打架是孩子間的正常現象
叛逆期案例
可可是個七歲的小男孩,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脾氣比較大,經常跟其他的小朋友打架,搶別人的東西。媽媽有時候生氣也打過他,不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一次,一些小朋友在公園裏一起玩耍時,有一個小朋友因為不小心把可可碰了一個跟頭,可可站起來伸手便打了那個小朋友一巴掌。沒想到那個小朋友也不是個吃素的,反過來也推了可可一把,結果兩個人就扭打在一起了。可可媽一見這陣勢,趕緊跑過去把兩人給扯開了。
還有一次,可可看到一個小女孩手裏拿著一個很漂亮的玩具,非常可愛。於是他走過去,伸手想要,可是小女孩怎麼也不給他,可可急了,一把就把玩具給拽了過來,還伸手打了那個小女孩一巴掌。小女孩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女兒被欺侮,非常心疼,差點兒就打了可可。
孩子在一起,不可能不打架,但是可可這麼愛打架,媽媽也實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為了讓可可不打架,媽媽整天給他講道理,告訴他打人不好,不要打架,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他當時答應得挺好的,但一玩起來就拋到九霄雲外了。為了避免可可出去和人打架,可可媽媽隻能寸步不離地看著兒子,一發現兒子有打架的苗頭,就趕緊跑過去拉開。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之間的爭鬥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堂人際交往課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少不了與其他孩子的接觸與碰撞,也難免會有一些衝突,因此打鬧的事情時有發生。每當看到孩子拉拉扯扯,甚至大動拳腳的時候,父母總會特別緊張,也往往不知該如何管教孩子。教訓自己的孩子吧,會覺得委屈了孩子,尤其是自己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教訓別人家的孩子吧,又擔心會嬌縱了自己的孩子,弄不好還會使孩子間的矛盾升級為家長間的矛盾。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鬥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堂人際交往課,所以,父母應理智地看待孩子打架的問題。
七八歲的孩子,年齡比較小,缺少應有的社交技巧,還不知道如何與同伴相處,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所以在與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發生分歧時,他們還不懂得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選擇了打架的方式。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是想利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
父母對孩子過於寵愛,也是導致他們愛大動拳腳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在家裏當慣了小皇帝、小公主,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了爸爸媽媽圍著他們轉。因此在與小朋友玩耍時,受了一點點委屈就可能動手打架。
另外,七八歲的孩子模仿力較強,好奇心也較強。有少數父母本身舉止不文明,雙方愛吵架,甚至打架,久而久之孩子就開始模仿父母。如果他們在平時看多了攻擊性強的電視,如警匪片、《奧特曼》等,他們也會模仿警察、奧特曼等把其他小朋友當做怪獸、匪徒打。
小孩子打架,從本質上而言,與小動物之間的打鬧沒有什麼區別,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打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在打打鬧鬧中,可以學會以適當的方式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意誌和堅強的性格。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為“打架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因此,我們應理智地看待孩子愛打架的問題,積極引導,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問題。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教給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
菲律賓大學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認為:“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維持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因此父母平時要教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社交技巧,鼓勵他們運用這些技巧去解決自己的爭端,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解決。
父母要鼓勵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有些孩子放學後,不願意回家,而是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時,我們要允許孩子們一起玩會兒。雖然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會出現爭鬥的場麵,但隻要不出現什麼危險,我們盡量不要出麵,讓他們自己解決,經過這樣的交往,孩子會逐漸學會處理各種爭執。
另外,當孩子挨打後,我們千萬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比如對孩子說:“他打你,你也打他!”這樣做,會讓孩子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很可能會使孩子更加具有攻擊性。孩子挨了某個小朋友的打後,也不要教孩子不和打人的那個孩子玩,這樣做隻會讓孩子變得更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孩子也是在經曆、在嚐試、在體驗,他們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各種爭端,從而變得成熟起來。
方法二:教會孩子保持冷靜,學會理智處事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導孩子與小朋友友好和睦相處,即便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時,也不要有不友好的舉止或者行為,告訴他們很多事情是不必通過打架來解決的。在對方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不妨讓一步,這樣可以避開矛盾的鋒芒,更利於大家友好相處。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事業成功,家庭也很幸福。一天,她開車去一個商場購物,把車停在了路邊。購完物出來後,她發現有輛車停的位置正好擋住了她的車。於是她便去找保安,因為保安正處理其他的事,來得晚了些,她很是不耐煩,不顧保安的解釋,對著保安大罵。爭執過程中,她變得越來越憤怒,賭氣強行開車要走,但保安趴到她的前擋風玻璃上不讓她走。她更加怒火衝天,於是猛地發動車,想強行把保安甩下去。但沒想到,一對剛走出商場的母子被碾在了她的車輪下。最後造成兩死一傷,她不僅被判入獄,還要賠償經濟損失一百多萬元。
可見,衝動就是魔鬼。一個小情緒的失控,最終釀成了大禍。因此,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凡事要冷靜、理智的習慣。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不妨教育孩子,在憤怒的時候一定保持冷靜,要控製自己別把受到傷害的第一反應——還擊表現出來。如果有小朋友惹孩子生了氣,要讓孩子想一想,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做?給孩子冷靜思考的時間。然後,再教他正確地對待這個事情,而不是靠打架來解決。
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去思考打架的後果。打別人,至少自己的手也會疼的。還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長大以後想當一名宇航員,卻因為小時候不冷靜,總是跟別人打架,傷害了自己身體,導致將來體檢不合格,就當不了宇航員了,這是不是很可惜呢?隻要耐心地跟孩子講解,他們自然會明白這個道理。
方法三:有矛盾,讓孩子自己解決
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或打架的時候,我們不應感情用事,過早地去幹預。孩子之間的矛盾,要讓他們自己解決,我們隻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可以了,盡量不要插手。
笛笛和蕭蕭今年都滿七歲了,同上小學一年級,兩個人都很調皮,經常打打鬧鬧。一天,公園裏突然從滑梯上傳來吵鬧聲,笛笛和蕭蕭鬧別扭了。
“我先滑!”笛笛大聲喊道。
“我先滑!”蕭蕭也不甘示弱。
兩個人嘴裏一邊嚷著,一邊還推來推去。隻見笛笛一把將蕭蕭推到了一邊,自己先滑了下去。蕭蕭當然也不甘示弱,緊跟著滑了下來,在笛笛還沒有站起來之前,撞了上去。這一撞差點把笛笛撞了一個跟頭,笛笛轉過身過來就衝向了蕭蕭。很快,兩個人就扭打在一起了。
笛笛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衝過去一把拉開了蕭蕭,惡狠狠地說:“你撞倒了別人不說,還要打人,怎麼這樣沒教養!”
蕭蕭的媽媽突然看見自己的孩子正被一個大人數落,趕緊就跑過去衝笛笛的媽媽嚷嚷:“你一個大人,衝小孩子嚷什麼呀?”
“我嚷什麼?你沒看見是你的孩子在打人嗎?”
“那又怎麼樣?不就是小孩子打打架嗎?沒素質!”
媽媽的吵鬧對決,把兩個孩子嚇得呆呆地站在一邊,不知怎麼辦才好。幸好旁邊有人勸阻,才將事情平息下來。當兩個媽媽還在生悶氣的時候,笛笛和蕭蕭卻早已重新爬上滑梯,高興地一起玩起來了。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別人打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幫孩子出氣,這樣做,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會加劇孩子打架的習慣,因為他知道,自己打輸了,有爸爸媽媽為自己出頭。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懂道理,隻要告訴他們“好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夥伴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信。下一次,孩子也就有了勇氣按正確的方法,而不是靠打架去處理和小夥伴之間的矛盾了。
孩子為何喜歡與老師對著幹
叛逆期案例
娟娟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很有個性,學習也很好,但有一點,她和別的成績好的學生不一樣,那就是別的成績好的學生都很聽老師的話,而她呢,隻要哪個老師讓她不服氣,她就不聽那個老師的話,總是跟老師對著幹。
一天中午,娟娟的媽媽接到了英語老師的電話,隻聽見電話那邊的英語老師很生氣地說:“氣死我了,你們家娟娟總是故意跟我作對,今天上午上課時,我說這節課講試卷,她卻坐在座位上說‘大家都考得不錯,有什麼可講的,講新課得了’。我表揚班裏的學生,說這次考試不及格的人數最少,她又說‘有什麼可表揚的呀,都是因為你表揚,才使我們班落後了!’你說氣人不氣人!到底我是老師,還是她是老師!”
娟娟媽聽著老師一通埋怨,趕緊跟老師賠不是,說孩子今天回家,一定好好教育一下。但她聽到英語老師又接著說:“這不是一次兩次了,經常上課時跟我作對,比如前天上課時,我說讓大家先背一背單詞,她說‘背那些有什麼用,我不能接受你的教學方法’之類的話。當時真的讓我很難堪!”
其實,娟娟愛跟老師作對的事情,媽媽一直都知道,也跟娟娟談過很多次,但每次她都是嘴上說改正,但行動上依然我行我素。這讓媽媽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抵觸老師,有可能是希望自己獲得更多關注
七八歲的孩子總是與老師對著幹,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老師說東,他說西;老師讓他做這個,他偏要做那個;隻要老師一批評他,他就要想出一個辦法報複老師……當孩子與老師作對時,很多老師和父母大都是給予批評和責罵,尤其是有些老師,認為孩子挑戰了自己的權威,是故意給自己難堪,於是火冒三丈,不是狠狠地給予懲罰,就是到班主任或孩子父母那裏告狀,總之,就是想方設法去壓製孩子。
孩子總與老師對著幹,其實,並不能全怪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老師和父母。
在學校裏,除了成績的優秀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之外,老師的關注與重視是他最大的心理滿足。如果老師總是對某個孩子一副漠不關心的表情,上課時老師也不向他提問,這很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而自尊心強,是七八歲孩子的普遍特點,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他們會通過抵觸老師的方式來實現被關注的願望。
有些老師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懂得尊重孩子;有些老師對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不了解,總是對他們提出不恰當的要求;有些老師習慣於為學生貼標簽,對好學生一好百好,對壞學生卻認為是本性難移。如此種種,都會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例子中的娟娟之所以總是與英語老師對著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老師教育方式的不認可而造成的。
七八歲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但有些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好問行為,總是十分不耐煩,致使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因為自己要依賴父母生活,不能對父母進行反抗,於是,就將心中的不滿轉移到老師身上,全部發泄給老師。
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又深受父母的溺愛,因此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比較弱,老師稍微批評一下,心理上就承受不了,甚至對老師懷恨在心,於是就找機會與老師作對。
總之,當孩子總是與老師對著幹時,我們千萬不要責罵或懲罰孩子,或試圖壓製他們,這樣做隻會加重孩子的對抗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與孩子談談心,弄清楚孩子對抗老師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逐步消除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下麵我們來看具體的方法指導。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平時要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大意是這樣的:
北風和南風相約比賽,看看誰能夠脫掉路上行人的衣服。比賽開始了,北風大施淫威,它刮得一陣緊似一陣,使勁兒吹起路上行人的衣服,但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不僅沒有脫掉衣服,反而把衣服裹得越來越緊;而南風則不同,它輕輕地吹,風和日麗,行人的身上逐漸暖和起來,於是紛紛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外衣。
北風和南風的目的都是要使行人脫掉衣服,但由於態度和方法不同,一個生硬,一個溫和,結果大相徑庭。同樣,當孩子總是與老師對著幹時,如果我們怒對孩子拍桌子、砸板凳,甚至體罰,會使他們的“大衣裹得更緊”;如果采用和風細雨“南風”式的教育方法,我們會輕而易舉地讓孩子“脫掉大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當孩子喜歡與老師作對時,先要以溫和的態度與孩子談一談,讓孩子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發泄一下對老師的不滿,這種發泄可以讓孩子得到一定的心理滿足。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傾聽,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他們就會毫不隱瞞地告訴我們抵觸老師的真正原因。
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我們就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如果與老師也有一定的關係,那麼我們就應該找老師談一談,一起商量一個圓滿的解決辦法。切忌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老師,這樣隻會加劇孩子對老師的反抗情緒。
方法二: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
有的父母僅僅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過分寵愛孩子,有的孩子在學校裏犯了錯誤,受到了老師的懲罰後,並不向父母如實地反映情況,而硬說老師處理不當。而有些父母愛子心切,就偏聽偏信,甚至與孩子一起指責老師,更有甚者跑到學校裏與老師大吵一番,這樣做,結果隻可能更糟。
網上有這樣的一個例子。曾有一位家長,因為自己的“寶貝”在學校受了罰,於是在網上發了一個帖子,將老師狠狠地“教訓”了一番。帖子中稱:“我的孩子就是寶貝……我孩子在學校無論犯什麼樣的錯,你們老師就是無權打,即使用書輕輕地拍都不行。”帖子中還稱“我會投訴給你們的領導”,而領導會“讓你乖乖地給我道歉”,最後還說,“你是老師,我就是瞧不起你,你又能如何?”
老師打人是不對,但這位家長的做法也有些過於衝動。七八歲的孩子,認識有的時候有偏激的一麵,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此時,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僅聽孩子的一麵之詞,而應該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體會一下老師的情緒和難處,讓孩子學會為他人著想,減輕孩子對老師的對抗情緒。
我們在教孩子學會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教給孩子一些提建議或意見的策略與技巧,同時,鼓勵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善於向老師提問題。
方法三: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跟老師對著幹,主要是由於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低。正因為他們承受不了較大的挫折,老師一批評,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從而產生嚴重的與老師對抗的情緒反應。因此,我們一定要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被譽為20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女性。那麼,這三位傑出的女性是如何被父母教導出來的呢?
當她們還在爬行和學步階段時,父親宋耀如就鼓勵她們:“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別哭,自己爬起來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孩子們果然不哭,跌倒了爬起來再走。
孩子們漸漸長大。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宋耀如帶著靄齡、慶齡、子文等人來到龍華古刹,讓他們站在古塔下淋雨。宋耀如指著高高聳立的龍華塔對孩子們說:“你們看這座塔,千餘年來不怕風雨,就是因為它基礎牢固,骨架緊密。你們也要從小打基礎,練骨架。現在讓我們一起圍繞寶塔跑六圈!”說完,宋耀如帶頭跑了起來,孩子們緊緊跟在父親身後,有人不小心在泥濘中跌倒了,卻迅速爬起來再跑,無一肯落後……
宋耀如夫婦認為,愛孩子,決不可以把他們當做珍珠瑪瑙那樣去愛。玉器是細琢出來的,才幹是苦練出來的。
西方現在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意誌的軟弱是不能承受挫折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培養孩子的剛強性格,不要事事都為他們包辦,而要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隻有這樣,他們的內心才會更堅強,才不會因為老師一點點的小批評就產生嚴重的情緒反應。
孩子為何什麼都聽老師的
叛逆期案例
小雨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現在上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有一件事情始終讓媽媽無可奈何,就是小雨總是把老師的話當聖旨一樣,而自己和她爸爸的話在她那裏簡直一文不值,是“廢紙”一張。在家裏,不管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什麼事情,她都持有懷疑態度,有時候一個問題有幾種答案,她偏偏隻聽老師的一種答案,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老師是這樣說的,你們說的不對……”
一天晚上,小雨不肯好好吃飯,又蹦又跳,媽媽開始耐心地勸她,沒有效果,最後媽媽忍不住“河東獅吼”,還是沒有任何效果。在一旁看電視的爸爸突然趴在女兒的耳邊悄悄地說:“再不好好吃飯,明天送你上學時,我就告訴你們老師。”
原本活蹦亂跳的女兒,立刻就像被套上了金箍圈,收斂起調皮的模樣,規規矩矩地吃起飯來。
女兒瞬間的轉變令媽媽大惑不解:“哎,你剛才跟女兒說什麼?她怎麼突然就乖乖地聽話了?”
“就是抬出‘告訴老師’這把上方寶劍啊!”
媽媽一聽哈哈大笑起來:“這還真是一個好辦法,我怎麼沒想到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比家長更有“權威”性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跟小雨一樣,在學校對老師的要求百分之百地遵從,將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奉為“聖旨”,將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當做榜樣,“老師就是這麼說的”、“老師就是這麼做的”似乎成了孩子的口頭禪。相比之下,在家裏卻是非常任性、不講道理,將爸爸媽媽的話當成耳旁風,不少爸爸媽媽對此感到失落,甚至感到苦惱:“孩子為什麼隻聽老師的話呢?”
其實,隻聽老師的話,是小學一年級或者說是小學低年級孩子的一個“通病”。為什麼呢?
首先,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是孩子最初學習、模仿並崇拜的偶像。老師在教育孩子時,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而且,老師還善於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處處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同時,老師也不太會受到情緒影響,能把握住教育原則的一貫性,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也是值得他們尊敬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後,眼界一下子變得寬廣了,他們發現學校裏的老師都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知道的東西不僅比自己的父母多,而且還有權力管這麼多的孩子,不由生出崇拜之心。因此,在孩子心中,老師的威信要強於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