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千奇百怪的動植物之最(2)(3 / 3)

癩蛤蟆,學名蟾蜍。它們行動緩慢,相貌奇醜,渾身布滿大小不等的疙瘩,很不討人喜歡。可是,他們幫助人類消滅害蟲的本領卻是驚人的。

平時人們見到的蟾蜍,最大不過拳頭般大小,但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熱帶地區的海蟾,最大的體長可達25厘米,因而又被稱為巨蟾和大蟾,並被稱為“世界蟾王”。1965年11月24日,有人在哥倫比亞捕捉到一隻雌性海蟾,送到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展出。1967年這隻海蟾死後,有人測量了一下,它體長23.79厘米,體重1.226千克。

海蟾的足跡遍及中南美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其他的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衛著相當10億美元的財富。

海蟾不但個兒巨大,胃口也挺好。它們常常活躍在甘蔗園裏,捕食各種害蟲,是出色的“滅蟲能手”。因此,世界許多國家把它請去滅蟲除害,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海蟾渾身長著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液體,凡是想吞食它的動物,隻要咬上一口,就會立刻產生一種火辣辣的灼傷感覺,隻好將它吐出來,再也不會去咬第二口,所以海蟾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一隻雌海蟾每年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

最大的遷徙獸群

遷徙是某些動物的一種生理行為,一般來說,它的發生是季節性,規律性的。因為這種形成是不規則的,它的主要原因是群體內個體數快速地膨脹,帶來了食物與水的供應危機,不得不去找新的生存空間。在19世紀的時候,南非西部的廣闊平原形成規模極大南非小羚羊遷徙群。小羚羊遷徙群是迄今為止最為壯觀的獸群,當時這巨大的小羚羊遷徙群,覆蓋了長222千米,寬24千米的地區,動物學家估計大約有1000多萬頭動物。

南非小羚羊是瞪羚的一種,生活在非洲西南部,以善於蹦跳聞名,南非小羚羊是群居動物。當發現敵人,比如一隻獵豹或一隻獅子,羚羊群中的一個或者幾個成員就會發出警報。

南非小羚羊發警報時,會筆直地向上竄,足有3.5米高,同時腳直挺挺地垂著,身體彎曲,這就是蹦跳,每頭南非小羚羊都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像一彈一彈的。

另外,南非小羚羊還有一個報警信號。從它的背部中央直到臀部有一層皮膚折皺,展開時會突然露出一大片耀眼的潔白無瑕的毛,這種信號起先由一頭南非小羚羊發出,然後另外一頭接著如此行動,一個接一個以至於整個羚羊群看上去是一片白光閃爍。一旦發現敵人靠近,整群羚羊都會迅速地逃跑。

南非小羚羊向上蹦跳是警告羚羊群中的其他成員附近有危險。這種動作能使它們看得更遠,也可以迷惑敵人。

過去,大量的南非小羚羊聚居在一個地區,食物的缺乏會使它們突然遷徙。

遷徙時,多達百萬之眾的羚羊群像潮水一般席卷大地。沿路再接納其他的瞪羚。近些年來,因為這種動物遭到嚴重的捕獵,數目這樣巨大的羚羊群再也沒有出現過。

大小之最的章魚

章魚與烏賊的形狀很相似,隻是烏賊頭上有5對足,而章魚為4對,俗稱“八爪魚”。

迄今已知的最大的章魚是普通的太平洋章魚,潛水員們熱衷於和這些動物進行搏殺。1973年2月18日,潛水員根在華盛頓的夏胡德運河18.3米深處,用單手以“角力”方式捕捉了1隻章魚,其腕足展開以後的半徑是7.8米,重達53.6千克。另有一則報道說:1896年11月,美國佛羅裏達州聖奧古斯丁的海濱,曾發現了一堆重約6~7噸的海生動物的殘骸。經華盛頓美國國家博物院化驗,直到1970年才確定殘骸是大型章魚的遺體,估計腕足張開可達61米。人們也許在感歎章魚之大之外,更要感歎獲得這一化驗報告的時間之長了。

章魚的腦也相當發達,可以說是“海洋中的靈長類”。章魚有四對足,故俗稱“八爪魚”。它那靈巧的腕足能搬運石塊、貝殼、玻璃等“建築材料”,以修造自己的房屋,建設海底“都市”。受過訓練的章魚,竟有記住它主人的能力。更有趣的是章魚還是對器皿嗜好成癖的習性。法國潛水家庫斯托曾在海底發現一隻古希臘時期的沉船,貨艙中有許多盛酒用的雙耳瓶,幾乎每個雙耳瓶內都有一隻章魚。小章魚常把牡蠣、海螺的貝殼作為棲身之地。過去,希臘、日本的漁民大量捕捉章魚,利用它的奇特習性來打撈沉沒在海底的貴重陶瓷器皿。

章魚的每隻腕足上密集著大小不一約一百隻吸盤,每隻吸盤像醫用的小拔火罐,能將獵物緊緊吸住,因而被認為是最可怕的武器。章魚或許是珊瑚礁中最善於表演的居民,且它們非常富有個性。章魚有八隻手臂,手臂下有很多吸盤,這些吸盤可以根據需要合起或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