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千奇百怪的動植物之最(2)(2 / 3)

獵豹是唯一不能將爪完全縮回的貓科動物,也就是說,獵豹是唯一無法上樹的異物。這種攀爬技能的失卻在於它的腳趾接近狗爪,就像一個收斂的君子,並不時時需要劍拔弩張。但修長的四肢卻像一個吸引地力的容器,在它打開四肢丈量大地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它無法上樹的損失已經被無窮的腳力完全彌補了。它不會縮回的腳爪和特別粗糙的腳掌大大增加了抓地能力,硬而長的尾巴達到80厘米,宛如一個質地良好的風舵,極大地保持了奔跑時的重心平衡並控製著急彎造成的離心力。種種造物的絕妙設計令獵豹成為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奔跑時獵豹同時隻有一足觸地,中間有段時候還會四肢離地,就像一頭不滿土地的羈絆、準備起飛的怪獸。它盡情在自己的夢想世界作直線切割,然後在陸地與飛翔之間尋找最佳的著力點,當它用頭骨撞倒獵物後,就用門齒切入獵物的喉嚨。

嚴格地說,獵豹應該稱之為印度豹,英文名亦源自北印度語的chita,就是“有斑點的”意思。它流線的外形顯得輕盈,加之脊椎骨十分柔軟,每當它佇立時,它的腰身曲線輪廓就像是一尊青銅作品。因此,每當獵豹文靜地佇立之時,它展現出來的美學輪廓盡管是冰山之一角,但已足夠我們攝取和分析了。

獵豹具有亡命的追逐天性。它們可以長時間滴水不喝,甚至在最酷熱的季節,四五天不沾水也是常事,忍受饑渴構成了一種受虐的天性。但身體的呼吸係統在達到時速110千米以上時會出現虛脫症狀,猶如風箱在超負荷運轉,身體無法把囤積的熱量大麵積排出。所以獵豹隻能短跑約幾百米,之後便自動減速,以免因過熱而死。這種奔跑是很傷元氣的,獵豹即使捕獲了獵物,卻已無力進食,它必須休息一陣。這是獵豹最為脆弱的時刻,獵物容易被老虎、獅子、狼搶走,甚至還有性命之憂。

最大的淡水魚

在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魚類中,有一種魚名列我國840種淡水魚之首,是我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它就是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珍稀水生動物——白鱘。因其口長達到身體的一半,所以又俗稱“象魚”。

白鱘屬鱘形目白鱘科,是一種罕見而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魚類。其身體呈梭形,前部扁平,後部稍側扁,吻部像是一把延長的劍,吻的兩側有寬而柔軟的皮膜。這種魚的嘴巴特別大,眼睛卻特別小,看起來很不相稱。全身光滑無鱗,在體側生有數行堅硬的骨板,這些骨板起著保護身體的作用。在尾鰭的上葉有八個棘狀鱗。全身均為暗灰色,僅腹部為白色,因此而稱白鱘。最大的鱘魚體長為4米左右,體重約500千克,稱得上是淡水魚之王了。呈劍狀的吻特別長,弧形的口位於吻的腹麵,上下頜具有尖細的牙齒。白鱘的眼睛較小,鰓孔大,尾為歪尾型,上葉長於下葉。

1994年3月18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枚的特種郵票《鱘》,其中之一就是民間俗稱象魚、劍魚或琵琶魚的白鱘。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春季在長江上遊產孵,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注諺,“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專指白鱘而言。當然,萬斤之說不免有所誇大,但據一位名叫普拉特的法國傳教士在1892年出版的遊記中記載,他曾在長江記錄到一條重2000磅(約907千克)的白鱘。20世紀20年代,我國生物學家秉誌教授在南京記錄過1尾長達7米的白鱘。

白鱘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偶爾進入沿江的大型湖泊,幼魚常常聚集在一起在近岸自由地遊弋,一般吃甲殼、小蝦之類的小動物。成魚很凶猛,以魚為主食,一口可吞噬十幾斤重的大魚。

每年的3~4月份,白鱘進入繁殖期,在長江上遊一帶產卵。一條30~35千克的白鱘,其懷卵量有20萬粒,但成活率極低,這為整個種族數量的維持帶來困難。白鱘一般性成熟的年齡為7~8齡,性成熟較晚。幼魚長得很快,一年後便可達到54厘米長,0.85千克重。

白鱘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它的卵也是名貴的食品;鰾可做膠質原料。這些使用價值使人們隻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它的數量。過去由於人們的濫捕,鱘科魚類的數量已大為減少,成為瀕臨於絕種的古代遺留種類。

早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它們的祖先和家族。現在世界上隻生存著兩種白鱘,除了我國長江中的白鱘外,美國密西西比河還有一種匙吻白鱘。這一對“難兄難弟”遠隔著遼闊的大西洋,確實感到非常孤單。這表明經曆了長達億年的滄海巨變,隻有這兩種白鱘在這兩條還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裏遺留下來,這種現象嚴肅地告誡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和蘇州的水域,千萬不要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失去最後的一片樂園。

最出色的“滅蟲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