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經常會被很多平凡的身影感動,也時常提醒我們,我們還有信仰,這個社會還需要信仰。
2004年4月,年僅40歲的任長霞倒在了她為之奮鬥不息的公安事業上,忠實地履行了“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神聖誓言。
有人說她對群眾柔情似水,對罪犯正氣如虹。有人說長霞是鎖,是大家心中一把安全的鎖,她已成了千家萬戶的門神,是貼在百姓心裏燙金的福字。
同是那一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牛玉儒因病去世。
一位出租車司機說:“書記的為官和為人,值得我們給他叩首!”有人說:這是一個多麼優秀的蒙古男人啊,我沒聽過他渾厚的蒙古長調,但見過他為民眾坦誠的胸懷;我沒聽過他蒙古語的鏗鏘音節,但見過他為民眾高舉過頭頂的祈福銀盞……
一位蒙古詩人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百姓的樂平民的憂,時時刻刻牽掛在心頭,鋪平一條條路,豎起一座座樓,心血澆開一片花海,生命寫春秋!
這是人民群眾的心聲!是人民群眾發自肺腑的讚美。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對他們有這麼高的評價?那是因為他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們憑著心中那份相信正義的信仰,憑著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的信仰,用汗水和生命譜寫著動人的篇章。
信仰的光亮,照亮了人的內心深處。通過這道光亮,他可以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沒有信仰的人,隻重視獲取今世生活的享受,無所謂通過何種途徑,哪怕是欺騙、敲詐甚至殺掠。
隻有在信仰的綠蔭下,大地上才能實現安寧與和平,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吉慶與幸福。我們要以青春的智慧,歲月的忠誠,捧起信仰之光的璀璨,引領一群鮮活的生命,發揚信仰的偉大力量。
選擇耐心:耐心做下去才會走向成功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一個人投硬幣,能連續7次相同地投出國徽一麵,你相信嗎?大部分人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巧合,少部分人認為投幣人有魔力,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在玩魔術,但極少有人會相信這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現象。
事實上,若有1000人每人連續投7次硬幣,第一次必然有500人左右投出國徽一麵,第二次必然有250人左右連續兩次投出國徽一麵……第7次時至少有7個人投出國徽一麵。所以,若同一個人做一千次這樣的實驗,也必然至少有7次會出現在我們看來不會發生,或認為是奇跡的事情。
你所認為的奇跡,實際上隻需要耐心地做下去就可以了。隻要你敢於去嚐試,什麼奇跡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你沒有做得更好,隻因為你還沒有更多地發揮出你的潛力。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一場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老人告訴他們遊戲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兩個年輕人輪番拿起鐵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但鐵球始終一動不動。會場從剛才的喧鬧中恢複了平靜,大家在等待老人解釋。但是老人沒有說話,隻是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鐵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起來。
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敲一下,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敲一小錘停一下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那間,會場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我們必須知道,隻有有耐心,我們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耐心愈大,回報也愈大。可以說,沒有一項偉大的成就不是由耐心工作和等待造成的。
有一天,兩人在花園中邊走邊談。來到一個水池邊,一個人提議兩人來打賭,看誰能不用釣具將水池中的魚捉起來。
另一個人心想,這還不容易!他馬上從地上撿起許多石子,猛烈地朝池中的魚投去,可惜沒有一個石子擊中魚。他累得直喘氣,隻好無奈地說:“我放棄了,看你的吧!”
隻見提議的人不慌不忙地從口袋裏掏出一把小湯匙,把魚池中的水一匙一匙地舀到溝裏。
朋友大喊道:“這要等到什麼時候啊?” 他笑嘻嘻地回答說:“這方法雖然慢了一點,但最後的勝利必然是屬於我的。”
我們都聽過精衛填海的故事,精衛鳥從很遠的地方銜來石塊,雖然每次隻能銜一塊,但幾十年如一日,精衛鳥從未停止過,這樣專注和持久的耐力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強調如果付出了專注和耐心,並堅持不懈,那就沒有什麼困難可以成為事業上的阻撓。
那麼,怎樣讓我們做事情更有耐心呢?那就是學會等待。等待是一種事業的醞釀,是一種力量的蘊藏,是在沉默中尋找希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業的成功也非一朝一夕而就,常常需要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磨礪、不斷成長、不斷創造。即便你有滿腹經綸、濟世之才,如若沒有賞識的伯樂,那也隻能像深埋地下的金子,永遠也得不到閃光。而等待,實際上就是在一展鴻圖前的韜光養晦。隻有作好充分的準備,機遇一經到來,才會翱翔天空,一鳴驚人。舜發跡前,也隻是在山野中躬耕;傅說在高升前也隻是築牆抹泥;管夷吾在榮登相位前,也隻是在監獄裏默默地做著苦役。他們都是在等待中不斷醞釀、臥薪嚐膽,刻苦鍛煉,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
雖然等待的過程充滿了迷茫、繁亂、痛苦、不安,但它卻能成就我們精彩的人生。為了不錯過機會和成功,請你學會耐心等待。
選擇無悔:拿得起就要放得下
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諸多困惑不順乃至悲劇,往往就是無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所釀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錢,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愛情,有些人則是不能放下不應有的執著。心理學家提醒我們,既然能“拿起”,就要做好“放下”的學問,這樣才能收獲到人生的快樂。
拿得起是什麼?它是一種強者的執著。拿得起需要最準確的眼光,需要超人的自信,需要隨時準備的積極心態,需要強有力的行動,需要有勇有謀的智慧頭腦,需要鋼鐵般的堅強意誌……擁有這些,才可能在殘酷的競爭中激流勇進,勇往直前,得到自己該得的一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強者。
但是,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要麵對各種成功與失敗。對待成功,很少有人寵辱不驚、淡然受之;對待失敗,也很少有人能瀟灑一笑,拿得起放得下。人生中,很多事情應該懂得放下。如果太執著,作繭自縛的終會是自己。
有一種蜘蛛猴,生活在亞馬遜密林中最高的樹上。它們個頭很小,大約十幾厘米長,多年來人們一直想捕捉蜘蛛猴,但都很難,有一位土著人想出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
他在小玻璃瓶裏裝上一粒花生,放到樹下。當人離開後,蜘蛛猴就會從樹上爬下,把手伸進瓶裏抓住花生。 由於握住花生的拳太大,手拔不出瓶口,於是蜘蛛猴就輕易地成為了獵物。把它帶回家後,蜘蛛猴仍然攥著瓶裏的花生不放手,它就是不肯丟下那一粒花生。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隻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運和自我。人一生要走的路途是漫長的,學會“放下’,正是掌握丟棄不必要東西的技巧。畢竟,我們要給自己的思想經驗騰出更大的空間去應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往往在實際行動中,“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很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也能把心理上的負擔卸掉,自己仍然輕鬆自如。“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人們總是要想得開才是。無論遇到什麼,一定要用理智來克製自己的情感,因為人生之中“放不下”的事實在是太多、太多,如金錢、地位、權利、名譽、子女、挫折、失落、委屈、思念等。有人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疲勞,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許多時候我們自己也知道,如果放下了就輕鬆了,但卻總也放不下,那是因為有著太多的“執著”,豈是說放下就能放得下的。如果一個人真能夠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那可就稱得上擁有幸福的人生了。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放得下”,以此來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做一個沒有任何心情負擔的人。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帶領小和尚下山去化緣,半路上,遇到一條漲水的小河攔住了去路,且無渡船。老和尚和小和尚隻好挽起褲腳涉水渡河,這時,他們發現還有一位美麗的姑娘也想要過河,但湍急的水流讓她望而卻步。老和尚慈悲心懷,對那姑娘說了聲:“施主,我來幫你。”便把姑娘背到身上,趟過了河,然後放下那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
小和尚一邊走一邊在心裏嘀咕,“師父今天這是怎麼了,竟要背一個女子過河?”他一路走一路想,行了數十來裏後,還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對老和尚說:“師父平時教導,出家人不可接近女色,剛剛師父為何背那女子?”老和尚聽後歎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沒有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我們需要的是像老和尚那樣能夠當機立斷,什麼事情都應“拿得起、放得下”,千萬不要像小和尚那樣受固定模式的束縛,該拿的時候拿不起,該放的時候又放不下。“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心胸寬闊、思想開朗的人,遇事一定要會“拿得起、放得下”。隻有“放得下”,才能把該拿得起的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永葆一種健康的心態。
對於一種剛柔相濟的彈性人生來說,放下是為了更好地進取。當你放下自我,舍棄擁有時,你會獲得從頭再來的充實,品味收獲的喜悅,擁有創業的榮耀。你得到的將是對生命真諦的理解和跨越,當然,所有這一切,隻有在放下的同時付出加倍的努力,才可以成為現實。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138個年輕人共做一件事情,讓一半人把自己的事做完,另一半人中途停止。幾小時後,那一半中途停止的人對沒完成的事情耿耿於懷。
這說明,當想做的事情沒有完成時,人們便會對這件事情長期地放不下心。嚴重點說,如果人的這種擔心得不到很好的調適,便有可能走向一種極端,會過分地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而不顧客觀的條件和自身的能力,一味地硬幹下去,以致自己走入死胡同。這樣,生命變得又累又枯燥,生活也會變得十分乏味。
可以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放得下。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心視之,對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所動,能坦然承受,這就是一種肚量。禪宗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煉才能煉養成。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選擇感恩: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麵,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連感恩都不知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也絕對不會是一個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境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起,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地擁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
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快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得到了感恩的回報,而不是因為想得到回報而去感恩。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
傍晚時,他感到疲憊萬分,饑餓難挨,而他推銷得卻很不順利,以至他有些絕望。這時,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
許多年後,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婦女,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便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為婦女做完手術後,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他幫助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結果,當那位婦女在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時,卻在她的手術費單上看到一行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這再一次驗證了,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感恩,是值得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寶貴機遇。感恩,是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紀壯舉。感恩,是值得用一生去珍視的一次愛的教育。感恩,不是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鬧的片刻答謝,而是發自內心的無言的永恒回報。感恩,讓生活充滿陽光,讓世界充滿溫馨……
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唯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人有了不忘感恩之心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說它是滋潤生命的營養素,一點也不過分。
讓感恩走進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吧,因為,感恩可以消解內心的所有積怨,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一種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更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每個人便都會擁有無邊的快樂和幸福。
可以說,因愛而生的感恩之心是愛的升華。當愛成為一種鞭策,當感恩成為一種自覺,當我們真誠地鳴謝他人,我們的生活將因此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