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35歲之前,一定要作的11個態度選擇(2 / 3)

有人說,寬容是溫暖的陽光,可融化最堅固的冰川;是化解矛盾的良藥,可讓社會和諧安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子也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有過,該如何對待?明智的辦法就是“寬容為上”。著名思想家波普曾說:“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

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它是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為人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與別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與別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過不去。隻有寬容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放鬆、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人人多一份寬容,人類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真善,多一份珍重與美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將化作五彩的樂章。獻出你自己,學會寬容,樂於賞識和稱譽他人,並時刻保持能夠使自己得到成長和增加學識的靈活性——這一切便產生了幸福、和諧、美滿。

選擇自信:你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說,人生的價值不僅僅依賴於你的學曆、水平和智慧,也不仰仗你所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你自本身,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喪失自信,喪失自信注定會失敗。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會議室裏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情。”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很多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樣呢?”接著,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而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經變得又皺又髒。“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他並沒有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有時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自己的價值,我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自信。自信是潛能的放大鏡,是快樂的源泉,是戰勝困難的勇氣。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能使人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麵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最終因為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小澤征爾勝於自信的故事,對我們是很有啟示的:自信心很重要!假若小澤征爾不自信,他就難以把指揮家這個工作做好。然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不是盲目自大的產物,它應該是實力和信心的綜合。沒有自信,便沒有成功。一個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因為他是自信的。有人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充分認識這一點,有一天你會連原來的一半也喪失。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目標,自卑的人則隻有憑借僥幸。自信,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可能成為現實。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被人們稱為“全球第一CEO”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管理都是圍繞‘自信’展開的。”韋爾奇的自信,與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韋爾奇的母親對兒子的關心主要體現在培養他的自信心。

韋爾奇從小就患有口吃症。說話口齒不清,因此經常鬧笑話。韋爾奇的母親想方設法將兒子這個缺陷轉變為一種激勵。她常對韋爾奇說:“這是因為你太聰明,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於是從小到大,韋爾奇從未對自己的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因為他從心底相信母親的話:他的大腦比別人的舌頭轉得快。在母親的鼓勵下,口吃的毛病並沒有阻礙韋爾奇學業與事業的發展。而且注意到他這個弱點的人大都對他產生了某種敬意,因為他竟能克服這個缺陷,在商界出類拔萃。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部總裁邁克爾就對韋爾奇十分敬佩,他甚至開玩笑說:“傑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韋爾奇的個子不高,卻從小酷愛體育運動。讀小學的時候,他想報名參加校籃球隊,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便鼓勵他說:“你想做什麼就盡管去做好了,你一定會成功的!”於是,韋爾奇參加了籃球隊。當時,他的個頭幾乎隻有其他隊員的四分之三。然而,由於充滿自信,韋爾奇對此始終都沒有絲毫的覺察,以至幾十年後,當他翻看自己青少年時代在運動隊與其他隊友的合影時,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幾乎一直是整個球隊中最為弱小的一個。

青少年時代在學校運動隊的經曆對韋爾奇的成長很重要。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是在球場上培養出來的。他說:“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信心建立的基石。”正是因為韋爾奇的母親懂得先有自信,然後才能有一切,才使得他憑著這種自信,在擔任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的20年中,顯示了非凡的領導才能。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遭遇一些坎坷和挫折。但是,麵對這些坎坷和挫折,是前進還是後退,是戰勝還是退縮,往往取決於我們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一直被自卑感所控製,那麼,我們必然一事無成;反之,當我們擁有了自信,積極地采取了理智的行動,那麼,許多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從而獲得成功。

當你總是問自己“我能成功嗎”時,你還難以擷取成功的花枝;當你滿懷信心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成功,這時,收獲的季節離你已不太遙遠了。因為,自信者自愛,自愛者自強,自強者自立,自信者更加成功!

選擇道歉:自己錯了要及時道歉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傷害別人,有時候是說話給別人造成難堪,有時候是行為給別人帶來不便。這些小的矛盾是正常的,也是難免的。雖然這種傷害絕大多數都是無意識的,人們也可以諒解,但是一旦給別人造成了難堪或不便,就應該懂得道歉。

軍事家孫子說過:“過也,人皆見之;更之,人皆仰之。”與人交往,難免不說錯話,不做錯事,也就難免得罪人,有時甚至會給他人帶來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對此,如果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人家道歉,並主動承擔責任,一般情況下,是能得到別人的原諒的。反之,如果你發現自己錯了,卻不及時向別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計找借口為自己辯解,其結果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諒解,相反還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和人格、形象上的損害。因此,任何人都不要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一個能夠知錯道歉的人,才是對家人友人、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即使有時候道歉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真誠的歉疚必然也會是邁出知錯改錯的第一步。所以,真誠地向別人道歉,是一個明智之人的明智之舉。這就意味著,他要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是,道歉也要注意方式,道歉一定要誠懇,語氣一定要真誠,否則就起不到道歉的效果。

美國公關專家蘇珊亞曾說:“學會道歉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技能,真誠的道歉將會使人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地向別人道歉。要明白,道歉不僅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真誠的道歉,更能體現一個人良好的人品與修養。

所以,有些事,如果我們錯了,就要及時承認。與其等別人提出批評、指責,還不如主動認錯、道歉,這樣更易於獲得諒解、寬恕。凡是堅信自己一貫正確,發生爭端時總是武斷地指責對方大錯特錯,從不認錯、道歉的人,很難交到朋友。有些人有錯就千方百計抵賴,甚至謾罵那些提出他錯誤的人,那決不是什麼“英雄本色”,隻能算流氓行為。

真心實意地認錯、道歉,就不必推說客觀原因、作過多的辯解。就算是確有非解釋不可的客觀原因,也必須有誠懇的道歉之後再略為解釋,不能一開口就辯解不休。否則,你對自己的錯誤實際上是抱著否定的態度,這種道歉,不但不利於彌合雙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會將其擴大、加深隔閡。道歉需要誠意。如果每個人都能錯了就及時承認,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就會大為減少,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也會和諧得多。

你聽說過有人向石頭道歉的故事嗎?

一個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位農婦吵了起來,最後發展到動手打人。他扯破了農婦的衣衫、農婦抓破了他的臉,後被趕來的其他和尚勸開,並把小沙彌送回寺院。

老法師了解了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裏找出些布料,並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農婦賠禮道歉。

當然,麵對專程來賠不是的師徒二人,農婦也變得通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麵前說,都怨她本人,她不該嘲笑和辱罵前來化緣的小沙彌……

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師被一塊石頭絆倒了,腿也摔出了血。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塊踢了幾腳,還想抱起來摔它。老法師先是連聲念阿彌陀佛,然後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點也不怪它啊。這次磕絆是我自找的,理應向石頭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陣,終於明白了師父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我一定注重個人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錯或少犯錯。”

是啊,石頭本無意,何必自生怨?由石頭到人,由人到人,我們都需要寬容和諒解。如此一來,煩惱不再,快樂永恒。總之,你要記住,道歉是現代文明人的一種基本素養,人人都應該學

會道歉,因為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係,還可以增進感情。認識道歉,學會道歉,勇於道歉,失去的是缺點,得到的是尊重。學會道歉,可以改善緊張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絢麗,使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請學會道歉,讓友善充滿我們的整個生活,為這紛紛擾擾、矛盾複雜的世界增添幾分和諧和安寧。

選擇知足:幸福感的關鍵是知足

俗話說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一個人,隻要學會知足,就會發現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因為知足是一種感覺,一種愉悅,一種品德。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不學會知足,你的生活將出現許多累贅。隻要懂了“知足常樂”,你就能在陰暗中感受陽光的燦爛;你就可以在雪中讀出溫暖的春意,在夏日裏體悟出絲絲清涼。

一隻狐狸肚子很餓。它在一個籬笆旁邊看到了園裏的葡萄時,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它意識到自己隻要找個孔隙進入園子,便可以美餐一頓。於是它在籬笆四周尋找了一圈,令狐狸傷心的是,它隻找到了一個可憐的小孔隙。它開始有些擔心,“這個孔隙隻能容許我進去,但是出來的時候,由於我的肚子吃得很飽而無法從孔隙裏鑽出來,那應該怎麼辦呢?”但是狐狸看到滿園的葡萄後便顧不了那麼多了。

狐狸到了園子裏,它看到滿園的葡萄,實在是很興奮。它開始肆意地吃,當它的肚子吃飽後,它突然想起那狹窄的籬笆,但它實在是太喜歡葡萄的美味了,於是它又“奮不顧身”地吃了起來。當它實在是撐得受不了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來了,這時它大搖大擺地跑到有孔隙的籬笆那兒,可是無論怎樣嚐試,它始終出不來。它拚了命地往外鑽,結果被死死地卡住了。

當狐狸已經吃飽後仍然要拚命地吃,它明明知道籬笆的孔隙很小,但它不知足,吃著碗裏的,望著鍋裏的,最終受到了不知足帶來的懲罰。

從前,城裏住著一位大財主,他擁有十多間店鋪,鄉下有百畝的出租田地和上百頭牛羊,還有十多艘捕魚船。這財主家大業大,可以說得上是腰纏萬貫。而在財主隔壁有一間小木屋,屋子的主人以理發為生,名字叫阿歡。

財主各方麵的生意都有掌櫃或其他人幫助打理,根本不用財主操心。財主平時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大屋闊院,睡的是寬床高枕,蓋的是羅帳錦被,但財主從來沒感到快樂。他整天為家族的產業入息不理想、賺錢太少而煩惱和唉聲歎氣、坐立不安。有時,甚至飲食不思或經常睡不著。時間長了,財主的精神十分疲憊。

而住在隔壁以理發為生的阿歡,他三十出頭,卻仍沒有妻兒,每天隻能賺到“幾個銀錢”的理發錢,剛夠他日常的生活費用和小小開支。阿歡的生活雖然過得清貧一點,但他天天無憂無慮並十分瀟灑。他每晚飯後便在小木屋裏躺著放聲地唱歌,直到午夜唱累了便喝一杯白開水,然後一覺睡到第二天早上才起床,又開始幹他那快樂的理發工作。

上述故事說明了“知足者貧窮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的道理。這個財主本來應該是快樂的,就是因為他不知足,所以他快樂不起來。阿歡本來生活艱苦,但他能知足自樂。

太多的追求,隻會讓人活得太累;太多的牽涉,隻會讓人日漸憔悴;太多的夢想,隻會讓人過於自卑;而好高騖遠,貪慕虛榮,令人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隻能是無盡的怨悔。做人並不要太過分地去追求看似美好的東西,難道你就不怕這看似美好的東西是一個毒蘑菇,是一枝帶刺的玫瑰?懂得用平常心對待生活,懂得滿足的人才會獲得快樂。

過去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裏勞動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的一株大樹樹陰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

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裏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隻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麵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的重要農活做完,可以讓你早些到廟裏去。”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了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陰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裏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包袱,親自送他到廟裏,並說明了來意。廟裏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講話,有說有笑,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過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

農民過著和尚羨慕的生活,可是他卻想出家當和尚。他沒有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才不能夠輕鬆、自在、快樂地生活。要知道,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從沒有意義的比較開始,大千世界總有比你強的人,“當你哭泣沒鞋穿的時候,卻發現有人沒有腳”。所以,我們要學會真正的知足。

有這樣一段話,很能說明知足的快樂:如果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如果沒有大海的澎湃,可以有小溪的舒緩;如果沒有大樹的繁茂,可以有綠葉的點綴;如果沒有老鷹的誌向,可以有小鳥的生活;沒有花朵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這一切的一切,都教會我們要知足常樂。

請學會知足吧!隻有這樣,人生之花才會美麗地綻放,前程也將出現一片希望的光芒。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生中最大的快樂;隻有這樣,幸福才會常伴在身邊。

選擇信仰:堅信信仰的偉大力量

生活中的一個標誌、一個符號,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價值,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和深思。你有過黑暗中哀哀的哭泣嗎?你有過叢林中迷失的記憶嗎?你有過世界就此停滯不前的絕望嗎?那麼,你記得是什麼支撐著你走向光明的彼岸嗎?不容置疑的答案我們了然於胸,那就是信仰。

信仰的本質是相信其正確,甚至寧願相信其正確,不在於其是否真實。所以,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才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人,就其本身來講沒有意義,人的意義就在於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一個意義。不同的人設定有不同的意義,沒有統一的公認的普遍的人生意義。設定人生意義的豐富性,決定了信仰的豐富性。

信仰賦予人類無窮的力量,去創造和發掘屬於人生內部的神秘感應,信仰是華夏文明與世間真、善、美最有力的證明。人們的敬畏化成它所能代表的一切高尚品質和超越自我的一個又一個神話。

你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個名字——徐本禹,一個已經考上經濟學研究生的大學生,用自己寶貴的兩年時光,來到大山深處孤身支教。《感動中國》節目的獲獎致辭如下:“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的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徐本禹對信仰的堅持,讓我們更多了前行的勇氣。當這信仰之光閃耀在中華大地的時候,有誰能拒絕它的方向?當這信仰之光燃燒在每個人心中的

時候,有誰能拒絕它的溫暖?能夠激發一顆靈魂的高貴、偉大的,隻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麵前,也是信仰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哲學家薩特曾說過,世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今天,我們眼前的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繽紛和嘈雜,我們的內心麵對著來自四麵八方的誘惑和衝擊,我們曾一度堅信和執著的信仰也似乎變得撲溯迷離。生活在和平社會,我們無法回歸炮火紛飛的年代,感受碧血丹心的赤誠,也無法在生和死的抉擇中驗證內心深處的信仰,那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把信仰,用和平的花團錦簇來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