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心強,偶爾聽到別人說一句髒話,他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了。這時,父母一定不要故意引逗他或者對他大發雷霆。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越不讓他說,他說得越厲害。這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忽略,避免強化孩子說髒話的行為。
彬彬剛學會說話沒多長時間,每次聽他小嘴一張喊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時,大家的心裏可高興了。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地彬彬不知道從哪兒學來了幾句髒話,他覺得很好玩、有趣,經常不分場合就口吐“髒”話。
一天上午,爸爸的一位好朋友來家裏玩,彬彬很有禮貌地稱呼他為“楊叔叔”。楊叔叔坐在沙發上和爸爸媽媽一起聊天,彬彬就在旁邊玩,可能是某個玩具不聽他使喚了,他一個勁兒地說:“王八蛋,這個王八蛋……”爸爸媽媽聽到了覺得很尷尬,媽媽生氣地對彬彬說:“兒子,你在說什麼呢,不許胡說。”不料,彬彬說得更起勁了,他不僅對著自己的玩具說髒話,還對著客廳裏的桌子、電視、空調等都說髒話。爸爸不好意思地向楊叔叔解釋:“不好意思,這孩子,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說些什麼。”還好楊叔叔表示理解:“沒關係,小孩子嘛,等他長大些懂了就不再說了。”
楊叔叔走後,媽媽平和地告訴彬彬:“兒子,你知道嗎?剛才你說的那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以後不要再說了。”彬彬卻歪著小脖子,說:“我就要說,就要說。”“你下次再說髒話,我們就都不理你了。”說完,媽媽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過後,媽媽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她告訴家裏的每一個人,以後彬彬說髒話時,所有的人都不要理會他。從那以後,隻要聽到彬彬說髒話,大家都會給他一個冷冰冰的麵孔,對他所說的髒話充耳不聞、置之不理。時間一長,這種方法起到了作用,彬彬漸漸地忘記了學會的幾句髒話,再也不說了。
所以,當孩子說髒話時,父母一定要記住:沒有任何反應才是最好的反應。否則的話,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引起別人注意的行為,因而他會一再地說髒話,而且越不讓說越說。
方法三:教孩子文明用語,以此來代替髒話
在兩到三歲孩子的自我意識中,說髒話是別人做的事情,並不包括他自己。這是因為孩子所說的髒話,隻是在模仿,他隻是覺得好玩有趣而已,並不明白這些話的真正含義。但是,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能明白說這些髒話會引起大人們的批評。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從道德品質的角度來衡量這件事情,而應該積極地教導孩子說一些文明用語,讓他知道在生氣、不滿時也要用正確和文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當孩子說出髒話時,父母要及時用嚴厲的語氣製止他,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禮貌性的詞語,比如:“請你不要再說這樣的話”、“我不希望再次聽到你說這樣的話”等。如此一來,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上的反差,讓他既明白父母的認真態度,也能感受得到即使不滿和憤怒,也應當用文明的語言來表達。少了說髒話這一行為,相信孩子會在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更加討人喜歡。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有多種原因
叛逆期案例
韻韻是個3歲的小女孩,所有的人都不敢惹她,因為她生氣時打人,高興時也打人,既打外麵的小朋友,也打自己的爺爺奶奶,周圍的人都被她打遍了。
一天上午,韻韻想出去玩。媽媽在忙一些事情,告訴她晚一會兒再出去。可韻韻不樂意了,伸手“啪啪”打在了媽媽的腿上。媽媽沒有理她,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韻韻更是變本加厲地追著媽媽打,鬧著非要讓媽媽帶她出去。媽媽生氣了,抬起巴掌佯裝要打她。可根本嚇不住韻韻,她撅著嘴,揮舞著小手繼續打,搞得媽媽什麼事情都沒法做。沒辦法,媽媽隻好給韻韻穿衣服、鞋子,可穿著穿著,韻韻居然不耐煩了,抬起小手又打了媽媽的腦袋。媽媽訓斥她:“不可以打媽媽!”
來到樓下,有幾個和韻韻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玩球。韻韻很高興,快步跑過去,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可是球隻有一個,大家都爭相著搶。韻韻搶不過,她也會打旁邊的小夥伴。韻韻好不容易把球搶在了手裏,還沒玩多大會兒,一個小女孩就又把球搶了回去。韻韻氣得哭了起來,追著那個小女孩就打。媽媽看到後,趕緊拉住了韻韻,告訴她:“不能打人,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可是,韻韻根本不聽,掙脫了媽媽的手,接著跑過去又打。
現在,無論媽媽怎麼說韻韻,她都記不住,伸手打人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動不動就打。家裏也沒有喜歡打人的大人,真不知道韻韻是怎麼學會的。媽媽為此很頭疼,擔心韻韻以後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喜歡打人有多方麵原因,媽媽要“對症下藥”
兩歲左右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打人是其常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是其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實,打人往往隻是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比如,有些孩子生氣了打人,高興了也打人,有的孩子用打的方式和別人打招呼……這時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了解他人的意圖,總會簡單地將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當成對手來攻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心智的發展,隻要媽媽加以正確引導,其攻擊性行為就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堅毅、剛強等良好的品質。
孩子為什麼會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的父母。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動手打人的意思是排除,凡是不合他意的,統統不要;語言表達能力弱,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說不清楚,當別人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時,就會打;看電視、電影時,看到有打人的鏡頭,感覺很好玩,於是模仿;得不到別人足夠的注意時,隻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吸引他人的關注。
那麼,怎樣才能改變孩子,讓他不再有攻擊性行為呢?首先,媽媽不要一味地縱容孩子,否則他會變本加厲地打人。其次,當孩子打人時,媽媽千萬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打的方式來懲罰他。方法三:媽媽要注意自己的反應,應表現出一定的尊嚴,不能主動逗弄孩子發脾氣。隻要媽媽以積極的方式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鼓勵,強化他的良好行為,就能促進其向正麵發展。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打人的行為不被他人接受,自然會有所改變。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在孩子被打時及時教育,讓他了解到那樣做會傷害別人
2~3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他想不到打人會傷害到別人。因此,在孩子被別人打痛時,媽媽一定要抓住時機及時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曆中體會到打人不好,了解到那樣做會傷害到別人,這樣他以後就會注意不再隨便去打人了。
昊昊今年3歲了,現在他的口頭禪就是“打你”、“我打你!”隻要有哪件事情稍不合昊昊的心意,他就會伸出小手打人。
一天上午,昊昊渴了要喝水。媽媽正在收拾房間,趕緊洗了手幫昊昊倒水。由於晚了這幾分鍾,昊昊就不高興了,往媽媽的腿上打了兩下。媽媽嚴厲地對他說:“不可以打人,你把媽媽打疼了。”昊昊並不以為然,端起杯子去喝水了。
沒過多久,鄰居家的健健來家裏找昊昊玩,兩個孩子在一起做遊戲。不一會兒,媽媽聽到了昊昊的哭聲,就趕緊跑了過去。隻見昊昊用手擦著眼淚,看到媽媽過來了,他就指著健健告狀:“他打我!”健健呢,拿著一把玩具槍,有些驚恐地站在旁邊。原來,昊昊和健健都想玩玩具槍,兩個人就相互爭搶。健健大一些,昊昊根本搶不過他,不甘心的昊昊就打了健健。健健也不願意受昊昊的欺負,重重的一巴掌就打在了他的肩膀上。被打疼了,昊昊就哭了起來。
媽媽一邊安慰一邊教育昊昊,說:“疼嗎?是不是很疼?以後你不能隨便打人,記住了沒?”昊昊點了點頭。然後,媽媽教他們一人玩一會兒玩具槍,一場“戰爭”就這樣平息了,昊昊知道被人打會疼的,以後也很少再打人了。
打人的行為是不好的,媽媽必須盡早製止,尤其在孩子剛開始出現打人的苗頭時,一定要以堅決的態度反對他打人。千萬不要一笑了之或者置之不理,更不要表揚他又長了新的本領,否則的話會誤導孩子。
方法二:教給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學會與他人交往
許多孩子年齡小,語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打人是用來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這時,就需要媽媽多些正麵的引導,教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隻要孩子學會了怎樣與他人交往,他打人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以前,姍姍想要幹什麼時,很少直接說,隻要違背了她的意願,上來就會打,而且真的能把人打疼。對此,媽媽經常說她、教她。
星期天的上午,鄰居家的孩子莉莉來家裏和姍姍一起玩。姍姍很高興,一會兒拿玩具,一會兒拿圖書,玩得不亦樂乎。姍姍還推出自己的小自行車,在客廳裏來回地騎,她要騎著小自行車進到房間裏,可莉莉正站在門口看貼在門上的卡通圖片。見莉莉站在那兒不動,姍姍不由分說,放下車子,走到莉莉麵前就朝她的胳膊上使勁地打。莉莉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依然站在那兒,委屈地向姍姍媽媽告狀:“阿姨,姍姍她打我,阿姨。”媽媽趕緊跑過來,看到姍姍仍然在打莉莉,就把她拉開了。
媽媽厲聲批評了姍姍:“不可以這樣打姐姐,再打的話姐姐就不喜歡你,不和你一塊玩了。”接著,媽媽問:“你為什麼打姐姐?”“不讓她在這裏。”姍姍著急地說。這下,媽媽明白了,她對姍姍說:“你應該對姐姐說‘請讓一讓,你擋著我的路了。’知道了嗎?不能打姐姐。”然後,媽媽讓姍姍照她教的說給了莉莉聽,莉莉這才明白了姍姍的意圖,趕緊讓開路,讓姍姍把小自行車騎了進去。
在媽媽的教育下,姍姍知道了在什麼情況下怎麼說話,漸漸地,不再動不動就打人了,而是學會了先把心裏的想法說出來。
2~3歲的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是正常的,隻要媽媽多些正麵的引導,根據不同的情況來不同對待,就能很好地幫孩子改正亂打人的行為。另外,教給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或發泄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需要媽媽具體地進行指導,最好示範給孩子怎樣說、怎樣做。
方法三:少說教,多用動作製止
對於2~3歲的孩子,和他講太多的道理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媽媽一天到晚隻用嘴巴囉唆是不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防著點,在孩子出手之前最好就阻止他打人的動作。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媽媽千萬不要著急,要保持冷靜。可以嚴肅地告誡他:“不可以打人!”同時,立刻抓住打人的那隻手,堅定地直視著他的眼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錯了。然後,領著孩子一起向被打的人表示歉意和安慰,再讓他主動承認錯誤,保證以後不再打人了。假如孩子反抗,媽媽可以采取進一步的約束法,即和孩子麵對麵,抓住他的手臂和肩,讓他不能動彈,堅持一分鍾之後鬆開。連續使用這種約束法,就能逐漸糾正孩子打人的不良行為。
另外,對於亂打人的孩子可以有一些懲罰措施,比如,短時間地剝奪孩子遊戲的權利;將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暫時沒收,等等。讓孩子認識到打人是不好的行為,大家都不喜歡。需要注意的是,媽媽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孩子犯錯誤時,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孩子做事一般都缺乏耐心
叛逆期案例
瑩瑩今年兩歲半了,她是個急脾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耐心和長性,隻有三分鍾熱度,還沒做多長時間就跑開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一天晚上,吃過晚飯後,瑩瑩要聽故事,媽媽就拿出故事書講給她聽:“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裏……”可是,媽媽剛講了沒幾句,瑩瑩就不愛聽了,她雙手捂著耳朵使勁地搖著頭,非要媽媽換一個。好,換一個。媽媽又開始講了:“在一個遙遠的國度裏,住著一個國王和王後……”仍然是講了幾句,瑩瑩就不讓媽媽再往下講了,跑到一邊去玩玩具了。
瑩瑩把積木拿出來玩,她想搭成個大高樓,可還沒搭幾層呢,積木就散落了下來。瑩瑩不高興地把積木撿起來,搭了沒幾塊,她就不願意繼續搭了,開始亂扔積木。這邊積木還堆在地板上,瑩瑩又跑到那邊去和洋娃娃玩了。媽媽一勸說她,她就不高興,還哭鼻子。
媽媽現在很頭疼瑩瑩做事沒有耐心的問題,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她把一件事情好好地做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做事沒有耐心和年齡有關,媽媽要注意引導
像上述案例中瑩瑩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的行為,幾乎是每個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這是因為2~3歲的孩子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喜歡親自動手去探索、實踐,但是在活動中卻常常缺乏耐心,剛開始時躍躍欲試,勁頭十足,可似乎隻有幾分鍾的熱情,隨後便失去了耐心,於是放棄,不再繼續做。這和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有一定的關係,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的長短都有所不同,在3歲左右,一般隻能保持大約10分鍾的注意力。如果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太短,說明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被打斷的次數比較多。
心理學上有一個半途效應,說的是人在激勵發展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目標行為中止。具體到孩子身上,就是事情做了沒多長時間,想到其他事就放棄,遇到困難就停止。針對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來引導孩子,逐步培養他耐心、認真做事的習慣,並形成良好的做事態度。
平時,孩子哭鬧時,媽媽不要總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去安撫他,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專心致誌地做某件事情時,要盡量避免幹擾他,像玩具、食物、電視等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物要遠離他。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媽媽要適時引導、鼓勵他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有耐心。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營造安靜、簡樸的環境,讓孩子全神貫注地做事情
孩子的年齡小,穩定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時容易被新鮮、有趣的事物所吸引,這是2~3歲孩子的普遍特點。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排除各種可能導致他失去耐心的因素,讓孩子全神貫注地做事情。
悅悅做事情沒有耐心,經常是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又去做那了。為此,爸爸媽媽商量好,隻要悅悅在做一件事情,哪怕隻有幾分鍾,也不能隨便地打斷他。
一天晚上,悅悅一個人躲在臥室裏,趴在桌子上,聚精會神地在看一本圖畫故事書。媽媽想問問悅悅吃飽了沒有,可走過來一看,喲,小姑娘正看書呢,就趕緊走開了。過了一小會兒,爸爸倒了一杯果汁,想讓悅悅喝,看到她正在看書,就轉身出來把杯子放在茶幾上,繼續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當悅悅從房間裏走出來後,媽媽問她:“寶貝,吃飽了沒?”“嗯。”悅悅點點頭。“你剛才看的是什麼?”“不告訴你。”說完,悅悅就跑開了。爸爸重新端起杯子,對悅悅說:“寶貝,過來喝點果汁。喝完果汁,肯定會告訴爸爸剛才看的是什麼書。”悅悅咕嘟咕嘟喝了幾口,喝完又跑開了。
看到悅悅在讀書時能耐住性子,媽媽特意將家裏所有的兒童圖書都搬到了那張書桌上。像糖果、玩具之類的物品也被媽媽擺放在了比較遠的地方,媽媽撕掉了書桌附近牆上過於花哨的貼畫。隻要悅悅能認認真真地看會兒書,媽媽連最愛看的電視劇也不看了。
在孩子專心做事情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最好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也可以坐下來做些安靜的事情,切忌隨意地去打擾孩子。
方法二:明確具體的要求,促使孩子有始有終地做事情
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媽媽應當幫助孩子明確具體的要求和目的,因為媽媽不可能強迫孩子去做什麼,但可以讓他知道為什麼要做。激發孩子產生集中注意力去做完這件事情的願望,如此一來,就能促使孩子有始有終地做事情。
昕昕做事情時,總是沒有耐心,常常有始無終。比如說,媽媽讓昕昕寫字,可是他寫幾個就不寫了,拿著本子前後地翻,不好好寫。
有一次,昕昕在樓下的空地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拿著鏟子不知道在幹些什麼,他於是問媽媽。媽媽告訴他奶奶在種花,這引起了昕昕極大的興趣,他拉著媽媽,也要在那兒“種”些什麼。沒辦法,媽媽隻好帶著昕昕回家,翻找了半天,隻找出一些花生種子,便拿出兩三粒,讓他去“種”。
媽媽用鏟子挖了一個小坑,叫昕昕把花生種子放進去。之後,昕昕就忙著去看開得鮮豔的月季花了。媽媽把昕昕叫過來,讓他幫忙把土填上。昕昕隻好用笨拙的小手,一點一點地往坑裏填土,還沒完全填好,昕昕就跑到旁邊的一棵小樹下玩了。媽媽心想,還得再澆一些水,種子才能發芽。媽媽就對昕昕說:“寶貝,我們先回家,弄一些水來澆種子,不然的話,種子就不會發芽了。”“不要!”昕昕馬上拒絕了媽媽。“你真的不去嗎?那我回家了。”說完,媽媽轉身就走。昕昕看到媽媽真的要走了,趕緊追了上去。回到家裏,媽媽用昕昕當做玩具的小塑料桶,盛了一些水,讓昕昕提著,和他一起再次下樓去澆水。
澆完水之後,媽媽告訴昕昕:“現在呢,我要交給你一個任務。過不了多久,這顆種子就會長出綠色的葉子,你每天都要來看一次,如果看到它發芽了,就告訴我。”十幾天過去了,一天下午,昕昕興高采烈地跑回家裏,對媽媽說:“種子發芽了!”
在這個例子中,昕昕的媽媽做得就很好。需要注意的是,向孩子提出的目的和要求,媽媽一定要做到具體,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性,不能過於籠統模糊。否則的話,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並不明白應當如何去做。
方法三:通過遊戲,鍛煉孩子的耐心
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較弱,當有一些誘惑出現時,他們容易放下手中所做的事情。這時,媽媽可以通過一些遊戲來鍛煉孩子的耐心。
無論做什麼事情,熙熙總是虎頭蛇尾,剛開始時勁頭很大,到後來就不行了。這不,媽媽教熙熙數數,但是還沒教5分鍾,熙熙就跑開玩玩具了。
這可怎麼辦呢?媽媽心想:不能單純地為了讓熙熙學會數數而教她,必須讓她理解其中的含義才行。於是,上樓梯時,避免熙熙嫌累或者枯燥,媽媽就一邊和她上樓梯一邊數數。在等電梯的時候,看著上麵正在變化著的數字,媽媽就一個一個地念給熙熙聽。無論看到電話號碼還是車牌號碼,媽媽都會有意地念出來,聽得多了,熙熙就越來越熟悉。過了沒多久,聰明的熙熙看到數字就會讀出來,再也不用媽媽費盡心機地去教了。
為了讓熙熙能夠長時間地做好一件事情,媽媽還發明了一個小遊戲,叫做“交通指揮官”。就是讓熙熙扮演交通警察,事先和她說好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鍾的崗,到時間之後才能換崗。從3分鍾到5分鍾,再到10分鍾,熙熙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漸漸地,熙熙也能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了。
平時,媽媽要把多些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表現出要放棄當前的事情去選擇新的活動時,媽媽應該及時地提醒,並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到底。
喜歡與大人對著幹很正常
叛逆期案例
不知道為什麼,堯堯越來越不聽話了,媽媽說不可以的事情他偏要做。比如,告訴他不能吃太多涼的東西,會拉肚子,可他鬧著就要吃。比如,陽台上種的花不讓他摘,可他偏要過去揪下來幾朵……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一天晚上,該吃晚飯了,媽媽讓堯堯去洗手。然而,等了大半天,堯堯還在衛生間裏沒有出來。媽媽走過去一看,堯堯正拿著一隻玩具小鴨子玩水呢。媽媽一邊說著要吃飯不能再玩了,一邊拿出毛巾給他擦手。可是堯堯不樂意,仍然抓著小鴨子不放,也不讓媽媽給他擦手。可是再不吃飯菜就要涼了,最後,媽媽連哄帶騙地把堯堯拉到了飯桌上。
開始吃飯了,堯堯麵前是一碗蘑菇湯,他並不正兒八經地喝,一不小心,湯灑到了他的手上,還好湯已經不燙了,沒有傷到他。這時,堯堯居然創造性地用手把湯往自己的臉上抹,他發現這樣做很好玩,就又抹了幾下。媽媽看到了,就訓斥他,堯堯不僅不聽還笑眯眯地繼續肆無忌憚地抹。爸爸生氣地批評了堯堯,以為這樣他就會停止,沒想到他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了,臉上、鼻子上、額頭上抹得到處都是,勸也不行發火也沒用。
唉!太令人苦惱了,堯堯每天都會這樣搗亂,媽媽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喜歡做,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3歲孩子喜歡與大人對著幹,媽媽要注意避免“飛去來器效應”
2~3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時的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想探索周圍的世界,發現和施展自己的能力。無論做什麼,孩子總是否定大人的要求,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曆這麼一段時期,這很正常。媽媽不要誤以為孩子這樣做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而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試圖用反抗來證明自我。一方麵,孩子是想引起他人的關注。另一方麵,就是媽媽越是強調這件事情不可以去做,孩子就越是控製不住自己想去做。所以,媽媽不要一味地埋怨孩子不聽話,而應該去理解他、尊重他,加以巧妙地引導,事情才會順利解決。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飛去來器效應”,說的是行為反應的結果與預期的目標完全相反,這就像澳洲土著人使用的一種拋出去又會重新回來的飛去來器一樣。在教育心理學方麵,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比如,媽媽本來不希望孩子做某些事情,但批評和阻止的結果卻是越不讓做孩子越喜歡做。因此,教育孩子時,媽媽一定要注意不要總是想方設法阻止他的行為,以盡量避免此效應的發生。
孩子的運動能力在逐漸發展,他渴望擴大自己的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嚐試新事物。這時,媽媽出於各方麵考慮,就會監視著孩子,並且對他的“不當”行為加以阻攔和限製,殊不知這樣做隻會激發孩子更強的好奇心,一旦有機會他就會再去嚐試。因此,在孩子最初要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尤其是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可以解決的事情,不妨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指導就可以了。這樣做會使孩子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也能避免逆反行為的產生。
當然,為了安全起見,媽媽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的物品來替代危險的東西,在確保孩子遠離危險品的情況下給他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同時,也要給他設立一定的規則,對他的探索行為進行一定的限製。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盡情探索
2~3歲的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強烈的好奇心,堅持自己做事情是他急於探索事物的表現。對此,媽媽盡量不要經常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鼓勵他盡情探索。
楚楚今年3歲了,看到媽媽做什麼,她也要跟著一起做。有些事情楚楚可以做,但是有些事情她根本不會做,也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媽媽不讓她做,可她吵著非要做。
一天中午,媽媽正在廚房裏做飯。楚楚也走了進來,看到媽媽正在切菜,她就拽著媽媽的衣角,說:“我也要切菜。”媽媽告訴楚楚:“你太小,還不會切菜,等你長大了,再幫媽媽。”“不嘛,不嘛,我要切菜。”楚楚仍然不依不饒地請求。這可怎麼辦呢?媽媽想到了前段時間切生日蛋糕時用的塑料小刀還沒丟掉,便找出來,又遞給楚楚幾片菜葉,讓她在旁邊的桌子上隨便切。
媽媽一邊做飯,一邊和楚楚聊天:“寶貝,你想做什麼菜?”楚楚頭也不抬地說:“好吃的。”“除了切菜,還得幹些什麼才能做成好吃的?”媽媽接著問楚楚。楚楚想了想,說:“放點鹽。”“哦,楚楚真聰明,都知道往菜裏加入調味料了。”
不一會兒,楚楚放下手中的刀,自言自語地說:“切好了。”之後,她就跑到外麵去玩了。幾次過後,楚楚對切菜失去了興趣,再也不嚷嚷著要媽媽手裏的菜刀了。
案例中媽媽的做法既在安全的範圍內滿足了孩子的探索需求,也擴大了他想象的空間,啟發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注意的是,媽媽一定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所作所為,盡量別用禁止性的或者否定性的語言,避免孩子喪失自信。
方法二:讓孩子親身去體驗一下接觸某些危險物品的結果
許多媽媽都會明令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電源插座不能玩,窗台不能爬,廚房的煤氣不能動……可是,有許多潛在的危險孩子根本不知道,他並不明白這些事情為什麼不能做,好奇心會驅使他非要去試試不可。這時,媽媽不妨讓孩子去體驗一下接觸某些危險物品的結果,有了親身感受,孩子就不會再輕易地去碰觸不讓他動的物品了。
霖霖是個活潑調皮的小家夥,他越來越不讓媽媽省心了,家裏的一些東西,比如插座、暖水瓶等,媽媽不讓他動,可他總會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拿過來玩一玩。
一天中午,霖霖在客廳裏玩,他在桌子的抽屜裏發現了一隻打火機,就拿在手裏把玩。隻聽見“啪”的一聲,霖霖將打火機打著了,他看到一閃一閃的火光很興奮,一直摁著打火機的開關不鬆手。媽媽看到後,趕緊將火吹滅了,並且一把將打火機奪了過來。霖霖哭著鬧著非要媽媽手裏的打火機。媽媽把打火機放到高處,告訴霖霖:“打火機是很危險的,小孩子不能玩。”可霖霖根本不聽,一個勁兒地纏著媽媽要打火機。
怎麼辦呢?媽媽倒了一杯開水,拉著霖霖的手讓開水的熱氣輕輕地噓了一下。“燙不燙?”媽媽問霖霖。霖霖摸著自己的手指,點了點頭。媽媽繼續對霖霖說:“你玩打火機,萬一被燒著了,比這還燙,會特別疼。”
這下,霖霖再也不敢隨便地就把打火機給打著了。
由此可見,媽媽在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的同時,還要灌輸給他“危險”的概念,讓孩子親身去體驗這種方法能夠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能減少孩子接觸危險物品的概率,也能減少他的逆反行為。
方法三:正確引導,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卻偏要做,這時媽媽就別再硬性要求了,一味幹涉的後果隻能引起孩子更加強烈的反抗。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進行正確引導,和他講清楚為什麼不讓他那樣做,一般情況下,孩子會服從的。
3歲多的貝貝也到了令媽媽頭疼的逆反期,越不讓她去幹什麼,她偏偏喜歡去做,每次都會牽動著媽媽的神經,卻總也製止不了。
星期天,媽媽帶著貝貝去超市購物。來到超市裏,貝貝很高興,她看到媽媽去推購物車,非要搶著自己推。媽媽對貝貝說:“咱們兩個一起推。”“不要,不要媽媽。”貝貝一邊說,一邊打媽媽的手,不讓媽媽碰購物車。這些購物車一推就走,真是太好玩了!隻見貝貝推著車子橫衝直撞,而且跑得特別快,有好幾次都差點撞到別人的身上。超市是公共場所,不能任由著貝貝的性子亂來。媽媽拉住了車子,告訴貝貝:“你看,超市裏的人這麼多,你推著車子很容易撞到別人,那樣的話,人家會不高興的,就不喜歡你了。”貝貝撅著小嘴,並不說話。媽媽繼續對她說:“你看一看,超市裏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坐在購物車裏,有的跟在媽媽的身旁,沒有一個是自己推著車子的。”
貝貝的小手仍然緊握著把手,不肯鬆開。媽媽隻好接著和她商量:“這樣好不好?下次媽媽從商店給你買一輛小推車,讓你在家裏推個夠。”這下,貝貝答應了,把購物車還給了媽媽。
案例中媽媽的做法既沒有打擊貝貝自己學習做事的積極性,還利用了她喜歡模仿的心理,暫時轉移了她的注意力,並沒有引起她的反叛行為。反之,這種情況下,如果媽媽簡單嗬斥、阻止孩子,那麼不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惹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會更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