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因勢利導,悉心挖掘孩子的固有潛能(1 / 3)

見什麼模仿什麼是孩子在學習

叛逆期案例

雯雯今年3歲了,見什麼學什麼,酷愛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噴嚏,她看到或者聽到了也要學一學。

一天上午,媽媽帶雯雯去商場購物。來到了商場,雯雯一眼就看見了一條粉色的兒童裙,嚷嚷著要媽媽給她買下來。雯雯已經有好幾條裙子了,根本不需要再買一條,媽媽試圖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忘記裙子。可是,沒想到,雯雯一直鬧著要那條裙子。媽媽問她:“為什麼非要買那條呢?你不是有好幾條很漂亮的小裙裙嗎?”雯雯卻不以為然,她告訴媽媽:“那和麗麗的裙子一樣,我也要。”雯雯口中的麗麗是她的同桌,隻是因為麗麗穿著同樣的一條粉色裙子,雯雯才非要不可。對此媽媽相當無奈。

有一次,媽媽帶雯雯去超市買東西,媽媽拿什麼她也拿什麼。媽媽不讓雯雯拿,她卻像玩遊戲一樣,樂此不疲。沒辦法,媽媽隻好將購物車裏多餘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放回貨架上。哪料,雯雯居然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將同樣的東西拿出來往貨架上麵放。媽媽一邊整理購物車裏的物品一邊訓斥雯雯:“這孩子,別搗亂!”雯雯哪裏能將這些話聽進耳朵裏呢,仍然是媽媽做什麼她也跟著做什麼。

雯雯的這種行為令媽媽既著急又擔憂,她害怕雯雯見什麼學什麼,把不好的都學會了,也怕別人怎麼樣她也怎麼樣,長大以後會人雲亦雲沒有主見。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模仿是孩子最基本的學習手段,媽媽要因勢利導

2~3歲的孩子不僅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而且正處在喜歡模仿的階段。周圍的人在不經意間的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他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由於分辨對錯的能力尚弱,在孩子的潛意識裏,他並不懂得如何追求真善美,他隻是簡單地因為好奇而進行模仿。這時,父母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切不可簡單粗暴地批評和阻止,不然的話隻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從心理學上來講,模仿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機製,或者說是一種本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有過模仿行為,即有意或無意地效仿和再現與他人類似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模仿效應”在教育中非常重要,它是最基本的學習手段,也是我們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事實上,孩子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愛模仿的天性,比如孩子的咿呀學語,就是對成人語言的模仿。孩子剛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之所以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本領、思想以及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模仿。由此可見,養育孩子,就應該從培養他的模仿能力做起。

通過模仿,孩子不僅能夠學會各種技能,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獲得許多認知經驗,還可以在模仿的過程中獲得許多愉悅的情緒感受。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模仿有著深遠的意義,父母應該想盡辦法,讓模仿發揮最好的效用。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利用模仿,增強孩子的各種技能

絕大多數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就會對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父母不要認為孩子是在添亂,利用這些模仿,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來熟悉、掌握一些以前不會的新東西。因此,父母一定要將這些機會進行有效地利用,以增強孩子的各種生活技能。

碩碩今年兩歲半了,他現在最愛幹的事情就是跟在大人的屁股後麵,大人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每當這時,媽媽都會特煩地說他:“你別老學我,真煩人。”然而,媽媽越不讓碩碩學,他越學得帶勁。

媽媽有事情給爸爸打電話時,碩碩也在一旁用小手摁電話機上的鍵。媽媽趕緊製止他:“你別亂動,號碼撥錯了的話就不能和爸爸說話了。”說著,媽媽將碩碩的小手拿開了。電話撥通了,碩碩也用稚嫩的聲音大喊:“爸爸,爸爸……”媽媽就讓碩碩和爸爸說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碩碩對電話機和話筒產生了興趣,時不時地摁摁鍵,說要給爸爸打電話。開始時媽媽不讓碩碩碰,可越不讓他碰,他越是想方設法地摁摁。媽媽就趁這時教給碩碩0~9這些數字,還告訴他隻要撥出相應的號碼就能和“裏麵的人”進行通話。

一天晚上,早已過了下班的時間,可是爸爸還沒回家,媽媽可著急了。碩碩拉著媽媽指指電話機,媽媽明白了:“兒子,你是要給爸爸打電話嗎?”碩碩點點頭。來到電話機旁,媽媽給碩碩念爸爸的電話號碼,並指導碩碩用小手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摁。電話通了,那頭傳來爸爸的聲音:“兒子,爸爸加了會兒班,現在正在回家的路上呢,馬上就到家了。你乖乖地,和媽媽等爸爸回來……”

當孩子模仿成人的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嫌他礙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想要模仿時盡量教給他如何去做。當然,前提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方法二: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

俗話說:“什麼樣的大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出生以後,首先接觸到的人就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員,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幾乎都是模仿家長而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著全方位、立體化的示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尤其是正處在模仿期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榜樣。

孩子的年齡還小,他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榜樣與示範可以讓孩子有形可循,有樣可學。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不如注重身教,讓孩子進行模仿。否則的話,單憑空口說教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讓他往東,他偏向西,對父母的話產生反感。比如,電視上曾經播出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賢惠的兒媳,十分孝順地為婆婆洗腳。這一切全被年幼的兒子看在眼裏,他也效仿媽媽的樣子,為媽媽打來了洗腳水。這位媽媽的行為就為兒子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課。

方法三:為孩子把關,讓他有選擇性地模仿

孩子喜歡模仿,往往與好奇心有關,看見別人做什麼,自己也做什麼。但是,孩子的是非觀念模糊,對別人語言和行為的模仿並沒有選擇性。所以,父母要為孩子把關,引導孩子在模仿中學習正確的東西,摒棄錯誤的東西,不讓孩子的模仿帶來負麵影響。

3歲半的菲菲是個愛美的孩子,她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就想要什麼。

一天下午,媽媽接菲菲從幼兒園回家。菲菲告訴媽媽:“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麗麗,她姑姑給她買了一個好漂亮的書包。媽媽,我也想要,你給我買一個吧。”媽媽看看菲菲,說:“寶貝,你現在用的這個書包也很漂亮,何況是新買的,不能再買另一個。”“嗯,不嘛,我就要和麗麗一樣的書包,那上麵還有蝴蝶結呢。麗麗有,我也要買。”菲菲仍然在狡辯。媽媽問菲菲:“那麼,除了麗麗,其他的小朋友有那樣的書包嗎?”“沒有。”於是,媽媽理直氣壯地對菲菲說:“既然有更多的小朋友沒有那樣的書包,隻有麗麗一個人有,你不一定也得有。”就這樣,媽媽沒有做出妥協,拒絕了菲菲的借口。

漸漸地,菲菲不再因為別人有的自己也想要了。因為她知道,即使自己非常想要,有時候媽媽也不會給她買的。

案例中的菲菲似乎很聰明地掌握了媽媽的心理弱點:不願意孩子被別人瞧不起,別的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有。而媽媽也更理智:對於孩子沒有意義的虛榮心,不能助長,一定要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當然,要避免孩子這種錯誤的模仿行為,父母首先不能有虛榮心,不要與他人互相攀比。

求知欲強的孩子對什麼都好奇

叛逆期案例

瑤瑤現在兩歲零4個月了,對什麼東西她都感到特別好奇,總是喜歡東摸摸、西碰碰,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媽媽經常嚴肅地告訴她: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摸。盡管這樣,但依然阻止不了瑤瑤。

爸爸新買了一套茶具,玻璃的,很精美。瑤瑤看到了,時不時地跑過去,趴在茶幾上擺弄。爸爸擔心瑤瑤會把茶具給摔壞,就不讓她碰。於是,爸爸把包裝盒拿來給瑤瑤玩,可是,瑤瑤玩了沒一會兒,就對圖畫失去了興趣,又去拿真的茶具了。爸爸看到了,把茶具放得高高的。瑤瑤非要用杯子喝水,爸爸就拿出一個杯子,給她倒上水,把其餘的都放了起來。隻見瑤瑤圍著杯子從上麵看了再從側麵看,還時不時地去摳摳上麵的圖案。

媽媽的梳妝台上有好多的瓶瓶罐罐,那些都是什麼呢?媽媽每天上班前都會從瓶子裏擠出些白白的東西往臉上塗抹,抹完之後,媽媽就更漂亮了。嗯,我要去看看。中午,趁媽媽在廚房忙碌的機會,瑤瑤偷偷地溜進了媽媽的房間。打開一瓶又一瓶的化妝品:哇!好香。怎麼把裏麵的東西弄出來呢?瑤瑤又擠又倒,終於出來了,趕緊往臉上抹抹。這瓶抹點,還有那瓶,也要來點。手上的化妝品太多了,怎麼辦呢?衣服上,桌子上,哪兒能抹就往哪兒抹吧。“啪”的一聲,壞了,媽媽的一個瓶子被瑤瑤碰倒了。趕緊扶起來,已經灑在桌子上好多。

等媽媽再次走進臥室時,看到瑤瑤已經變成了一個“小花貓”,化妝品也都被她抹得到處都是。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天生對新事物感到好奇,媽媽不能壓製他們

對於孩子來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鮮的、奇妙的,看到什麼,他就會問無數個為什麼,就想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甚至去拆、去搞破壞,非得弄個水落石出不可。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孩子好奇心的具體表現,也是他學習的最好方式。好奇心是孩子觀察世界、了解世界、懂得世界的媒介,是孩子智力、思維、心理發育的催化劑。假如媽媽總是嚴厲禁止,雖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是肯定會壓製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孩子因好奇而萌發的創造力與探究事物的能力。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退縮,不敢主動地去探索,其心智及各方麵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媽媽要愛護孩子的好奇心,並有意識地進行引導,不能輕易地傷害和壓製它。

美國有一位藝術家摩西奶奶,她直到暮年才發現自己擁有驚人的藝術才能,於是75歲開始學畫畫,80歲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這個大器晚成的例子,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摩西奶奶效應”。“摩西奶奶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潛能如果不去挖掘,就會自行泯滅。2~3歲的孩子正有著無限的潛能需要發掘,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這說明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媽媽一定要正視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從而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孩子的學習是觸摸式的學習,通過感官的刺激來認識世界。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媽媽一定要充分滿足,讓他多接觸令他感到好奇的東西,給他講,讓他看,允許他摸。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就能認識到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逐漸就能學到許多東西了。也正是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強烈願望,促使著孩子積極地麵對每一天。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不以成人的思維束縛孩子,做個和他一樣好奇的媽媽

假如媽媽對孩子的好奇心不以為然、冷漠置之,甚至數落他:“那有什麼稀奇的!”那麼孩子的好奇心必定會在無形中受到壓製。因此,媽媽不妨在孩子麵前做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認真對待孩子的好奇心,不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要求孩子、束縛孩子,做個和他一樣好奇的媽媽。

煊煊可喜歡在外麵玩了,他喜歡跑過來跑過去地追著蜻蜓看它飛到哪兒去,喜歡吹散蒲公英讓白色的小絨毛在風中飄舞……所有的一切對煊煊來說都十分奇妙。

這天,媽媽和煊煊一起,帶著一些食物和水,來到了公園裏。煊煊看各種花草樹木,還看了湖裏的小魚兒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煊煊有點餓,媽媽就拿出餅幹給他吃。吃著吃著,煊煊不小心將半塊餅幹掉在了地上。過了一會兒,媽媽指著旁邊的地麵,告訴煊煊餅幹的香味引來了一群螞蟻,它們來吃地上的餅幹了。

煊煊和媽媽蹲下來,看到一隻隻螞蟻一點一點地搬走了餅幹屑。幾隻螞蟻在前,另幾隻螞蟻在後,輕而易舉地搬走了一塊大一點的餅幹。它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條不紊地往前爬,爬啊爬,一直爬到幾米外的一個小洞裏。哦,原來,螞蟻的家在這兒呢,有好多的螞蟻從這個洞裏進進出出,搬運著餅幹。

可是那塊大一點的餅幹呢,由於洞口太小,根本運不進去。看到這兒,煊煊找到一個小木棍,想幫螞蟻把洞口捅大點。媽媽立刻製止了他:“螞蟻很聰明,它們能把大塊的餅幹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每個螞蟻搬上一小塊,這樣就能輕鬆地把餅幹運進洞裏了。”

煊煊趴在地上看啊看,他覺得這些螞蟻很有趣,它們簡直太能幹了。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十分有限,當他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常常會產生很多奇怪的想法或者問到許多奇怪的問題,並會堅持不懈地打破沙鍋問到底。麵對孩子的好奇心,媽媽一定要盡量給予他科學、合理的答案,而不是敷衍或漠視。

方法二:不限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在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了興趣時,媽媽不必擔心他損壞東西而進行限製,而應該提供機會和條件,教給他操作的方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還有可能激發孩子深層次的好奇心,提高他探索事物的能力。

寧寧是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拿著電視遙控器她就會納悶,為什麼一按鍵就能調換節目,看到沙發後麵的拉鏈,她也會拉開看看裏麵都有什麼。

一天中午,媽媽在廚房裏忙碌著做飯。稍不注意,寧寧就溜進了廚房裏。看到媽媽在洗西紅柿,寧寧也要幫忙洗。媽媽表揚了寧寧:“好孩子,你想幫媽媽的忙真是太懂事了。”接著,媽媽對她說:“你太小,還不會洗呢,等你長大了,再幫媽媽吧。”“不嘛,不嘛……”寧寧的小手仍然抓著西紅柿不放。於是,媽媽接了一盆水,把西紅柿放在裏麵,將盆子放在一張低矮的桌子上,讓寧寧在那兒洗。

洗好了,不錯,很幹淨。媽媽再次誇獎了寧寧,出於安全的考慮,就讓她去客廳玩了。不一會兒,飯菜做好了,看著自己洗的西紅柿被媽媽切成塊,做成了西紅柿炒雞蛋,寧寧吃起來可帶勁了,她感覺這味道,比以前的要香。

在上述案例中,媽媽沒有全力阻止寧寧,而是安排她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寧寧了解了西紅柿的特性,也觀察到其生熟前後的變化等等。媽媽這樣做,既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給了她鍛煉的機會,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積累生活經驗。

方法三:因勢利導,讓孩子在好奇的基礎上學到知識

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歡玩玩這碰碰那,媽媽應該因勢利導,肯定、支持、激發、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阻礙或壓製它。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幫助孩子動手體驗,讓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找到答案,學到知識。

樂樂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最近這幾天,他迷上了敲敲打打,總是喜歡拿著一個小木棍敲敲桌子,敲敲花盆,甚至敲敲窗戶上的玻璃。

有一次,樂樂的木棍居然敲在了飯碗上,當聽到清脆的聲響後,他嗬嗬地笑了起來。“小心一點,別用太大的勁。”媽媽提醒樂樂,以防他把碗打碎。敲了幾下碗,樂樂又敲旁邊的盤子、盆子。看到樂樂那麼高興,媽媽對他說:“寶貝,你聽,用木棍敲在碗上和盆子上產生的聲音不一樣,是不是?”“嗯。”樂樂點點頭。“你用這根塑料管分別敲敲它們,聽一聽是不是也不一樣。”媽媽遞給樂樂一根短短的塑料空心管。樂樂依次敲了個遍,“咦?”他發現,用塑料管敲出的聲音也不一樣。“現在呢,你用木棍和塑料管敲這個盆子,聽聽聲音一樣不一樣。”樂樂就用木棍敲了一下盆子,又用塑料管敲了一下,發出的聲音果然也不一樣。

過了一會兒,蒙上樂樂的眼睛,媽媽敲敲打打,讓他猜猜媽媽敲打的是什麼。這下,樂樂知道了,不同材料的棍棒敲打在同一個物品上,產生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相同材料的棍棒敲打在不同的物品上,產生的聲音也不一樣。

好奇心常常會使孩子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有時候會闖出禍來,但也正是好奇心使孩子眼中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朝氣。隻要媽媽引導得好,一定能讓孩子在好奇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多事物的奧秘。

孩子喜歡探索、嚐試要鼓勵他

叛逆期案例

如今,翰翰實在是太淘了,不是把小汽車給拆開玩裏麵的零件,就是把媽媽剛栽進花盆裏的花連根拔起。這令媽媽十分頭疼,不過翰翰確實比同齡的孩子顯得聰明一些,他的探索興趣很濃。

這不,翰翰又對冰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先是玩了幾天冰箱上的貼畫,最終又把貼畫全揭了下來。當翰翰發現冰箱能把喝的水變成冰塊時,在他的眼中冰箱更加神奇了。現在正值炎熱的夏天,翰翰更加喜歡鼓搗冰箱了,他用力地把冰箱門打開,再使勁一關,讓冰箱發出“嘭”的響聲,一股冷氣撲麵而來。翰翰經常玩這個“開關冰箱門”的遊戲,感覺那聲響很刺激,冷氣很舒服。翰翰還會把手伸進冰箱裏玩冰,媽媽看到後,總會厲聲地製止他。

翰翰知道,放在冰箱裏的冰激淩仍然是凍著的,不會融化。那麼為什麼冰箱能把東西凍住呢?這個問題一直在翰翰的腦海裏遊蕩,並且,他特別想知道答案。有一次,趁著媽媽在隔壁的房間裏打掃衛生,翰翰瞅準時機,對冰箱進行了徹底的大改變。翰翰將冰箱裏所有的食物全部拿了出來,轉而將自己的小汽車、大貨車、挖掘機、小坦克、大飛機、變形金剛等玩具全都放了進去。放眼望去,冰箱儼然成了一個玩具陳列櫃。

正在翰翰揚揚得意地欣賞自己的“傑作”時,媽媽走進了廚房。媽媽看到了冰箱的模樣,又看到已經化了的冰塊,已經蔫了的新鮮蔬菜。驚呼之餘,媽媽把所有的玩具都拿了出來,並告誡翰翰再也不能隨便動冰箱了。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媽媽要注意引導和保護

2~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少許的生活經驗,這時他對事物的認識已經進入到了另一個層次,他開始嚐試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周圍的世界。有些媽媽呢,特別喜歡把孩子圈在懷抱裏,不放心他去獨立探索,即便允許孩子去探索了,媽媽也會千叮嚀萬囑咐,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甚至三下五除二,幫孩子做完了事。其實,正是媽媽這種強烈的“保護”意識,阻礙了孩子認識能力的發展。因此,媽媽在給予孩子很多關愛的同時,也不要忽視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勇於嚐試,積極進行探索。

貝爾納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天才,他總是喜歡拋出一種思想,自己先涉足一番,但是總是堅持不下來,最後卻把創造出成果的機會留給了他人。如果貝爾納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貝爾納終其一生都在為他人作嫁衣,自己卻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種行為被稱為“貝爾納效應”,它告訴父母:在孩子要嚐試自己去探索事物時,一定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就替孩子做,或者阻止孩子去做,這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當然,在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順利地探索下去。這種情況下,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但是一定要讓他獨立完成。父母所起的作用之一就是“腳手架”,協助孩子完成他的探索。

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通過親身實踐和親身體驗得到直接的經驗。因為和機械記憶產生的經驗相比,孩子對直接經驗的印象比較深刻,也更容易掌握,且這種經驗能輕鬆轉化為個人能力的一部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去探索世界

孩子渴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嚐試,去了解這個世界。所以,媽媽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不阻止他探索的本能,讓他按照自己的步伐去探索奧秘,這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讓他學到更多東西。

雨過天晴,外麵的景色比下雨前要漂亮多了。媽媽看到天氣這麼好,就帶著陽陽下樓去呼吸新鮮的空氣。

路邊的低窪處積滿了雨水,趁媽媽不注意,陽陽快速地一腳踩入水中,一朵朵水花隨之散播開來,濺到了陽陽和媽媽的衣服上。“水這麼髒,不能踩!”對於媽媽的警告,陽陽充耳不聞,她跑著往另一片積水處踩去,四處飛濺的水花引得她“咯咯”直笑。見陽陽玩得這麼開心,媽媽心想:最壞隻不過弄髒衣服,就讓她高興地玩一玩吧。於是,媽媽任由陽陽跳進水坑裏,激起高高的水花。

20多分鍾過去了,陽陽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幹的,媽媽趕緊拉著她回家洗澡。一邊幫陽陽洗澡,媽媽一邊對她說:“你看,你把鞋子、衣服弄得又濕又髒,都不能穿了。而且你的小腳趾頭也變得皺皺了。下次如果還想去踩水的話,要穿上水鞋,這樣才不會弄髒衣服,也不會把腳趾弄得這麼難看了。”陽陽看了看自己的腳趾,十分不解地說:“我的腳怎麼了?”媽媽告訴她:“小腳丫不能長時間地在水裏泡著。”

第二天,再經過一片積水處時,媽媽問陽陽:“還想不想去踩一踩?”陽陽搖了搖頭說:“不要,鞋子會濕的……”從那以後,陽陽再也沒有故意往積水處踩過。

案例中的陽陽玩夠了,對路邊的積水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再好奇了,同時也知道了踩水會弄濕鞋子和衣服,探索出了這些經驗,她自然不會輕易地再玩踩水的遊戲了。

方法二:正確引導,和孩子一起探索

孩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再加上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與日俱增,孩子進行探索、嚐試的範圍和深度也空前增大。那麼,應該如何對待這一時期的孩子呢?媽媽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在威威的小腦袋裏,每時每刻都會產生一些奇思妙想,他能把花盆裏的花和土全都摳出來,也能把玩具手槍扔進抽水馬桶裏,還能把魚缸裏的金魚給撐死。

這天,奶奶送來一些五香蠶豆給威威吃。吃完之後,威威開始想了:這種好吃的蠶豆是怎麼做出來的?把它埋進土裏能不能長出來呢?想到這兒,威威便拿起剩餘的蠶豆跑到了陽台上,準備種到花盆裏。正挖著花盆裏的土,媽媽走過來了,看到威威的舉動,媽媽問:“寶貝,你在幹什麼呢?”“種這個。”威威頭也不抬地回答媽媽。媽媽聽到後嗬嗬地笑了,她告訴威威:“這些蠶豆不是生的,沒法種。”接著,媽媽問威威:“你是不是沒吃夠,還想吃蠶豆?”“嗯。”威威點點頭。“寶貝,你剛才吃的蠶豆不是這樣種出來的,而是用生的蠶豆煮出來的。咱們不種了,等有空的時候,媽媽買來蠶豆,做給你吃好不好?”“好啊,好啊。”說著,威威就讓媽媽去買蠶豆。沒辦法,媽媽隻好買來了蠶豆,和威威一起,把蠶豆放到水裏浸泡了兩個多小時。泡好之後,就撈出來,用刀在蠶豆上輕輕地劃一下。下一步就是將花椒、八角、桂皮、鹽、味精等和蠶豆一起放入鍋裏,直到煮爛。再撈出來,盛在烤盤上,放入烤箱中烤到半幹,拿出來就好了。

可以吃了!聞著香味濃鬱的蠶豆,威威知道了它們製作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和孩子一起探索,不僅滿足了他探索的欲望,也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經驗,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就需要媽媽引導著孩子說出他所作所為的動機,然後再和他一起做更多的探索,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因此受到較好的啟蒙教育了。

方法三:鼓勵孩子的想象力,不過多地解釋道理

孩子喜歡探索、嚐試,並且可以在任何常見的現象和事實前麵加上一個“為什麼”。這時,媽媽應該保持耐心,促使孩子繼續思考,進一步引導孩子去探索,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當然,孩子的想法可能與現實背道而馳,也可能毫無根據,不過沒關係,隻要孩子能想到,就是想象力豐富的體現,應給予鼓勵。

2~3歲的孩子探索、嚐試,並不是真的想要去追究事物背後的真理,更多的時候隻是想得到一種說法。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也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能夠解答得出來的,即使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孩子也未必能夠理解。所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鼓勵孩子去想象比給他一個科學的答案更加重要。比如,孩子問:“太陽為什麼會落下去?”媽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告訴他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答案:“太陽公公困了,要回家睡覺了。”然後再讓孩子說說他是怎麼想的,沒有必要給他解釋地球公轉和自轉的科學道理,即使講了,估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會明白。

總之,探索、嚐試是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能夠將這種樂趣保持下來,將會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隻要媽媽引導得當,孩子喜歡探索的愛好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成為他探索事物奧秘最強勁的動力。

多數孩子都喜歡塗塗畫畫

叛逆期案例

自從會拿筆之後,祥祥就喜歡在地板上塗塗畫畫。媽媽給他買了一盒油畫棒,祥祥喜歡得不得了,想畫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擺弄一番。

媽媽給了祥祥一些白紙,讓他在上麵畫。開始時,祥祥還規規矩矩地在紙上畫,誰知沒幾天,他就開始在地板上、牆上、沙發上隨便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