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父母仍然有必要對孩子的幻想給予正確、合理、科學的引導,一旦發現孩子的幻想過於荒誕時,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他分析幻想的不合理性。從而幫助孩子進入一個更為健康的幻想世界,並以此為基礎,創造出一個更加引人入勝、回味無窮的幻想世界。教育孩子,幻想與現實有著很大的區別,不能讓孩子過度沉湎於幻想而難以自拔,也要避免孩子因幻想而養成撒謊的習慣。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滿足孩子的表現欲,鼓勵他張開幻想的翅膀
孩子的幻想是很即興、很隨意的,媽媽應該注意啟發與引導。可以拿家裏的一些玩具來和孩子玩假扮遊戲,也可以把一些故事續編等,滿足孩子的表現欲,鼓勵他張開幻想的翅膀,從而讓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釋放。
媽媽經常給盼盼講白雪公主的故事,一天上午,盼盼繪聲繪色地對媽媽說:“我和小矮人在一起玩了,還有白雪公主呢。”
媽媽驚奇地問:“是嗎?你們都玩了什麼?”盼盼說:“我忘了。”“那咱們把洋娃娃都拿出來,再和他們玩一次吧。”“好啊,好啊。”盼盼高興極了,趕緊去拿洋娃娃。可是,怎麼玩呢?盼盼犯了難。媽媽拿出故事書,提議:“我們就按書上講的做遊戲吧,這個穿白色衣服的是白雪公主,其他的都是小矮人。”於是,媽媽將七個洋娃娃拿到旁邊,說:“七個小矮人出去工作了。”盼盼就抱著白雪公主,看著故事書上的圖畫,說:“白雪公主在打掃房間呢。”然後,媽媽將一個蘋果放在洋娃娃的手裏,一邊用手拿著洋娃娃和蘋果,一邊說:“又香又甜的紅蘋果,小姑娘,嚐一個吧。”盼盼讓白雪公主的嘴碰到紅蘋果,就算吃了一口,然後讓白雪公主躺下來,就算昏倒了。
媽媽把所有的洋娃娃都拿過來,放在白雪公主的旁邊,說:“白雪公主死了!”說完,就傷心地哭了起來。盼盼呢,她告訴媽媽:“不哭了,白雪公主在打呼嚕。”說完,便學著爸爸的樣子打起了呼嚕。媽媽驚異於盼盼的奇思妙想,隻好配合她,立即停止了哭聲,開心地說:“太好了,白雪公主是睡著了,沒有死。”
例子中的這位媽媽的確很富有愛心,當大部分媽媽因為工作或家務繁忙,而對孩子的“謊言”付之一笑之時,這位媽媽卻認真地和孩子做起了遊戲,進入到了孩子的世界中,玩得不亦樂乎。平凡而偉大的媽媽就是這樣產生的,例子中的媽媽就像當年愛迪生的媽媽那樣,給了孩子的天真一份愛心和嗬護,這正是孩子成才的起源,也是大部分媽媽缺乏的閃光之處。
針對上麵的方法而言,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有幻想空間的優秀童話和故事書,也可以親自設計並和孩子一起開展各種富於幻想的遊戲,都能增強孩子的創造與想象意識,還能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方法二: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讓他減少說與現實不符的大話
許多孩子分不清願望、想象和現實的區別,常常將幻想與現實混淆,這與他的年齡小以及認知水平不高有關。因此,媽媽要多讓孩子學習,了解一些事物的性能和特點。如此一來,就能大大減少孩子喜歡說與現實不符的大話。
一天上午,媽媽帶雯雯在小區的空地上和幾個孩子一起玩。鵬鵬在玩一隻玩具飛機,雯雯看到了也想玩,可鵬鵬把飛機霸在手裏,就是不讓她玩。
於是,雯雯生氣地說:“我家也有飛機,很大,還能飛呢。”鵬鵬反駁她:“你沒有。”“有!”雯雯立即說。“你吹牛!”鵬鵬嘲笑雯雯。為此,兩個孩子吵了起來,最後,以雯雯鬧著要回家而收場。
回到家裏,媽媽告訴雯雯:“寶貝,咱們家沒有飛機,以後你不能再那樣說了。不過呢,媽媽可以告訴你什麼是真正會飛的飛機。”說完,媽媽打開電腦,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資料,圖文並茂地給雯雯介紹了飛機的特點和功能。雯雯看著各種各樣的飛機圖片,對媽媽說:“我要坐飛機!”媽媽答應了她:“好,等你長大了,媽媽就帶你去坐飛機。”
“太好了。”雯雯高興地跳了起來,她弄清楚了玩具飛機和真飛機的區別之後,再也沒說過自己家裏有飛機。
像雯雯說的大話基本上每個孩子在2~3歲的時候都說過,這時孩子的自我吹噓很正常,他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要在夥伴麵前顯示、誇耀自我,以證明自己的優越和強大,引起他人的認可和關注。這些大話正好可以幫助媽媽了解孩子內心的願望,無須責備,隻要引導孩子明白他所說的並不是真的,他自然會結束這些無意的大話。
方法三:正確引導,不讓孩子繼續吹牛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很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理,因此,有些孩子愛吹牛。這時,假如媽媽引導不好,孩子的好勝心很可能轉化為虛榮心,自尊也可能轉化為自卑或自負。所以,媽媽一定要正確引導,讓孩子的自尊和好勝成為他成功的源動力。
盡管銘銘隻有3歲,可他無論什麼事情總是不甘落後。
一天下午,小毅來家裏找銘銘玩,他們玩起了拍皮球。小毅能拍七八下,銘銘隻能拍四五下,他知道小毅比自己能幹,可偏說自己能拍10下。小毅不相信,非要銘銘拍拍看,銘銘每次都是拍了幾下就失敗了,小毅就在旁邊嘲笑他。銘銘的小臉漲得通紅,盡管這樣,他仍然不服氣小毅比自己拍得多。
小毅走後,媽媽對銘銘說:“寶貝,你現在還不能拍10下球,沒有關係,媽媽可以幫你練習,你一定能拍到10下的。”於是,媽媽教給銘銘拍球的動作要領:“兩條腿稍微分開,右手的五指要分開並且自然地微微彎曲,拍球的時候,眼睛要始終看著球,球到哪兒就跑到哪兒。”有空的時候,媽媽就陪著銘銘一起練,有時候抓著他的手和他一起拍,有時候媽媽拍一下,再讓銘銘拍一下。
漸漸地,銘銘找到了感覺和節奏,拍球的動作越來越熟練,現在,他一口氣能拍十多下呢。
總而言之,對於愛幻想喜歡說大話的孩子,一要理解,二要正確引導。不要一味地製止、指責,這會損傷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也不應該放任自流、聽之任之,會使孩子習慣性地將幻想當做現實。
孩子到了喜歡說“不”的時期
叛逆期案例
健健現在兩歲零3個月了,這段時間他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我不!總是把這兩個字掛在嘴邊。
早晨,媽媽喊健健起床,健健仍然賴在床上,說:“我不!”好不容易起來了,媽媽讓健健穿衣服和鞋子,他仍然說不要。該吃飯了,媽媽把飯菜盛好:“寶貝,吃飯了。”健健仍然說:“我不。”
玩了一會兒,媽媽擔心健健口渴,就端著杯子,讓他喝水,但健健搖搖頭:“我不要喝。”媽媽給健健香甜的蘋果,他竟然一把將蘋果扔到一邊,嘴裏嘟囔著:“不吃,我不吃。”該洗澡了,健健更是一溜煙就跑了,邊跑邊說:“不要!”
睡覺時,無論媽媽怎麼說,健健都不蓋被子。“寶貝,把被子蓋上。”“我不蓋被子。”健健每天都這樣說。媽媽隻好告訴他:“不蓋被子會感冒的。”“我不感冒。”“感冒了就得打針。”“我不打針。”沒辦法,媽媽隻有等健健睡著了,再幫他蓋好被子。
甚至有一次,媽媽帶健健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同事,同事向健健問好,健健居然回應說:“不好!”
這令媽媽不能理解,健健為什麼對任何事情都說“不”呢?媽媽感覺自己都沒有耐心帶他了,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總是說“不”,表明他的自我意識在增強
兩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比較乖巧、聽話,可是,一到兩歲,孩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動不動就說“不”,令人哭笑不得、頭疼不已。幼兒心理學研究表明,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對別人的要求說“不”。
由此可見,孩子說“不”表明他有了一定的自我主張,並不是什麼壞事情。但如果媽媽處理不好,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媽媽能突破傳統,抓住培養孩子各方麵能力的良好時機,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相信一定能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
在此期間,媽媽對孩子別有失望的想法,不要輕易地加以幹涉,也千萬不要一味地壓製他,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他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讚成和鼓勵,發展孩子動作技巧以及各方麵的能力,用無限的耐心來幫他平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首先,媽媽要擺正心態並尊重孩子,麵對一邊哭鬧一邊叫嚷著“不要”的孩子,要考慮一下他說“不”的原因和目的,不能一味地打罵、斥責。其次,媽媽要避免激化孩子的情緒,在孩子說“不要”時,提高嗓門或者恐嚇很少能改變孩子的意願,相反,憤怒、發脾氣隻會更加刺激孩子。所以,媽媽一定要冷靜、理智。再次,不必過於在意孩子的抵製情緒,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在他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情時,“不要”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這時,媽媽可以嚐試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
實際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知道在許多事情上,其他人不一定和他持有相同的觀點,在他發現別人的情感和自己不一樣時,“不”字就會脫口而出。如此一來,媽媽就會認為孩子的舉動不可理喻。麵對這種情況,媽媽要允許孩子無理取鬧,可以當做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這樣就能對孩子容忍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兩項選擇法,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孩子總是說“不”時,媽媽不必急於堅決執行自己的想法,可以試試拿出兩種不同的意見,讓孩子自己選擇。這些決定並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卻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感覺:能夠自己做主了。
無論媽媽說什麼,凡凡張口就說“不”,為此曾令媽媽煩惱了好一陣子。然而,媽媽十分聰明,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總能把凡凡“搞定”。
一天早晨,凡凡起床了,媽媽讓她穿襪子。可凡凡還是那句:“不要!”說完還光著腳丫走到了桌子旁。媽媽一手拿著一雙白色的襪子,一手拿著一雙粉色的襪子,問凡凡:“寶寶,告訴媽媽,這兩雙襪子你穿哪一雙?”凡凡的眼睛在兩雙襪子之間徘徊了好幾次,最終拍板決定穿粉色的,襪子的問題就這樣輕鬆地解決了。
凡凡不喜歡吃水果,每次媽媽拿著水果讓她吃時,她就會說:“我不吃,不吃!”一次,媽媽拿出一個蘋果和一根香蕉,問凡凡:“寶寶,是吃蘋果還是吃香蕉?你說了算。”凡凡歪著腦袋,想了想,說:“吃蘋果。”“那麼,是吃這個大蘋果呢,還是吃紅蘋果?也是你說了算。”凡凡看了看,回答:“紅的。”媽媽立刻說:“好吧,媽媽幫你削。”說著,媽媽就拿起水果刀削起了蘋果。
隻要凡凡說出“不”字,媽媽就會擺出兩個選擇在她的麵前,每當這時,凡凡就會乖乖就範。
這種雙項選擇法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十分奏效,即使兩種方案都不是他原來想要的,但他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感覺,所以比較容易接受,並且因為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執行起來也會比較利落。
方法二:約法三章,讓孩子遵守
2~3歲的孩子是很有秩序感的,媽媽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一旦養成了習慣,其他的做法就會被孩子視做異己而排斥。
一天晚上,睡覺的時間到了,澤澤明顯地有了困意,可他仍然跑來跑去地玩。媽媽倒了一杯牛奶讓澤澤喝,他知道喝完牛奶就要上床去睡覺,硬是不肯喝,要玩。媽媽對澤澤說:“兒子,已經9點多了,該睡覺了,明天你還要去幼兒園呢。如果你現在還想玩,可以再玩10分鍾,但是10分鍾之後你必須去睡覺。”玩了一會兒,媽媽就哄著澤澤把牛奶喝完,然後去睡覺了。
星期天的下午,澤澤要出去玩。外麵的陽光格外強烈,媽媽讓澤澤戴上帽子。可是,澤澤並不喜歡戴帽子,當媽媽拿出帽子給他戴時,澤澤一邊說著:“不”,一邊把帽子抓在手裏,扔到了地板上。媽媽有些生氣,但她壓著怒火告訴澤澤:“你應該戴上帽子,不然的話,會被曬壞的。如果你戴帽子,我們就出去玩,如果你不戴,那麼我們就在家裏待著。”
盡管不樂意,但是為了能出去玩,澤澤隻好撿起帽子,自己戴在了腦袋上。
對於約定的規則,媽媽要認真對待,在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提醒他遵守。在讓孩子做某件他極不情願接受的事情時,媽媽應該向他做出解釋,明確地告訴做與不做的結果。警告之後,必須說到做到。在孩子積極配合的時候,要記得鼓勵他,因為這時候媽媽的耐心對孩子將會有深遠的影響。
方法三:媽媽要盡量避免說“不”,用其他的語言替代它
眾所周知,2~3歲的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不要”這個詞是除了“媽媽”以外另一個簡單易學的詞,在發音上是很輕易就能讓孩子學會的。而“不”這個字幾乎也是很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無論是在家裏聽大人們說過,還是在外麵聽到其他人說過,他都能從別人的表情或者所做的事情中看出“不”與其他話語的不同之處。因此,在平時媽媽也要盡量避免說“不”,讓孩子少聽到“不”,他自己也就不會總說它了。
那麼,媽媽怎樣減少說“不”的次數呢?可以多使用比較豐富的語言,比如“危險”、“燙”等。在表達反對意願時,要多使用正麵的語言,比如,孩子喜歡爬到高高的凳子上,一般情況下,媽媽喜歡說:“不要站在凳子上。”這個時候,最好對孩子說:“快點下來吧,站在上麵會摔下來的。”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說“不”,而且讓孩子知道了站在凳子上可能會導致的結果——摔下來。
另外,媽媽千萬不要一聽到孩子說“不”,就認為孩子不聽話,馬上惱怒地加重語氣,這樣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在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比如,孩子就是不刷牙,可以把牙刷擬人化,假裝正在尋找它的夥伴——孩子的牙齒呢。
故意說反話、唱反調是叛逆的表現
叛逆期案例
冬冬兩歲多了,他是個非常頑皮的孩子。最近特別喜歡說反話,明明想吃東西偏說不吃,明明想和小朋友玩就說不要玩。媽媽讓冬冬做一件事,他偏不做,總是和媽媽對著幹。
在家裏,有些事情明明是冬冬幹的,他脫口就說是別人。有一次,冬冬不小心把一個玻璃杯給打碎了。媽媽聽到聲音走了過來,看到滿地的碎片,媽媽生氣地說:“你又打碎杯子了!”冬冬卻說:“是媽媽。”“不是媽媽,是你。”媽媽更生氣了。可是,冬冬仍然說:“是媽媽。”“這孩子怎麼這樣!”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冬冬似乎很高興。
一天吃晚飯時,媽媽喊了冬冬好幾次,可他仍然不舍得離開電視機,非要看完他正在看的動畫片。於是,媽媽再三地催促他,可冬冬的回應一直都是:“我不吃。”媽媽隻好苦口婆心地勸告他:“電視看得時間太長了,眼睛就看不見了。”冬冬卻說:“能看見。”“再不吃,飯菜就涼了,吃了會肚子痛。”“肚子不痛。”對於媽媽所說的所有的話,冬冬一直持反對的意見,賴在電視機前繼續看。
見冬冬這樣油鹽不進,爸爸心頭的火氣越來越大,終於忍耐不住,走過去“啪”的一聲關掉了電視,抓著冬冬的衣領把他拎到了餐桌上。冬冬又怕又氣,拳打腳踢地反抗著,並且哭鬧不休。就這樣,一頓飯吃得大家都不得安寧,心煩不已。
唉,冬冬總是這樣,喜歡和爸爸媽媽對著幹,這麼小脾氣就這樣倔,媽媽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說反話、唱反調,是進入反抗期的表現,媽媽可以利用“南風效應”
從兩歲左右開始,隨著孩子自由活動的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麵“知識”的不斷增多,孩子逐漸認識到了“自我”的存在,就變得不太聽話了,喜歡與父母唱反調、對著幹。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第一反抗期。針對這種情況,媽媽不必擔心,換種角度來思考,這種情況恰好是孩子長大了的表現,內心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不要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不能隨便就給他扣上“不聽話”、“任性”的帽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南風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南風和北風打賭,看誰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脫掉。於是,北風使勁地刮,猛掀行人的衣服。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所有的行人都把衣服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呢,它輕柔地吹,行人覺得很溫暖,自覺地脫掉了衣服。南風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在教育孩子時,媽媽不要采取強迫或打罵的粗暴方式,而要像南風一樣實行“暖風長吹”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遇到問題多和孩子商量,理解孩子,多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多用一些技巧,這樣就能減少孩子總是和父母對著幹的做法。
在孩子和父母唱反調時,許多父母就會感到心煩、焦慮,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就會對孩子發火。其實,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平和冷靜,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沒有必要抓住不放,過一段時間,孩子會慢慢改正的。許多孩子是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給予支持,不要過度保護或包辦代替,要充分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盡量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困難。這樣一來,孩子在體會成功和快樂的同時,也能減少和父母的抵觸。有些孩子和父母對抗,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這時,父母不用講很多道理,也不必過於關注孩子的表現,可以給予必要的冷落,並堅持到他自己覺得無趣為止。當然,這一點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員保持一致的觀點和做法。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注意溝通技巧,緩解親子衝突
表麵上,孩子看起來是與父母作對,但其內心仍然需要感情支持和鼓勵。因此,在父母說什麼,孩子偏不幹時,父母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技巧,不能一味地加以訓斥,可以先順著孩子的意思,然後再找準時機轉彎。這樣一來,親子衝突就能得到有效的緩解。
欣欣今年3歲了,以前,媽媽怎麼說,她就會怎麼做。可是呢,近來媽媽發現欣欣變得喜歡擰著幹,不管對錯,讓她往東她一定要往西。
一天早晨,欣欣起床後,媽媽把準備好的衣服給她放在床上,可她說不穿,非要自己選。然後,欣欣就把衣櫃裏的衣服全翻了出來,有些還扔在了地上。媽媽很生氣,但根本製止不了。最終,欣欣挑選了一件白色的套頭衫。可是,外麵秋風颯颯,穿這件衣服出去玩太單薄了。於是,媽媽微笑著溫柔地誇欣欣:“寶貝,你真有眼光,這件衣服比我剛才準備的好看多了。不過,如果外麵再穿上這件馬夾,就更好看了。”說著,媽媽拿出一件橘黃色的馬夾,讓欣欣穿上。這一次,欣欣沒有反對,高興地穿在了身上。然後,媽媽露出一副既遺憾又心疼的樣子,說:“好多漂亮的衣服在地板上扔著,都弄髒了。我們兩個人把它們撿起來吧。”
見媽媽彎腰去撿衣服,欣欣也過來幫忙,把衣服一件件地撿起來,還學著媽媽的樣子疊好,雖然收拾得並不整齊,但她的做法很令媽媽讚賞。
由此可見,孩子表現出強烈的“對著幹”的行為,其根本原因是想獨立。所以,對於孩子的反抗行為,父母可以適當地加以抵製,同時在一定的範圍內也要適當給予孩子自由的機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健康發展。
方法二: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正話反說
當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他卻故意和媽媽對著幹時,媽媽可以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幹脆“反其道而行之”,反著說出要他所做的那件事情。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按照媽媽的實際要求去做了,媽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兩歲多的媛媛現在最喜歡和媽媽說反話,對著幹了。媽媽讓媛媛喝水,她就是不喝,媽媽不讓她吃糖,她偏要吃……
星期天,媽媽要帶媛媛去遊樂園玩。可是,要出門了,無論媽媽怎麼哄,媛媛就是不穿鞋子。媽媽想了想,去遊樂園是媛媛最高興的事,總是這樣直接對她說,她肯定又會說不要。於是,媽媽反著對她說:“哦,我知道了,你肯定是不想去遊樂園了,不想出去的話,那就不用穿鞋了。”聽到媽媽的話,媛媛趕緊把鞋子拿過來,自己坐在小凳子上穿了起來。
一天中午,要吃飯了,可媛媛仍然抱著自己的洋娃娃,就是不吃飯。媽媽喊了媛媛幾次,但她都置之不理。見媛媛這種態度,媽媽隻好說:“媛媛不吃飯了,她碗裏的這塊雞肉好香啊,我幫她吃了。”話音剛落,媛媛就扔下手中的洋娃娃,快步跑了過來,嚷嚷著要吃飯。
就這樣,每當媛媛不配合媽媽時,媽媽就會和她反著說話,已經成功了好多次呢。
看來,正話反說法,挺有效果的。但是,這個方法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宜久用,當孩子哪一天明白了媽媽的“計謀”,這個方法就不管用了。
方法三:來點小幽默,讓沉重的任務變得輕鬆、有趣
孩子說反話,和媽媽對著幹時,有的媽媽就會簡單地進行訓斥甚至打罵。這種做法是極其不正確的,會把事情搞得更加糟糕。媽媽應該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可以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麼緊張,孩子也會感覺很新鮮,就能樂於接受媽媽的建議了。
如今的繁繁總是認為自己是個小大人,經常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媽媽讓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偏不去做。
一天晚上,媽媽準備好了洗澡水,讓繁繁進澡盆洗澡。但是呢,繁繁正拿著變形金剛玩在興頭上,不想去洗澡,這是繁繁一貫的作風。媽媽想起上次強行把繁繁抱進澡盆裏,繁繁大哭大鬧了一番,媽媽氣得動手打了他,弄得一家人都火冒三丈。於是,媽媽這次改變了以前的態度和做法,開心地笑著對繁繁說:“洗澡水倒好了,看看哪個小朋友的腿跑得快,能比媽媽還要早點跑到衛生間。”“我!”剛說完,凡事都要比一比的繁繁撒腿就跑進了衛生間。這時,繁繁才發現上了媽媽的當,他不想洗澡,轉身就要往外跑。情急之下,媽媽拉住繁繁,趕緊對他說:“兒子,你和變形金剛一起洗澡吧,看他能不能漂在澡盆裏。”
和變形金剛一起洗澡是繁繁從來沒有經曆過的事情,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在媽媽的幫助下,繁繁把衣服脫掉,坐進了澡盆裏,和變形金剛一塊開始洗澡。
用幽默的語言把沉重的任務變成輕鬆、有趣的遊戲,孩子都會比較樂於接受,很快就能忘記他的反抗,乖乖地聽媽媽的話。這個方法媽媽不妨試一試哦。
喜歡說髒話、壞話,他感覺很有趣
叛逆期案例
兩歲半的恒恒剛上幼兒園沒幾個月,媽媽發現,從他嘴裏時不時地就會冒出一兩句髒話。剛開始時,媽媽很震驚,不知道恒恒是從哪兒學來的。
有一次,表姐來家裏找恒恒玩。由於表姐長得胖乎乎的,恒恒也不喊“表姐”,直接就喊她“豬豬”。表姐的小臉刷地就紅了,但內向害羞的她隻能默默接受恒恒沒禮貌並且帶有諷刺性的稱呼。恒恒和表姐一起玩賽車的遊戲,他們一人手裏拿著一個遙控小汽車,看誰的小汽車跑得快。表姐沒怎麼玩過遙控車,總是輸給恒恒。每當表姐輸了的時候,恒恒都會說:“哎呀,你是個大笨豬。”
一天晚上,已經過了上床睡覺的時間了,恒恒還賴在沙發上看電視。爸爸走過來,對恒恒說:“兒子,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睡覺了。”誰知,恒恒張口就說:“我就要看,你滾!”爸爸沒想到這小子居然敢罵他,一把拉起恒恒的胳膊就往臥室裏拖。恒恒又怕又氣,他在爸爸的大手下掙紮著,嘴裏還不斷地哭喊著:“大壞蛋,爸爸是大壞蛋!”“你再說爸爸是壞蛋,我就打你了。”盡管爸爸這樣說,但是恒恒仍然沒有停止說髒話:“你就是大壞蛋,大壞蛋……”
恒恒經常這樣出口成“髒”,越不讓他說髒話,他說得越起勁,即使教訓一頓,也無濟於事。對此,爸爸媽媽都無可奈何,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說髒話是因為他感到好奇,家長要給他做出好的榜樣
由於年齡小,孩子的模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比較強,偶爾聽到別人說了一句髒話之後,並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著學會了,他並不知道這些話的含義,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講話不文明。假如聽到他說髒話的人哄然大笑或者板起臉來訓斥他,那麼孩子肯定會認為那些話很好玩、很有趣或者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就會出現“越不讓他說,他卻越說得厲害”的情況。這時,父母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製止孩子,使他健康成長。比如,可以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說髒話不僅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而且是缺乏教養的表現。父母可以用簡潔的話對孩子說:“說髒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媽媽會不喜歡,叔叔阿姨也會不喜歡。”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明白,他能理解和接受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安泰效應”: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大力神,他的名字叫安泰。安泰力大無窮,無往不勝,所有的神都打不敗他。原因隻有一個,因為安泰隻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裏汲取無窮無盡的力量。他的對手發現了這個秘密,便誘使他離開地麵,在空中殺死了他。這個心理學效應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失去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對孩子說髒話而言,隻要孩子失去了說髒話的環境,那麼他說髒話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孩子為什麼說髒話?追根溯源,就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所以,父母可以采取環境隔離法,讓他遠離不良的語言環境,如此一來,杜絕了髒話的來源,切斷了髒話的傳播渠道,孩子也就不會再說髒話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讓他聽不到、學不到髒話
兩三歲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辨別能力比較弱,總是分不清好壞就直接模仿他人。假如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經常有人說髒話,那麼孩子說髒話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讓他聽不到、學不到髒話,從而不說髒話。
薇薇兩歲了,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薇薇學會說髒話了,一個又一個不好聽的詞語竟然能夠脫口而出。並且,越是訓斥薇薇,她說髒話的次數就會越多。媽媽知道,這些髒話薇薇根本不會自創,都是從別人的口中學來的。對此,媽媽有意識地做了以下三件事情,來避免薇薇學到髒話。
爸爸在生氣的時候偶爾會說幾句髒話,媽媽想到薇薇所說的一些髒話就是從爸爸那裏學來的。於是,媽媽找爸爸好好談了談,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說話不要粗俗、滿口髒字,以免給薇薇造成不良影響。爸爸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行為,努力克製不讓髒話從嘴裏溜出來。
媽媽還關注和薇薇一起玩的小夥伴,如果有哪個小朋友喜歡罵人、說髒話,媽媽就有意地不讓薇薇和他接觸。假如哪個小朋友很懂禮貌,語言文明,從來不說髒話,媽媽就會告訴薇薇要多和他一起玩。如此一來,薇薇學說髒話的機會大大地減少了。
看電視或者電影時,媽媽會有目的地篩選節目,隻讓薇薇看一些動畫類、科普類以及少兒教育類的節目,從來不會讓她接觸到亂七八糟的節目,以免產生不良的影響。
就這樣,薇薇聽不到任何髒話,漸漸地,之前學會的幾句髒話就慢慢地淡忘了。通過以上三種途徑,媽媽有效地阻止了薇薇說髒話。
由此可見,父母要盡可能地切斷孩子學說髒話的渠道,以減少孩子學說髒話的機會。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受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染上說髒話的壞習慣了。
方法二:適當忽略,避免強化孩子說髒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