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意識萌芽,要求“自己來”
叛逆期案例
倩倩現在兩歲半了,如今的她認為自己長了不少新本領,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也不管自己會不會,如果不遂她的願,她就會大哭大鬧。
一天早晨,倩倩起床有點兒晚了,媽媽便快速地幫她穿好衣服,準備穿鞋時,倩倩想自己穿,便跟媽媽要過鞋子,雙手拿著往自己腳上套。媽媽見狀,隻好由著倩倩去做自己的事情了。過了一會兒,媽媽催促倩倩去洗臉,可她遲遲沒有走出房間。媽媽隻好再次走到倩倩麵前,看到她還沒有把鞋穿好。媽媽擔心倩倩去幼兒園遲到,便拿起鞋子幫她穿。可是倩倩呢,絲毫不領情,她不開心地挪開小腳丫,嘴裏說著“不要”。見倩倩不配合,媽媽左手按住倩倩的小腿,右手利索地幫她把鞋穿好了。可沒想到,倩倩居然又哭又叫地鬧起了情緒。
下午,媽媽接倩倩從幼兒園回家。來到家門口,當媽媽把鑰匙拿出來準備開門的時候,倩倩非要自己用鑰匙開門。隻見她拿著一串鑰匙其中的一把,非常努力地想把鑰匙插上去,可是反複了幾次都失敗了。媽媽一看,倩倩把鑰匙都搞錯了,就告訴她正確的應該是哪把鑰匙。然後,倩倩換了鑰匙,不斷地調整位置,到後來,仍然沒有成功地把鑰匙插到鎖孔裏。由於倩倩開了很久也沒把門打開,媽媽很著急,終於忍耐不住,從倩倩手裏搶過鑰匙,打開了門。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倩倩站在門口不進門,足足哭了有10分鍾,直到奶奶來了,才把她哄開心。
倩倩這小丫頭可真難纏,媽媽不清楚,這是倩倩成長中的正常表現呢?還是倩倩特別擰?應該怎樣改變她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要求“自己來”,標誌著他的獨立意識已經萌芽
孩子在會走路會說話以後,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這時就會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意識和願望——凡事都要自己來。這和雛鷹撲扇著稚嫩的翅膀跟老鷹學習飛翔是同一個道理,孩子這個時候的表現是完全正常的,是他走向獨立的第一步。這種可貴的獨立意識如果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將會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能夠促進他形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他人幫助”的意識,長大以後,孩子就會變得善於獨立思考,果斷辦事。
然而,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於凡事都為孩子周到地考慮,認為他永遠都需要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呢,孩子在兩三歲以後會經常要求“自己來”,並拒絕父母的幫助,這令父母感覺到孩子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心理學上稱這個時期為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的轉折期,也稱“反抗期”。孩子之所以會反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限製了他的獨立欲望。
心理學上有一個刺蝟法則,十分有趣: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取暖,可怎麼也睡不安寧,因為它們身上都各自長著刺,離得太近,就相互紮痛了對方。幾經折騰,兩隻刺蝟拉開了距離,盡管外麵寒風凜冽,它們卻睡得既香甜又舒服。這就說明,在孩子有獨立意識時,父母要學會尊重他,與孩子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行。
其實,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孩子要求“自己來”時,就標誌著他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並在逐步增強。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有益於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增強。所以,媽媽必須保護好孩子的這種願望,才能促進他更好地成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並且,媽媽要學會因勢利導,把孩子的獨立意識變成正向的力量以促進其更好更快地成長。這樣既可以鍛煉孩子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以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隻要媽媽的教育得當,完全可以減少孩子在轉折時期的反抗行為,發展其獨立能力。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耐心指導,教會孩子“自己來”的技能
由於孩子的年齡小,能力差,生活經驗也不夠豐富,在嚐試“自己來”時往往會搞得一團糟。這時,媽媽應該耐心地進行指導,做好示範,教會孩子“自己來”的各項基本技能,幫助他進步、成功,從而使孩子獲得足夠的自信心。
岩岩在慢慢地長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最近一段時間,媽媽從岩岩的嘴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讓我來”。
星期天的早晨,八點左右,岩岩起床了。媽媽在整理床鋪,岩岩就在旁邊看著。媽媽要疊被子了,岩岩非要搶過被子自己疊。反正今天周末,用不著送岩岩上幼兒園,媽媽就轉身出去忙其他的事情,讓她去疊了。隨後,岩岩便學著媽媽的樣子,開始疊被子。但是,對於從來沒有疊過被子的岩岩來說,做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她疊了好幾分鍾,隻是將被子簡單地團成了一個大團,並沒有疊整齊。
正在岩岩疑惑的時候,媽媽走了進來,看到岩岩疊的被子後,對她說:“媽媽來教你疊被子吧。”說著,媽媽就告訴岩岩哪是裏兒,哪是麵兒,教她將被子打開平鋪,把麵放在底下,疊被子時先把一邊折上,然後再折另一邊,折好後再對折,把能張開大嘴的一麵衝外麵放好。
盡管很簡單,但想要岩岩馬上就記住步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於是,媽媽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就是用長方形的紙讓岩岩練習,這樣就輕鬆了許多。經過數次的練習之後,岩岩基本掌握了疊被子的方法。
“好了。”岩岩說。媽媽走過去看了看,雖然疊得不是很平整,但已經初步有了豆腐塊的形狀,媽媽覺得岩岩太棒了,趕緊表揚她:“疊得真不錯!”
由此可見,媽媽應該改變教育觀念和方式,把動手學習的機會交給孩子,以便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然而,這往往被許多媽媽所忽視,一般情況下媽媽對孩子的疼愛大多表現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事事代勞上。所以,從現在開始,媽媽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自主性,為其今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方法二: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2~3歲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不喜歡別人把他當做什麼都不會做的“小孩子”。這種思想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鍛煉孩子的意誌。可是,孩子畢竟年齡小,在自己做事時難免會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這時就需要媽媽給予一定的關懷和幫助。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媽媽應該理解並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現在,3歲的曉超越來越不喜歡讓媽媽幫他做事情了,他總是自己爬樓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不喜歡和媽媽一起睡了,在某一天晚上,他居然提出自己睡覺。
雖然不放心,但媽媽還是同意了。媽媽特意在曉超的小床上加了欄杆,避免他晚上睡覺不老實從床上摔下來。擔心曉超會把被子踢開而受涼感冒,媽媽就給他拿出了一床寬大的被子。在睡前,媽媽以為曉超會害怕,就在旁邊坐著陪了他一會兒,等他睡著了,媽媽才關上燈離開。夜裏,媽媽一覺醒來,就趕緊跑到曉超的房間,看他的被子是否蓋好了。
在媽媽的關照下,即使是自己一個人睡,曉超也總能睡得踏踏實實,時間長了,他就習慣了獨睡。
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發展,他一直不斷地嚐試挑戰自己,所以,媽媽要確保家裏的環境是安全的,比如,把危險性的東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摸不著的地方或者用安全的物品替換掉。這樣,媽媽就不用總是追在孩子後麵,在他試圖去碰一些可能會傷害到他的東西時進行製止了,也能更加安心地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了。
方法三:經常提醒,讓孩子持之以恒
許多事情孩子要自己來隻是一時興起,興趣廣泛卻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想去做了。因此,父母必須進行幫助和督促,經常提醒孩子按時去做該做的事,比如“該洗臉了”“該收拾玩具了”等等。假如孩子不再願意自己做了,媽媽可以說:“我知道寶貝很能幹,一定會做的。”或者說:“寶貝,你上次做得那麼好,今天一定能做得更好!”以此來強化指令,就能很好地激勵孩子持之以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當孩子在自己做事情時,父母應讓他有始有終地做完這件事,避免讓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以防止他半途而廢或者不負責任地胡亂做。在孩子把事情做完後應及時做出評價,特別要多給他一些正麵的讚揚和鼓勵,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對於做得不合適的地方,父母也不要求全責備,不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如果孩子非要自己做的事情確屬其力不能及時,父母要耐心地給他講清楚道理,讓他明白不能做的原因,而不能隻是簡單地進行製止。
幼兒也有性意識的萌動嗎
叛逆期案例
瑋瑋在上幼兒園小班,他是個既聰明又調皮的孩子,然而,他有一些壞習慣,讓媽媽一直苦惱不已。
媽媽發現,瑋瑋總是趁其他人不注意或者他睡覺的時候撫摸自己的生殖器,或者做一些夾腿的動作。思想傳統的媽媽認為這件事情非同小可,必須讓瑋瑋改掉這個壞習慣才行。於是,媽媽要求瑋瑋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都必須把兩腿分開,在睡覺時,媽媽讓瑋瑋把雙手放在枕邊仰著睡。
一天下午,媽媽去幼兒園接瑋瑋放學回家時,老師向媽媽反映瑋瑋和另外幾個小男孩總是掀其他女生的裙子,讓媽媽幫忙教育一下。回到家裏,媽媽就拿出一個小木板打瑋瑋的手,一邊打一邊問瑋瑋以後還欺不欺負女同學了。直到瑋瑋說再也不敢了,媽媽才停止了打罵。這時瑋瑋的手已經被媽媽打腫了,他跑到臥室哭了好半天。
瑋瑋發現自己排尿的地方和小女孩不一樣,自己可以站著尿,而小女孩卻隻能蹲著。於是,瑋瑋經常會有意地在大人麵前炫耀自己的“獨特”之處。媽媽看到了,狠狠地訓斥了瑋瑋一頓,並告誡他不可以當眾把自己隱秘的地方露出來。
媽媽又嚇又說,或者對瑋瑋進行物質誘惑,隻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事與願違,瑋瑋一點改正的跡象都沒有。為此媽媽既擔心又煩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性意識是孩子正常的性心理表現,父母不要談“性”色變
上述案例中瑋瑋的情況就是大多數2~3歲孩子都可能會發生的現象,這時,孩子正處於一個性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在心理學上,這個階段被稱為“性蕾期”。在這個時期,父母的教育一定要得當,這樣才能引導孩子的性心理往好的方麵發展,否則的話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負麵影響。
然而,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許多父母總是視“性”如洪水猛獸,不能坦然麵對孩子的性問題,如此一來,孩子就不能夠接受正確的性教育。當孩子在性的方麵提出問題時,父母多感到驚訝,無所適從。當孩子長大一些後,很多跟孩子有關的性信息就會接踵而來,這時許多父母會感到特別困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或者編謊言搪塞,有的父母甚至還會斥責、打罵孩子,這些做法都是不合適的性教育,會在孩子成人後引發一係列的性心理障礙,或人格扭曲等問題。
研究發現,孩子從兩三歲起便能夠認識到男女之間的差別,並產生好奇感,出現與性有關的探究行為。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談“性”色變,完全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啟蒙教育,傳授給孩子最基本的性知識,以解開他在性方麵的疑惑,培養其自我保護意識。
有些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不知道給孩子講到什麼程度合適,既怕講淺了孩子沒懂,會激起他更強烈的好奇心,更怕講深了對孩子產生副作用。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父母不必過分擔憂,對於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的智力發展是分層次的,他所提出的問題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齡特點的,過於深奧的東西,孩子基本上不能想到。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會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父母的講解隻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大大方方回答孩子的性問題,教給孩子正確的性知識
2~3歲的孩子往往會提出一些和性有關的問題,這時,父母應輕描淡寫,不要欺騙,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大大方方地回答。父母應當了解一點,孩子所提出的問題都是漫不經心的,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沒有什麼惡意的想法,作為家長應該自然坦誠地回答。父母用不著窘迫或難為情,否則的話,隻能加重問題的神秘感,增加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對所提的問題更加耿耿於懷。
琳琳今年3歲了,她開始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產生了疑問,於是和媽媽有了以下一段對話。
“媽媽,媽媽,我是怎麼來的?”琳琳跑到媽媽身旁,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媽媽,一臉期待。
“你呀,在媽媽的肚子裏有一個小房子,你就是在裏麵長大的。”
琳琳看看媽媽的肚子,又看看自己的肚子,嗯,媽媽的肚子是比較大,好像能裝得下自己。“哦,我是怎麼進到你的肚子裏的?”
媽媽決定編一個精彩的故事給琳琳聽,以便於她聽得懂:“是爸爸放了一顆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裏,於是這顆種子就在媽媽的肚子裏長啊長,長到媽媽的肚子放不下了,就去醫院,請護士阿姨幫忙把你生了下來。”
“那你是怎麼生的我?”琳琳接著問。
“有一個秘密產道,從那裏就能把你生出來了。”
“哦。”琳琳好像還是有些似懂非懂,不過,她沒有繼續問,到此就結束了。
在灌輸給孩子正確的性知識前,媽媽首先要有純正的思想,然後再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提供適當的性教育。在回答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時,媽媽一定要簡潔明了地回答,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勵孩子引發聯想,要給孩子權威、科學的答案。
方法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決孩子在性別特征方麵的疑惑
一般情況下,3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分得清不同性別間的差異,這時,孩子的心裏難免會有一些性別特征方麵的疑惑。媽媽就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解疑答惑的責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媽媽應該就孩子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回答,沒有必要過深過細,千萬不要超出孩子的好奇範圍以及他的理解能力。
萌萌在上幼兒園小班,一天晚上,媽媽在給她洗澡的時候,她突然站著用手扒著屁股說:“浩浩是這樣尿尿的。”這時,萌萌還用手摸著自己的尿道口。媽媽先是一愣,而後製止了她:“男孩子才那樣尿,你是女孩,要蹲著尿。那是小便的地方,不能摸,不然的話是要生病的。”從那以後,萌萌就再也沒有那樣做過。
有一次,萌萌在換衣服的時候問媽媽:“我長大以後,會不會和爸爸一樣有小鳥呢?”麵對萌萌的問題,媽媽直截了當地告訴她:“不會的,你是女孩子,你長大以後會像媽媽一樣有乳房。”“為什麼爸爸會有呢?”“因為爸爸是男人,男人都有,像隔壁的浩浩也有啊。”“為什麼我沒有小鳥呢?”媽媽對萌萌說:“你不是沒有,而是長在了肚子裏麵,從外麵看不見。這樣才可以將男孩和女孩區別開。”
“我要做男孩,做男孩好。”萌萌撅起小嘴,說出了自己心裏的想法。媽媽趕緊對萌萌說:“女孩可以穿好多好多漂亮的衣服,可是男孩就沒有這麼多漂亮的衣服可以穿。女孩長得特別好看,惹人喜愛,這不是很好嗎?”
媽媽已經幫萌萌換好了衣服,萌萌看著自己穿著漂亮的衣服,開心地說:“嗯,我不想做男孩了。”
對於性別差異,孩子還不能完全地理解,隻要讓他模糊地意識到區別就行。父母不妨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在孩子3歲前讓他和爸爸媽媽洗一次澡,讓孩子認識到男女的區別。這時候孩子對性器官的認識是很朦朧的,長大一些後基本就記不得具體的東西了。
方法三:性別意識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性別
心理學家認為,性別角色大約在孩子3歲前就已經形成,3歲前的成長環境、撫養方式以及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性別心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媽媽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成長教育工作,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性別,而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性別意識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性別。
媽媽覺得,漂亮乖巧的小女孩十分可愛,於是在生下揚揚之後,總會給揚揚穿一些比較女孩化的衣服,甚至把他的頭發留得長長的,和隔壁的麗麗一樣,紮起了小辮子。
可是,隨著揚揚漸漸長大,媽媽的煩惱也來了。揚揚總是喜歡和小女孩一起玩,對於小男孩喜歡玩的遊戲或者願意做的事情他都不樂意去做。媽媽還發現,揚揚的性格一點兒都不像男孩子,總是喜歡扭扭捏捏地撒嬌。為此,媽媽特意上網查了一些資料,資料上顯示,如果把男孩當成女孩來撫養,很容易導致男孩把自己當做女孩,成為女性化男孩。在成人之後,生理上的性別和心理方麵的性別不一定能重合,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媽媽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由於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揚揚才出現這種狀況的。同時,媽媽也意識到自己這樣做的危害。
於是,媽媽再給揚揚買衣服時,買了適合男孩穿的,逐漸給他換掉了以前的衣服。媽媽還把揚揚的頭發也剪短了,不再給他紮辮子了。媽媽告訴揚揚,他是男孩子,在幼兒園上廁所時要和其他的男孩一起上男廁所。誇獎揚揚時,媽媽也總是說:“揚揚真是個勇敢的好孩子。”“揚揚是個男子漢,力氣可真大。”慢慢地,揚揚重新“變回”了小男孩。
從性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性別錯位對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所以,媽媽千萬不要出於個人的意願而無視自然的事實,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人為地為孩子選擇性別,應該尊重孩子的性別,按照孩子的性別要求來培養孩子,否則容易貽誤孩子,後果不堪設想。
喜歡自言自語不是毛病
叛逆期案例
蓉蓉快3歲了,這段時間以來,細心的媽媽發現,她特別喜歡自言自語。蓉蓉總是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旁邊,津津有味地、小聲地說著什麼,嘀嘀咕咕的,好像在給別人講故事,但她身旁根本連一個人都沒有。
一天中午,到了午睡的時間,可蓉蓉不睡,她又躺在床上,一個人在那兒自得其樂地嘟嘟囔囔說著話。蓉蓉的聲音並不大,所以,媽媽隻能聽見她在說著話,具體說的什麼根本聽不清楚。於是,媽媽忍不住湊過去想聽聽。然而,媽媽一走進臥室,蓉蓉馬上就不再說了,還懊惱地撅起小嘴,責怪媽媽打擾了她:“我要睡覺了,媽媽走開!”媽媽便問她:“寶貝,你剛才自己在說什麼呢?”“沒有。”蓉蓉撒了個謊。“真的沒有嗎?”“沒有,我要睡覺。”說完,蓉蓉就閉上了眼睛,假裝睡著的樣子。
媽媽對蓉蓉的這些表現不禁有些擔心:“這孩子怎麼回事?不和我說話,卻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嘰裏咕嚕地不知道說些什麼。”
媽媽將這件事情說給了爸爸聽,爸爸說,孩子可能是無聊了,自己和自己玩呢,不要多想。盡管爸爸這樣安慰,可媽媽的心裏還是有些忐忑不安。媽媽仔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蓉蓉真的喜歡自己和自己說話。媽媽在想:是不是應該找個兒童心理醫生給蓉蓉看看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自言自語是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發展的正常現象,媽媽不必著急
當發現2~3歲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時,父母根本不用著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正是孩子語言發展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關鍵時期,自言自語其實正是孩子把內心思考的內容用語言表達了出來。2~3歲孩子的思維能力正在飛速地發展,但並未成熟,他需要用一些具體的語言來幫助自己思考,從而慢慢地理清思路。由此可見,孩子的自言自語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創造性的說話遊戲,這類遊戲是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年齡和能力的增長,孩子小聲的自言自語會逐漸轉變為靜默無聲的內部語言,即像成人一樣進行不出聲的沉默思考。
孩子自言自語多表現在他一邊做一些事情,一邊用語言來說明自己正在做的動作,或者用語言來補充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或者用語言說出自己即將要做卻還沒有做的事情,或者做事情遇到了困難,通過自問自答來表示自己的懷疑以及困惑。自言自語時,孩子的身心放鬆,暢所欲言,其語言也充滿了感情色彩,充分地表達、宣泄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做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而且,孩子在自言自語時往往會集中注意力,這樣十分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認知水平的提高。
自言自語是孩子社會經驗積累的體現,那些已經上了幼兒園或者經常和小夥伴玩耍的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會更多。國外有學者發現,富有社會性的孩子自言自語較多,聰明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多給孩子一些提示,豐富他的語言和知識
在孩子自言自語時,媽媽應該學會傾聽,以便於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同時,還可以多用語言給孩子一些提示,隨時隨地教給他一些常識,便於孩子豐富自己的語言和知識。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森森總是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開始時,媽媽還以為森森在低聲地背童謠或是唱兒歌,也就沒放在心上。
有一次,森森把積木統統倒在了地上,他對自己說:“把這個放在哪裏呢?”這句話媽媽聽得很清楚。於是,媽媽走過來,告訴正拿著積木猶豫不決的森森說:“這塊積木是正方體的,你好好想一想,它能和哪些形狀的積木放在一塊?”聽了媽媽的話,森森放在了一塊長方體積木的上麵。媽媽拿著一塊一塊的積木,告訴森森:“這是圓柱體,這是三角體,這是半圓體,這是正方體,這是長方體。”同時,媽媽還讓森森用手觸摸這些積木,教他怎樣將積木放進對應的形狀孔。對形狀有了初步的了解後,媽媽就教森森認識顏色,告訴他積木有紅色、藍色、黃色、綠色,一邊說,一邊拿出相應的顏色給森森看,他很快就能說出這幾種顏色了。
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森森邊玩邊學,現在可以很熟練地把圓柱體、正方體和長方體通過形狀輪投入到桶裏,他也知道了所有積木的顏色,自己沒事的時候就喜歡依次說出不同的顏色,而且能做到準確無誤。森森還學會了搭積木,能搭八九層高呢!
孩子的自言自語可能是爸爸媽媽平時說過的話,也可能是他在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說出來,這是語言經驗的綜合和創造。孩子自言自語的過程,也是他通過語言來表達以前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知識,再次喚起記憶並強化它們的過程。
方法二:進行親子遊戲,和孩子一起想象
有些孩子自言自語時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種角色,然後按照這個角色的行為說話。這時是訓練孩子表達的好機會,媽媽可以和他進行親子遊戲,滿足孩子將內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欲望。
3歲的鑫鑫經常喜歡抱著自己的玩具,一邊走來走去,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著:“你要乖一點,不要鬧。”“小寶貝,快點睡覺吧。”等許多話。
一天上午,媽媽看到鑫鑫在和她的玩具熊說個不停:“你不能這樣。”“你壞,我打你!”……鑫鑫一邊說,一邊做著相應的動作。這時,媽媽走過去,假裝自己是玩具熊,哭著鼻子說:“好疼,你為什麼要打我?”逗得鑫鑫咯咯地笑了,她繼續說:“你不聽話。”“我哪裏不聽話了,我隻是沒有早早地起床而已。”媽媽做出一副既委屈又可憐的樣子。鑫鑫大聲問:“還有呢?”“還有就是昨天我打了小朋友一下,可我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以後再也不打人了。”“還有呢?”“那次我還把爸爸的鞋給扔到窗戶外麵去了。”“還有呢?”“還有好多好多,我都記不起來了。”這次,鑫鑫終於過了一把“家長癮”,訓斥了媽媽一番,高興得又蹦又跳。
由於鑫鑫思維的局限以及表達力不佳,雖然母女倆配合得不算默契,故事編得不夠圓滿,但卻玩得非常開心。如果媽媽能經常和鑫鑫玩這樣的遊戲,以後鑫鑫就很少會再自言自語了。
親子遊戲可以增強孩子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另外,做完遊戲可以讓孩子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請他來設計不同的遊戲規則。
方法三:多陪陪孩子,不讓孩子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裏
一些孤獨、缺乏夥伴交流的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也比較明顯。所以,父母不要以工作忙、沒有時間為理由,不帶孩子,讓孩子自己玩。不然的話,孩子就會感到寂寞,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裏。
從小,瑞瑞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他兩歲多的時候,媽媽才把他接到身邊上幼兒園。媽媽發現,瑞瑞經常自己和自己,或和玩具自問自答。媽媽把這些情況反映給了奶奶,奶奶說平時瑞瑞就是這樣玩的。
媽媽覺得瑞瑞總是這樣不好,於是,媽媽有空就和瑞瑞一起玩。有一次,媽媽坐在電腦前,瑞瑞對鼠標產生了興趣,他伸手摸了一下鼠標。“這是什麼呢?”瑞瑞說這句話時並沒有看著媽媽,像是在自己問自己。可這一次,他根本答不上來。好奇的瑞瑞把鼠標拿在手裏轉來轉去玩個不停,媽媽的鼠標是光電的,下麵有一個小紅燈一閃一閃的,瑞瑞看到了,感覺很神奇,他“咦?”了一聲,然後接著研究。媽媽告訴瑞瑞:“它是鼠標,用來操作電腦的。”
這時,瑞瑞發現了鼠標中間的滑輪,他先試探性地滑了兩下,確定可以滑之後,瑞瑞就一直上下來回地推,邊玩邊自言自語地說:“真好玩!”“好玩吧?雖然好玩,但不能像你這樣玩,會把它弄壞的。”媽媽提醒瑞瑞。瑞瑞不再隻盯著鼠標,他抬頭看了看媽媽,舉起手來比畫了一下子。媽媽明白了,笑著對他說:“好,等瑞瑞長到那麼高的時候,再玩它。”
每當瑞瑞對某些事物感到好奇時,媽媽總會及時地告訴他那是什麼,是做什麼用的。時間長了,瑞瑞增長了不少新知識,嘴裏也很少嘀咕著自言自語了。
平時,父母要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外界,引導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有開闊的視野,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隻要孩子能和周圍的人正常交流,那麼他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是屬於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會逐漸地減少。
愛幻想、說大話的孩子很正常
叛逆期案例
3歲的賓賓總是愛說大話。明明不會唱歌,他卻說自己唱歌唱得很好聽。他在幼兒園的表現並不算很好,卻說老師經常誇獎他。
一天上午,賓賓在玩小汽車,他對媽媽說:“我和小汽車去了迪斯尼樂園,那兒可好玩了。”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媽媽對他說:“你什麼時候去迪斯尼樂園了?別胡說,你頂多在電視裏看到過迪斯尼樂園。”賓賓為自己狡辯:“去過,去過……”
玩著玩著,賓賓又說:“我的小汽車會飛。”媽媽聽到了,告訴他:“兒子,你的小汽車隻能在地上跑,不會飛。”賓賓不高興了:“它會飛,就會飛。”說完,賓賓繼續玩小汽車。過了一會兒,賓賓大喊:“我開著車去抓壞蛋了。”媽媽不屑地說他:“真能吹牛!”
在幼兒園裏,賓賓說奶奶給他買了一把槍,會冒火,可好玩了。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到後感到很好奇,都希望能看到他那會冒火的槍。一天下午,媽媽接賓賓放學回家時,老師向賓賓媽媽詢問起這件事。媽媽很納悶,賓賓的奶奶並沒有給他買槍,隻不過奶奶前幾天答應要給他買,但因為最近忙,還沒有去買,再說了那槍頂多就會閃光而已,不會冒火啊。賓賓怎麼會這麼說呢?
媽媽不清楚,賓賓為什麼總是喜歡說一些根本沒有的事情呢?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待他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愛幻想不同於撒謊,這是孩子富於想象力的表現
在大部分2~3歲孩子的身上都會發生像賓賓這樣的現象,明明是自己的願望,卻說得像真的一樣。許多孩子的頭腦中都充滿了奇思妙想,他們能編造出許多故事給別人聽,有時候情節甚至讓人匪夷所思。這是因為,這一階段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發育得還不夠完善,很多時候他也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幻想出來的。現實與夢幻產生了混淆,所以他就會把自己所想象的一些東西說得像真的一樣。但在家長的眼裏,就成了謊話、大話、空話、吹牛的話,根本不符合正常人的邏輯。
其實,這麼大孩子的幻想是無意識的,也不是有意在撒謊,而是他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幻想對孩子的成長有如下諸多好處:善於幻想的孩子在長大後往往會擁有比較豐富的想象力,這對培養他的藝術、科學才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在幻想的世界中,可以通過扮演各類角色來體驗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種種情感,以此對人類豐富的情感有更為真切、感性的認識;通過幻想,孩子能夠有機會與形形色色的人物“相遇”、“相處”,幫助他從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學到如何與不同的人物交流,增強他的交際能力。另外,在幻想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遇到比現實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問題或難題,通過解決這些假設性的問題,可以提高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