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作品的詩人外,當代詩壇還有一大群詩歌的“潛在”寫作者。他們主要來自大學校園,一開始便加入了“朦朧詩”影響下的現代主義運動,畢業後寫了大量探索作品,詩中的現代性追求和詩歌形式的先鋒化特征沒能得到主流詩壇的認同,他們便以油印或自費出版方式在詩歌界廣泛交流,形成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民間詩人群。比較有名的詩人有77級的石光華(四川師大)、柏樺(廣州外語學院)、翟永明(成都電訊工程學院);78級的周倫佑(西昌農專)、張棗(湖南師大)、韓東(山東大學);79級的海子(北京大學)、駱一禾(北京大學)、李亞偉(四川師院)、唐亞平(四川大學);80級的胡冬(四川大學)、萬夏(南充師院)、王寅(上海師大);81級的西川(北京大學)等。這一個民間詩人群體的出現,是文藝界思想解放帶來的必然結果,他們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和實踐,影響了大學校園的創作趨向,使大學生詩歌朝著理性化甚至是非理性化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方向發展,加快了當代新詩變革的步伐。我們通常所說的“新生代”、“第三代”詩人,絕大多數都來自大學校園。年輕詩人們充滿朝氣,勇於探索進取,成為當代詩壇十分活躍的中堅力量。
無論是公開發表作品的“成名”詩人,還是才華橫溢卻並未在主流詩壇上得到肯定的“無名”詩人,他們都以自由寫作者的身份加入到詩歌合唱的隊伍中。大學生詩歌打破了“圍牆”的限製,在校的和畢業的大學生詩人常常“合流”,把詩歌寫作的“自為”方式一步步推到“自覺”的民間化立場上。他們不斷探索,不斷否定,在“自我毀滅”中進行著再造和新生。追求和創新是他們的寫作信念,“隨心所欲”是他們的寫作方式,這與50年代以來傳統詩人們的模式化寫作有著明顯的差別。“民間化立場”使大學生詩歌擺脫了長期以來因社會政治原因造成的精神束縛,走上了一條自我更新的健康發展道路。從文學的內部規律看,文學的民間化生存狀態為作家創作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寫作空間,使文學既遠離了製度的幹預,又逃避了市場經濟的驅動。詩人在民間的個體性寫作中更多地體現出獨立思考的精神,凸現出文學的主體意識。表現複雜的精神世界、創造嶄新的文本形式,是他們詩歌寫作的真正動力。從外部機製看,大學生詩人的民間化寫作,動搖了權力體製中“主流文學”的正統地位,促使當代文學體製朝著符合文學自身規律的方向變革和發展,從而結束了極“左”思潮壓製下的政治文學“一統天下”的非正常狀態,標誌著思想解放的多元文學時代的到來。
當代詩壇在這場民間化的浪潮中,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麵,詩歌報刊、詩歌社團、詩人群體大量湧現,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學社群——“文學青年”。這場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還為當代文壇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篇和經典的文學事件,如文學講座、文學讀物、文學信物等,為新時期文學的民間化轉型作了生動的注解。可以這樣說,80年代大學生詩歌的民間化創作帶來了當代詩壇的一場重要變革,它打破了幾十年來形成的自我封閉、自我重複的文學模式,把文學帶入一個更加自由和開放的創作語境中。
在80年代眾聲喧嘩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詩歌的繁榮是現代詩歌充滿青春激情的一場精彩“演出”,它在自我尋找和自我否定中完成了獨立創新的曆史使命。文學的喧嘩歸於平靜,但它所貢獻的一大批富有才華的大學生詩人在以後逐漸成為詩壇的中堅力量,如王小妮、王家新、於堅、韓東等。可以說,80年代的大學生詩歌是新時期文壇上一道靚麗的文學風景,它不僅創造了80年代新詩的輝煌,也促使90年代詩歌全麵走向民間化,加快了新詩現代發展的步伐,具有豐富的文學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