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學活動的現代性:走向民間的詩歌運動
80年代的大學生詩歌是繼朦朧詩之後的又一場文學民間化運動,對新時期詩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場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是從校園文學社團的出現開始的。傷痕文學的影響,朦朧詩的衝擊,使文學活動備受矚目。從1982年開始,一些高校陸續成立文學社團,並得到了校方的支持,稍後即在全國各大高校迅速蔓延,形成遍地開花的局麵。據筆者收集的資料顯示,從1983年到1987年間,全國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先後成立了自己的文學社團。比較著名的有複旦大學的“複旦詩社”,華東師大的“夏雨詩社”,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文學社”、“紅葉詩社”,東北師大的“北極光詩社”,武漢大學的“浪淘石詩社”,山東大學的“紅燭詩社”,西北師院的“走廊詩社”,四川大學的“新野詩社”,西南師大的“五月詩社”,福建大學的“南方詩社”,廣西大學的“映山紅文學社”……到80年代中期,各地區還陸續成立了大型的文學聯合團體,如東北成立了黑龍江大學生詩歌學會,四川成立了重慶市大學生聯合詩社,南方有福建大學生詩歌學會,以及其他省市的青年聯合詩社等,參與人數之多,影響範圍之廣,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沒有前例的。
文學社團雖然是以團委和學生會的名義成立的,但本質上卻是學生的民間社團。學校隻把它當做一般的學生活動加以管理,除了提供較少的經費支持外,並不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參與者主要是一群文學愛好者,從發起創辦到管理籌劃,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民間性和群眾性是這些學生社團的顯著特點。文學社團大都創辦了自己的內部刊物,給寫作者們提供了寫作空間和交流機會。比較有名的文學刊物有北京大學的《未名湖》,華東師大的《夏雨島》,複旦大學的《複旦風》,沈陽師院的《大學之光》,福建師大的《南十字星》,湖南大學的《湖大文苑》,四川大學的《錦水》,西南師大的《五月》等。這些文學刊物發表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習作,成為青年學生自己的文學陣地。不少文學刊物在全國各高校間相互交流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文學社團還組織座談會、討論會、朗誦會、文學講座以及校園文藝節等,把校園文學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尤其是高校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眾多青年學生的目光,激發了他們參與文學活動的熱情。
80年代大學生詩歌社團的出現,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它產生於中國社會變革的時期,政治動蕩剛剛結束,經濟改革正在起步,長期的封閉帶來文化的荒漠,積鬱的情感需要自由的宣泄。因此,它在校園的出現,便是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文學事件。首先,它打破了統一化的製度模式,以“合法”的姿態贏得了民間活動自由發展的空間。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特定的曆史原因,形成了政治統率一切的局麵,民間活動被集體活動所代替,現代文學史上曾十分活躍的文學社團被新的管理製度所取代,文學創作也被納入集中管理、統一計劃的模式。這對文學創作而言,產生了明顯的弊端。80年代校園民間活動的蓬勃發展,無形中衝擊了舊有的文化體製,加速了文化革新的步伐。其次,文學社團的湧現標誌著對個體價值的確認。校園活動不僅帶來了詩歌的繁榮,也帶來了“人”的解放。從50年代開始,知識分子被納入集體化的製度之中,個體的獨立性被削弱,個人的思考受到限製,從而導致了文學創作走向簡單化,思想資源日趨枯竭。新時期帶來的重要變化便是思想解放,校園文化的活躍使青年一代在文學寫作中走上了思想之路,詩人們通過文學活動體現了自我價值,也通過作品傳播了個性解放與人道主義思想,文學的社會意義得到了極大的體現。第三,文學社團活動以“同人”的方式集中了一批文學的“精英”和愛好者們,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提高了對文學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寫作能力。討論會、座談會等文學活動的開展,促使詩人們關注作品的藝術品質,激勵著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提高了文學創作整體水平。
80年代大學生詩歌創作還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國內許多重要的文學刊物如《詩刊》(北京)、《星星》(成都)、《青年文學》(北京)、《當代詩歌》(沈陽)、《飛天》(蘭州)、《綠風》(石河子)、《詩探索》(北京)、《青年詩人》(長春)、《萌芽》(上海)、《詩神》(石家莊)、《福建文學》(福州)、《詩歌報》(合肥)等都開辟了大學生詩歌專欄,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作品。特別是《飛天》的《大學生詩苑》專欄,每期用四五個頁麵發表大學生的詩歌作品。這些文學刊物對文學愛好者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培養了一大批詩壇新人。據筆者粗略統計,從1983年到1987年間,在校外公開報刊上發表作品的年輕詩人不下1000人主要根據上文中所列期刊統計。,出版個人詩集的作者就有50餘人指國內公開出版的個人詩集。,參與詩歌創作的文學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在這場“詩歌運動”中湧現出來的比較知名的詩人有:77級的吳稼祥(北京大學)、徐敬亞(吉林大學)、趙麗宏(華東師大)、易殿選(河南大學)、張建華(達縣師專);78級的高伐林(武漢大學)、王家新(武漢大學)、葉延濱(北京廣播學院)、王小妮(吉林大學)、呂貴品(吉林大學)、沈天鴻(安徽師大)、郭力家(東北師大)、力虹(浙江師大)、孫武軍(舟山師專);79級的許德民(複旦大學)、孫曉剛(複旦大學)、宋琳(華東師大)、張子選(西北師院)、曹漢俊(安徽師大);80級的於堅(雲南大學)、張小波(華東師大)、菲可(蘭州大學)、彭國梁(雲南師大)、錢葉用(安徽師大)、黃雲鶴(東北師大)、尚仲敏(重慶大學);81級的傅亮(複旦大學)、程寶林(人民大學)、袁超(安徽師大)、胡萬俊(西南師大)、伊甸(湖州師專)、柯平(湖州師專)、張鋒(浙江醫大);82級的楊榴紅(人民大學)、潘洗塵(哈爾濱師大)、苗強(蘭州大學)、宋慶平(上海師大)等,他們的創作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對文學的熱情、對詩歌藝術的追求創新,直接影響和帶動了文學團體中的其他成員,形成了年級間相互連接的創作群體,帶動了校園詩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