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目前對美國“新經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一般把美國自1991年以來所實現的高增長、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的經濟目標視為“新經濟”的表象。無論是否相信所謂的“新經濟”,但美國經濟出現的生產力的持續增長是個不爭的事實。在這場對“新經濟”的討論中,形成了一個共同看法,就是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新的技術革命特別是目前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著新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新經濟”理解為“由新技術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發展與增長”。具體含義,引用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在1999年發表的《新經濟指數--了解美國經濟的變革》的研究報告中對新經濟的定義,“新經濟是以知識和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在這一經濟中,創造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是體現在服務和製造業產品中創新思想和技術,在這一途徑中,風險、不確定性和持續的變革是法則,而不是例外。”曆史上有一些重大技術革命,如鐵路、電力、汽車等等,都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增長,因此,也可以稱作“新經濟”。那麼,當前的“新經濟”究竟“新”在何處?就美國已經發生的情況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1)就技術層麵和微觀層麵來考察,新經濟“新”在它是一個創新的“蜂聚”時期。熊彼特指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並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分布,它趨於群集,或者說成簇地發生”。(2)就市場運作層麵來考察,新經濟“新”在它使競爭空前加劇。企業間及人才的競爭空前加劇,且國際市場的競爭也非常劇烈。由於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加快了經濟全球化進程。(3)就資金層麵來考察,新經濟“新”在融資方式的創新。(4)就政府層麵來考察,新經濟“新”在政策與製度的創新。(5)就宏觀經濟層麵來考察,新經濟“新”在促進了經濟周期波動的微波化,關鍵是信息技術革命促進了供求的良性互動和縮短了供求之間的距離,以及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特別是促進了現代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強了經濟結構自身的穩定。
由以上五個表現可以看出,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取得的經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席卷美國的技術創新浪潮。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首先成為世界的科技強國,然後成為經濟強國的。美國正是憑借其世界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地位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全麵超越英國的。從現實來看,觀察各國經濟可以發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單純的勞動力投入,抑或是資本增加已經難以實現經濟的突破增長。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如果在全球供給過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傳統工業化,很難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獲得較多利益,而且,傳統工業化已經不能成為發展時期後起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目前,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上處於有利地位,已經較早地進入加速增長時期,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若仍將自身置於國際產業鏈的低附加值域,長期增長和快速發展的目標將很難實現。過去備受歡迎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因此,在借鑒國外技術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自主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以“創新”為核心的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目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產生的影響在全麵展開,創新型經濟所引發的新經濟形態和增長周期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