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經濟是當前中國迫切需要並且正在實踐的一個偉大變革。首先,從外部環境來講,全球化的挑戰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中國企業不可避免地麵對全球的技術變革與市場競爭。而以發達國家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在經曆了挫折之後仍舊風起雲湧,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神話,值得我們借鑒。其次,總結我們目前的發展現狀,不難看出,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戰略逐漸深入人心,這些偉大的實踐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經濟運行模式。

1.1.1經濟全球化與創新

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用“全球化”表示戰後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90年代以來,全球化已經有了新的內涵,它是當代整個世界麵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性質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濟全球化一般包括生產、金融、科技三個方麵的內容。生產發展決定著金融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金融和科技的發展又對生產發展產生巨大反作用。因此,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企業的全球化,而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和生產發展的原動力,在創造就業機會、發展新興技術和積累物質財富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將生產、金融、科技三者融為一體,因此,企業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包括一些產業的整體轉移,而且還包括同一產業的一部分生產環節的轉移。這次調整不同於以往的多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實行,且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進行的,於是跨國公司就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和主體力量。

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是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技術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在促使經濟全球化形成的技術進步中,首先是電子技術,特別是增長最快的電子機械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更新的加快,使產品的零部件和生產階段具有越來越明顯的可分性,使得同一種產品(比如汽車和大型電信設備)可以同時分布在十幾個、幾十個國家生產,使每個國家發揮其技術、勞動力成本等方麵的優勢,使最終產品成為眾多國家的“國際性產品”,產生明顯的技術和成本競爭的優勢。跨國公司把生產過程分布在全球各地,得益於通訊和運輸效率的提高。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快速、經濟地在全球範圍內傳遞大量信息數據成為可能,跨國公司可以把生產的各個階段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過信息傳遞,把這些生產統一組織起來而不至於形成管理失控。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管理者可以在瞬間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場情況,並進行必要的計算,找出針對各地市場進行最有效的配置資源的贏利機會。

正是由於新興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全球化的趨勢,所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創新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前提條件。創新型經濟加速了全球化,全球化也為世界各地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即創新型經濟。

目前浙江經濟的開放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加強,“浙江製造”逐漸在國內乃至國際範圍贏得了一定的聲譽。然而,浙江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主要領域仍是低端產品,依賴的主要手段仍是低成本和低價格。雖然浙江省有超過70%的商品出口至歐洲、北美和亞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但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仍是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鞋類等傳統產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市場基本定位於中低檔次,出口比重達到40%以上。服裝及衣著附件是浙江省出口的大宗商品,但每件商品出口的平均價格竟不到4美元。

缺乏核心技術,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產品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之一。對進口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依賴嚴重影響了浙江省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議價能力和獲利能力,浙江省的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有被“技術邊緣化”的危險。近年來,美國、歐盟相繼對我國出口紡織品實施特保措施,人民幣不斷升值,出口風險大大增加。如果浙江省不滿足於僅僅成為“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而希望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獲取更多的價值,則必須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企業。單純地依賴技術引進和技術學習的模仿創新戰略已經難以適應當今國際先進技術演進的速度,難以保持技術升級的持續性,因而不能滿足國際競爭需要。隻有在引進和模仿的基礎上加強對創新的重視,逐步推動技術引進、技術學習、技術集成、漸進性創新和根本性技術創新5個技術戰略層次的依次遞進,實現技術創新、觀念創新、製度創新、管理創新,才能使浙江省企業在國際化運營環境下,整合全球資源,塑造核心競爭力,並實現以創新型經濟為龍頭拉動浙江省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