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把這句話記在心裏。二十年後,這個男孩有了幾片牧馬農場,而且建了好幾座占地五千平方英尺的住宅。這個男孩就是美國著名馬術師傑克·亞當斯。
同傑克·亞當斯一樣,我們小時候都會被問道:“你長大了想做什麼?”長大以後,小時候的夢想或者被忘記了,或者被當成小時候的一個回憶。但有一些人,一直將夢想作為行動的方向,按照夢想的要求打造自己的形象,夢想最終照進了現實。
自我形象技術,就是重塑自我形象,將失敗者的自我形象改變為成功者的自我形象。自我積極形象是自我觀想出來的“內心形象”。這是人生成功的一大秘訣。
自我觀想會產生巨大的牽引作用。想想你小的時候立誌要做一個醫生,那麼在腦海中便不斷出現一個穿著白大褂的你,這個影像會造成一種驅動力,鼓勵你努力讀書——初中、高中到醫科大學,畢業實習,直到醫生夢完成為止,這就是觀想的效應。人生成長就是不斷地靠觀想、夢想推動的。
一些著名專家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自我形象、個人心理和精神上的觀念,或者他的自我“圖像”,是左右個性和行為的真正關鍵。人們一旦明白了這個道理(自我形象技術),人生就會有很大的改變。那些做出偉大成績的人,無視環境的限製,不斷想象著所企望的結果,從而培養出堅定的把握感,終於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請牢記:想象+體驗=自我形象。
積極的自我形象,將引導你走向成功;消極的自我形象,將引導你走向失敗。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五十年前的練習冊。它們是皮特金幼兒園B(2)班三十一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是《未來我是……》。
布羅迪隨便翻了幾本,很快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比如:有個叫彼得的家夥說,未來他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遊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總統,因為他能背出二十五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同班其他的同學最多隻能背出七個;最讓人稱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一個內閣大臣,因為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個衝動——何不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是否實現了五十年前的夢想。
很快,布羅迪手上的本子都被索要走了,身邊僅剩下一本練習冊沒人索要,是那個叫戴維的小盲童的。布羅迪想,戴維可能死了,畢竟五十年了,五十年間是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放入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了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內閣大臣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裝在我的腦子裏,我沒有一天放棄過。五十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其他三十位同學,隻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麵前。”
一個小盲童,懷揣著內閣大臣的夢想,在自我觀想的牽引下,實現了夢想。所以說,不在於你以前有多失敗,先天的條件多麼劣勢,通過自我形象技術,一樣可以取得偉大的成績。
如果你現在很消極,就請你看看自我形象技術給你的幾條建議:
熱愛自己。任何人都有優勢、劣勢,要把著眼點放在自己的優勢上,要看自己的長項,張飛何必與西施比美?
天天照鏡子,欣賞自己。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說:“你很漂亮,我愛你。”“你很棒,我很喜歡你。”欣賞是建立自信的一個重要方法。
注意儀表。儀表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內心的外在表現。
學會微笑,要笑口常開。
結交積極向上的人。
寫出自我激勵的警語。
你要成功,你要致富,一定要改變自我形象,利用觀想的科學,將你的神經係統變成一台“成功的電腦”。改變自我形象的三個步驟:在內心深處輸入“勝利感”—在行動上產生“勝利的行動”—逐漸成為一個“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