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18歲後要懂點成功心理學(3)(2 / 3)

有一個笑話:

有一個人想掛一幅畫。他有釘子,但沒有錘子。於是他決定到鄰居那兒去借一把錘子。

就在這時候他有點猶豫:要是鄰居不願意把錘子借我,那怎麼辦?昨天他對我隻是漫不經心地打招呼,也許他匆匆忙忙,也許這種匆忙是他裝出來的,其實他內心對我是非常不滿的。什麼事不滿呢?我又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罷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給他。而他為什麼會不借呢?怎麼能拒絕幫別人這麼點兒忙呢?而他還自以為我依賴他,僅僅因為他有一個錘子!我受夠了。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他神情緊張,帶著怒氣,走到鄰居門口,按響了門鈴。鄰居開門了,還沒來得及說聲“早安”,這個人就衝著他喊道:“留著你的錘子給自己用吧,你這個惡棍!”

這是一個因為消極心態作祟而產生的笑話,因為這個人把別人想象得太壞了,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擔心的事發生的概率是很小的。即使發生了,也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我們應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

你可以在一段時期內堅持試驗一下積極主動的原則。就是試一試,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做出小小的承諾並信守這些承諾;去盡力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在你的生活中試一試:不為別人的缺點爭辯;不為自己爭辯;在犯錯之後,立即承認、改正,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染上怪罪別人、指責別人的習氣;在你能控製的事情上做出努力;對自己取得的效果負責;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對身邊的環境負責。

心理學家提醒你

人們麵對困境、情緒懊喪時,不妨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從前,有個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臉:天不下雨,她就掛念賣雨傘的大兒子沒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憂心開染房的二兒子不能曬布。後來,有個鄰居對她說:“你怎麼就不反過來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兒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兒子就可曬布。”老太太一聽恍然大悟,從此不再愁眉不展。這個故事就是對反向心理的極好詮釋。

厚積薄發:耐心等待下一個春天

諾貝爾獎象征著在文學、醫學、物理等方麵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這個獎項的知名度如此之高,讓所有人都趨之若鶩。這也象征著他的創始人——諾貝爾的榮譽。

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很小的時候,一場大火燒毀了他們家的全部家當,家裏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這也養成了他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從小就對化學感興趣。長大後,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室研究炸藥。

有一次,進行炸藥實驗過程中發生了意外爆炸,實驗室被炸毀,5個助手全部犧牲,包括諾貝爾的弟弟,諾貝爾本身也受了重傷。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

失去親人的打擊,鄰居們的投訴,並沒有打擊諾貝爾的信心。相反,諾貝爾總結這次慘痛的經驗,更加細心、勤奮地將時間用在了炸藥研究上,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研究取得了成功。

之後,炸藥被廣泛地用於生產製造上,這也給諾貝爾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榮譽。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但是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這位科學家由於心髒病突然發作而逝世。

從諾貝爾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到,逆境會讓我們焦慮不堪,讓我們神經緊張,讓我們悲觀失望。但是有的時候,逆境能夠讓我們冷靜下來,重新考慮自己所處的位置,思考自己麵臨的問題,也許就在這個時候,事情就有了轉機,你走上了通往成功的一條捷徑。

當你遇到挫折時,切勿浪費時間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損失;相反地,你應該算算看你從挫折當中,可以得到多少收獲和資產。你將會發現你所得到的,會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