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克服內心的恐懼(1)(2 / 3)

當然,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恐懼死亡帶來的精神層麵的痛苦,也就不那麼可怕了。因為一個人快要死亡時,恐懼感一下子就消失了。盡管平時恐懼死亡,恐懼死亡幹擾自己的生活。但問題就恰恰出現在這裏,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亡時,內心的不確定性就消失了。也就是說,死亡已經是確定無疑的,內心的不確定性完全不存在了。

但現實中,人並不是先知,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死,那死亡的恐懼感就變成了對死亡本身和不確定性的雙重恐懼,由此彌漫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看到或者聽到一些死亡現象時,死亡恐懼更給人以強烈的刺激。

克服死亡帶來的精神層麵的恐懼,就需要通過精神層麵的努力去化解這種恐懼。內心強大就成為化解死亡恐懼的重要方法。

敢於直視麵臨的恐懼

甘波修道院院長佩瑪·丘卓的作品《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有這樣一段話:

恐懼是一種普遍性的經驗。即使是最小的昆蟲都會感到恐懼。譬如我們跑去海邊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它,它立刻縮起來,每一種生物一有恐懼都會自動收縮。一麵對未知就感到恐懼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那是活著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們一感覺有孤獨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覺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抓住,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反應。接近真相,自然也會感到恐懼。碰到任何經驗,如果我們努力安住在經驗中而不逃避,經驗就會變得非常強烈。沒有地方可以逃避時,事情會變得非常清楚……事實上,一旦站在未知的邊緣,完全意識到當下,卻又沒有任何寄托,這時每個人都會覺得雙腳落空。然而就在這個時刻,我們的理解會深化,會發現當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這一刻實在令人焦躁不安卻又完全溫柔。

我們剛開始探索時總是懷抱著許多理想和期待,總想尋找答案來滿足我們長久的饑渴,卻一點也不想認識心中的妖魔鬼怪……我們現在所說的是了解恐懼、熟悉恐懼、直視恐懼,這並不是說要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完全去除我們以往看、聽、聞、嚐及思考事情的方式。真相是,我們隻要一開始這樣做就會越來越謙卑,因為執著於理想而產生的傲慢,已沒有存在的餘地。隻要勇於向前邁進一點,隨著理想必然生起的傲慢就會被照見。修行中種種發現與死去的勇氣有關,和不斷死去的勇氣有關……

這段話鼓舞了很多人。

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分,總會以不同的麵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從出生直至死亡。

人類所依賴的心,終將一死的認知,都反映在其中。要克服恐懼,我們隻能通過強大我們的心,以心激發出來的能量,成為對抗恐懼的力量,比如,勇氣、信任、知識、權力、希望、屈從、信仰以及愛。這些積極向上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接納恐懼,分析研究恐懼,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恐懼奮戰。

然而,人不可能完全擺脫恐懼,因此,那些抗恐懼的力量不能釋放我們心中的恐懼。

恐懼是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時時刻刻侵襲著我們的心,每當內心或外在環境起了一點兒波瀾,它就迅即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通常我們想趕它出去、避開它時,多少也有一些對付恐懼的技巧或方法:排擠它,使自己麻痹,跳過去或者否認它的存在。然而,恐懼始終潛伏著,如同死神從來沒有因為我們不去想就自動隱退一樣。

尤其是現代社會,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埋伏著越來越多的恐懼因子,處處與我們為敵,我們很熟悉心靈被撕裂的感覺——想象一下隨時都有可能脫軌的列車,想象一下環境汙染會導致什麼後果,想一想濫用權力殺害生命常態的景象……

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一種退步,讓我們受到越來越多的恐懼的侵襲。

當然,麵對恐懼,我們並非毫無辦法。

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對恐懼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有的人非常害怕蛇,哪怕是遠遠地看見蛇,都會心生恐懼;但有的人卻對蛇毫無感覺,認為蛇僅僅是一種動物。這就是由於個體的不同,對同一事物造成的恐懼有不同的體現。

恐懼的形式獨一無二,各有特色。知識和見識豐富的人,所體驗到的恐懼也與一般人不同,專屬於個人的恐懼和生活條件、與生俱來的性情以及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這些涉及我們自幼成長的經曆。

生活中,如果我們用理智的態度來觀察我們內心的恐懼,可以看出它的雙重麵孔:如果心生畏懼,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變得積極活躍;如果恐懼不已,會磨滅我們的鬥誌,讓我們變得麻痹、癱瘓。

前麵說過,人類原本是地球上最弱的生物,如今卻控製萬物。正是因為弱勢激發了人類的鬥誌。當我們處於危難關頭,恐懼往往是一個信號或警告,如果我們能夠克服恐懼,結果往往會讓我們成長強大。有句話說,讓我們恐懼的,畢竟讓我們強大;如果避開它,不正麵響應,會讓我們停滯不前——無法戰勝恐懼的人如同長不大的小孩。

根據我們從嬰兒長大到目前的狀態,我們知道,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懼,產生恐懼的原因,是我們並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去麵對陌生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