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克服內心的恐懼(1)(1 / 3)

克服恐懼強化心理素質

烏克蘭通訊巨頭韋特·皮克爾是有名的財富巨頭,但他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陷,不能聞魚腥味。原因是,貧寒時代的他,曾經在一個魚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替人賣魚、送魚、加工魚,每天都把自己弄得渾身魚腥味,加上他不注意個人衛生,家裏、路人都躲著他,隻有貓喜歡接近他。

後來,經過努力的打拚,他成為通訊業巨頭。

每次當他聞到魚腥味時,就會想起自己的貧寒時代和魚腥味給他帶來的羞辱。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塊傷疤,隻要被觸碰就會暴跳如雷!作為富豪他亦是如此。

因此,他絕不讓家裏買生魚,也絕不到賣魚的地方去,甚至終身回避魚這種動物。

看了這個事例,不知道你會作何感想?

韋特·皮克爾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恐懼心理。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所具備的心理活動狀態,是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隻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其本質是生理組織劇烈收縮,正常情況下是收縮伸展成對交替運行,組織密度急劇增大,能量急劇釋放的現象,其根本目標是生理現象消失,即死亡。

在生物學上,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生物學規律,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在這一點上,無論你是高高在上的權力者,還是基層的老百姓,無論你是窮奢極欲的億萬富豪還是一無所有的乞丐,在死亡這點上沒有任何區別。在這一點上,大家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淩駕於死亡之上的特權,死亡是絕對的平等主義。

在死亡麵前,不同的人隻是時間上的長短不同而已。比如,一個新出生的小生命,由於意外事故夭折,很不幸,他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距離很短。同樣,一個人由於生活方法比較科學,活到120歲,到最後自然死亡,他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距離很長。

但對於有思維和精神的人來說,死亡卻是一個很恐懼的問題。這不是死亡的過程讓人恐懼,而是死亡這件事讓人恐懼,它代表了絕對的虛無和沉寂。它是對一切可能性的終結,是不可穿透,甚至是不可理解、不可把握的黑暗。

死亡這件事充滿不確定性,讓人隨時都可以想象它的降臨。正因為如此,死亡恐懼成了人們一切恐懼情緒的源頭,像影子一樣在我們的精神結構中揮之不去,它是潛伏在我們身邊的獵手,在死亡麵前,我們像陷阱中的獵物一樣,隨時都可能有獵人出現,獵人的出現也就是死亡的前兆。

因此,死亡恐懼實際上擴散到我們生活的諸多領域中。比如,一個孩子如果被一隻以前對他友好的小狗咬了,非常痛苦,他很可能體驗到恐懼,並一直會對狗感覺到恐懼。他會非常害怕和狗接觸,甚至是害怕看到狗。

從人類的生理角度來分析,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引起恐懼的基因,這種基因控製著大腦中一個與恐懼反應有關的區域的蛋白質分泌。這種基因名為癌蛋白18,高度集中於大腦中產生恐懼和焦慮的區域杏仁體。

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通過對老鼠的基因進行了處理,讓它們無法分泌癌蛋白18這種物質,結果他們發現這些老鼠就不能在麵對恐懼時做出條件反射。

我們無法從生理的角度去克服死亡恐懼,隻能通過我們能夠實現的方式去克服這種死亡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在麵臨死亡時的恐懼程度,決定了他內心強弱的程度。簡單來說,一個人越怕死,感情就會更加非理性,他越怕死,心理就會越弱小。當然,不怕死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心理強大,但隻要不怕死,他在心理上才真正不可戰勝。

舉一個例子來說。

一個導致死亡百萬人的天災,讓任何人都感覺到恐懼,但同時,你的牙齒也開始疼痛。如果牙齒的疼痛是可控的,在麵對死亡百萬人的天災麵前,你更恐懼哪一個?

一個人重視牙痛的程度遠遠超過死亡百萬人的天災。因為他關心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的牙痛問題才是真正讓他恐懼的。死亡百萬人的天災即便是與他有關係,至少目前他還活著。

人對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充滿著好奇,任何事情都想親自參與,親自嚐試。但是,即使最瘋狂的人,在麵臨死亡時,也不敢去體驗死亡的滋味,因為它代表了最難忍受的精神痛苦,而且死亡恐懼帶來的這種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可逆的,一旦死了,就活不過來了。

當一個人處於絕望、極度抑鬱的痛苦時,可能會想到用死亡去解決這種痛苦。因為絕望、極度抑鬱帶給人的是精神層麵上的痛苦,死亡變成了一種解脫,一種精神上的解脫。

但當真正麵臨死亡時,則很難能夠真正地實施,因為死亡過程的痛苦,比他要解脫的痛苦更可怕。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在消極的情緒中,會想到用死亡,卻很少有人去用死亡解脫。而這些會想到用死亡去解脫痛苦的人,正是心理不夠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