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確定性是人的天性
曹操是曆史上少有的智者。關於他,有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這裏,我們來說一個望梅止渴的典故。
三國混戰,曹操率兵去宛城討伐張秀。當時是赤日炎炎的七月,連日的奔波,將士們個個汗流浹背,口幹舌燥,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曹操看到軍隊越走越慢,根據眼前的形勢,很難如期到達目的地。於是,心生一計,揚起馬鞭,指著前方對下屬軍士高喊:“前方有一片梅林,趕到那裏我們再休息。”
當兵的聽到曹操的話,眼前仿佛真的出現了一片梅林,想到酸甜解渴的青梅,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趕路,最後終於按期到達。
曹操是一個聰明的領導,他畫了一個“餅”,用一種潛在的“充饑”力量,成功地給下屬的精神注入了力量,幫助士兵完成了精神上的充饑感,實現了自己預期的目的。
人的心理像需要上發條的鬧鍾一樣,一旦失去了發條的催動力,鬧鍾就會停止。
心理學中,人的情感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一種確定概念的影響。此時的人們,會不自覺地願意靠近確定性的物質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人的天性之一——尋求確定性。
曹操的士兵得到了確定的信息——前麵有一片梅林,他們相信自己的首領不會欺騙他們,猶豫不決的心理世界尋求到了確定性,就像鬧鍾一樣,發條上的動力十足,在確定性的動力下,完成了一次壯舉。
再來舉一個事例!
在法國,有一個年輕的畫家,癡迷繪畫,發誓要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畫出讓所有人都能喜愛和讚歎的作品。為了確定自己的繪畫水平如何,他開創了一個先河,為了了解人們對他的畫究竟有怎樣的態度和看法,他把自己的一幅作品拿到市場上,並在旁邊放上了一支筆,讓人們把那些認為不足的地方給指點出來。
晚上回去之後,畫家發現這幅畫已經被密密麻麻地標注了很多人認為不足的記號,甚至有一句評語:這是最糟糕透頂的一幅畫。顯然,在人們看來,這幅畫簡直就是完全失敗的作品。
這個結果使年輕畫家的自信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情緒低落、萬念俱灰,他懷疑自己根本不具備繪畫的天賦,甚至決定封筆。
年輕畫家的父親知道後,告訴他,在確定你有沒有繪畫的水平時,應該尋求一種積極的確定信號,同時要求他再把一幅相近的作品放到菜市場上,隻不過這次是讓人們把那些他們認為很好的地方給指點出來。於是,年輕的畫家照著父親的要求去做了。可讓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當自己把放在菜市場上足足有一天時間的作品再拿回家的時候,竟然發現那幅畫上所有的地方又都密密麻麻地被標上了人們認為很好的記號。
這次,年輕人非常高興,決定繼續自己的創作。
他的父親說,“現在你需要的不是創作,而是強大你的心。尋求確定性,是你沒有強大的內心,這如何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呢?”
年輕人決定鍛煉自己的心智。
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世界知名的印象派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確定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解釋這種現象,還是從生活中的事例入手。
幾千年的曆史演變中,迷信的東西一直存在。即使是在當代,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有很多人傾向於把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視為某種魔力存在。比如,在黑暗之中,當我們看到一個恐怖的黑影時,我們潛意識中會將這種現象和鬼聯係起來。
暫且不去解釋這種現象。
偌大的公園裏,你一個人安靜地坐在一張雙人椅上看書,突然有一個人走過來,坐在你身邊的椅子上。相信你的第一反應是會不由自主地以一種敵視的目光看著身邊的這個陌生人,甚至會明確地表示反感,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然而,如果坐在你身邊的是情侶,別說十厘米,即便是零距離也不見得會覺得難受。如果公園的長椅上,幾乎坐滿了人,隻剩下你身邊的那個位置空著,這時候走過來一個人,直奔你的方向而來,坐在了你身邊,通常你不會覺得有什麼。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上麵的現象有許多種解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解釋賴以成立的條件全部舍棄,而問題仍然存在,你的解釋就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認為一個陌生人坐到你的身邊,你之所以感到不適和莫名的焦慮是因為你不確定,你無法確定他的長相、表情、穿著等透露出來的信息。但是,假如把這些信息都拿掉呢?顯而易見,你的不適和焦慮仍然沒有消去。
隻有一個解釋,你無法判斷他的出現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換言之,你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種威脅性的存在。因為在你的潛意識中,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下你對於他保持著某種透明性。正是這一點,你感受到了威脅。但這種威脅無法確定。你的不適和焦慮,恰恰是不能確定威脅的心理結果。
如果兩個人是情侶關係,你則不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對你而言,你對對方是確定的,在你潛意識中,你對他具有確定性,確定性支持著你不會對他有所排斥。
換言之,你無法忍受不確定性。你一定要確定他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脅的或沒有威脅的,否則你就無法防禦,無法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