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一個確定性,一個方向感,是我們存在的一條重要的規律。對確定性的尋求,乃是我們的先驗渴望。
因為人的心理會尋求確定性,對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不具有確定性,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種心理讓人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到,尋求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失去了這種安全感,心理就會始終處於焦慮的狀態,又怎麼會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呢?
一個切實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他還可以把握,可以控製,可以應對。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對可能要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預感,在心理上沒有任何防護的話,就會被焦慮淹沒。
不要害怕沒有確定性
舉個簡單的事例:
一年一度,評優秀員工的日子又到了,公司所有的員工競爭有限的幾個名額,大家的表現都不錯,業績都相仿,你有把握勝出嗎?
跟陌生的客戶談合作,雙方討論項目與報價,會談十分融洽,但幾個月過後,沒有任何結果,你會有怎麼樣的打算?
參加了好幾家公司的筆試、麵試,數著手指頭盤算著日子,始終沒收到一張接收函。怎麼辦呢?還能找到工作嗎?
處了半年多的女朋友,最近忽然開始對自己冷淡了,她在想什麼呢?明天她會提出分手嗎?
人們幾乎時時刻刻都處在不確定之中。對事情的不確定感沉甸甸的,像壓在胸口的大石塊一樣,讓人感到不安全,時刻處於一種緊迫感之中,感到生活和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對身邊事物的不確定,有的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猶豫不決、患得患失造成的,更多的則是當前這個社會大背景造成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尋找著出口,各種主觀的和客觀的力量交織在一起,讓很多人在不確定因素中飽受折磨。
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時,如果控製不好,心理會產生焦慮、恐懼、抱怨、咒罵等消極情緒。我們的心理就像一個懸在半空中的氣球一樣,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什麼也幹不下去。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做呢?
我們無法控製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的心理世界,讓心理世界變得強大,在不確定的條件下,正確地麵對這種不確定性,快樂地生活。
再來說一個已經說濫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俗濫,卻很有哲理。
有一個少林俗家弟子,因為膽子小,不敢修煉師父教給他的鐵頭功,害怕自己的腦袋會受不了磚塊的撞擊而受傷,便趁著師父打坐的機會,偷偷地溜出來,想借機逃出少林寺,以免因為練功而受傷。
很不幸,在準備逃走的時候,遇到了少林住持。
住持關心地問道:“現在正是強身健體的好機會,你為什麼跑出來?”
這位俗家弟子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指了指自己的腦袋,麵露難色。
住持知道他是因為害怕練武功才跑出來的,於是便語重心長地問他:“你知道眾人生活在世間,什麼事情最危險嗎?”
這位俗家弟子脫口而出:“練鐵頭功最危險。”但隨即想到剛剛師父在向自己示範時,將一塊磚塊生生頂碎,頓時又搖搖頭。
“活著是最危險的事情。”住持說。
“活著?”這位少林俗家弟子充滿了疑惑,活著怎麼會是最危險的事情呢?
“活著的人,隨時都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他們卻通過改善生存環境,通過辛勤勞作,可以在大雪封門的時候依舊快樂地生活著,因為他們戰勝了死亡的威脅。”住持不緊不慢地說道。
俗家弟子想了想,趕緊走回去,辛苦修煉師父教給的鐵頭功。
活著是最危險的事情,隨時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但是許多人依舊每天都冒著隨時死亡的危險,辛苦地勞作。因為他們敢冒隨時死亡的危險,所以他們幸福地活在世間。
這告訴我們一個哲理:死是不能確定的,但我們隻要心理足夠強大,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麵效果,我們就能夠正確地麵對死亡。
商界大亨李嘉誠在談到自己為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經濟中獨占鼇頭而曆久不衰的秘訣的時候,認為自己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不畏懼不確定性。在任何事業中,把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消除掉的話,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機會都消除掉了。他甚至認為,如果一個機會沒有伴隨著不確定性,這種機會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嚐試。他堅定不移地認為,有不確定性才有機會,正是有不確定性才使得事業更加充滿跌宕起伏的趣味。
除了李嘉誠,事實上,電腦巨頭比爾·蓋茨,也是一個不害怕不確定性的人。蓋茨在哈佛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故意製訂了一個策略:多數的課程都逃課,然後在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再拚命地學習。他想通過這種考試能否通過的“不確定性”,檢驗自己怎麼花盡可能少的時間,而又能夠得到最高的分數。他做得很成功,通過這個“不確定性”的嚐試,他發現了一個企業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報。後來,他又利用了一次“不確定性”,大學二年級,也就是他剛剛過自己二十歲的生日,他毅然選擇了退學,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他總是在培養自己,當時他的這種行為被稱為“瘋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