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不要被群體的認同感所左右(3)(3 / 3)

偶然之間的收獲:打哈欠是會傳染的。

打哈欠的行為,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在這個過程中,人非常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簡單來說,醫生站在病人的床前,會給人一種壓迫感;考試的時候,老師站在你的身邊,會讓你覺得被人監視;工作的時候,老板站在你的身邊,會讓你渾身不自在。

這就是內心不夠強大的直觀表現。

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給不同血型的人做完多項人格調查表後,拿出兩份結果讓不同血型的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更貼近自己的性格特征。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對自己的測試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是一種對自己不正確的認知。

更多的人內心更願意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概念。即使這種描述都是籠統、概括的語言,他仍然堅持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

這些籠統、概括的語言,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隻是,由於你的內心不夠強大,在你看來,這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是最適合你的帽子。

生活中,很多人愛好星座、血型、屬相的命運及性格特點,很多人對照自己的血型、星座、屬相,參照這些介紹後,都認為說得“很準”。其實,這是因為這些人內心不夠堅定,容易受暗示。比如,看到一把椅子後,不會想到自己的屁股是否適合這個椅子的尺寸大小,而是以椅子的大小尺寸來衡量自己的屁股。即便是身體很胖,也會在潛意識裏將自己的屁股縮小尺寸,滿足這把椅子。看到關於血型、屬相、星座的介紹後,你會將這些介紹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即便一大段無關痛癢的話有一句切中你想表達的話,你都會覺得說得“很準”。

這種“參照帽子去想象腦袋的尺寸”的心理,讓許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容易被你視而不見。

最簡單的事例,看到一個女士穿著一件非常性感、漂亮的裙子,從你的麵前走過。你會認真地記下這個裙子的顏色及樣式,同時心中會考量這種裙子穿在你的身上,會一樣的漂亮,甚至更漂亮。事實上,性感、漂亮的裙子,並非適合每一個愛美的女士。

事實情況是: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這一切都源於內心不夠強大,克服這些,需要你具備一顆強大的內心,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麵對自己。

認識自己,不是了解自己的姓名、身高,而是深層次的真實的自己。不要很有膽量地拍拍胸脯,說:“我非常了解自己。”

如果這樣的話,進行一個小小的測試:

閉上眼睛,回答“你的食指和無名指哪個長?”

一個簡單的生理結構的問題,居然有高達九成的人的回答是錯誤的。

你無法準確地說出你的無名指與食指哪個更長一些。

再進行一個情商的測試題目:

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認識自己、麵對自己。從人心的角度上來說,不能認識自己,不敢麵對自己,是將自己掩蓋的心理。這種掩蓋更多的是出於心理“缺陷”。就好比食指和無名指哪個長,落水女人捂住眼睛,這兩種結果實際上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掩蓋”。因此,要認識自己,首先需要正確地麵對自己。

認識自己、麵對自己,就要具備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可喜的是,人天生就具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判斷力是需要在足夠的信息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一定程度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有一句話說,“謊言說了三遍,就會變成真理”,隻要你做到了足夠程度的信息收集,就能夠揭穿謊言的真麵目。比如,我們聽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句話,初聽到這句話時,會替諸葛亮惋惜,同時會感歎人多力量大,但隻要你具備較強的判斷能力,你會知道:臭皮匠與諸葛亮之間不是簡單的加法關係,臭皮匠永遠都是臭皮匠,即便一千個臭皮匠,也無法賽過一個諸葛亮。

古語雲: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麵的比較,來認識自己。這裏,比較的對象至關重要。在比較的時候,你不能拿自己的優點去比較別人的缺點,也不能拿自己的缺點去比較別人的優點,如,你不能和光頭比較誰的頭發多,不能和美國總統比說普通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