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父子倆的行為很可笑,但笑過後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做事或處理問題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自己雖有考慮,但常屈從於他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一味討好和迎合別人,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則呢?
父子兩人對他人的語言、行為不做判斷,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失去了心理優勢。
要防止他人的語言和行為進入你的心理結構,你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克製自己的情緒。
一句不雅的話,人都有不如意,都有吃屎的時候,吃屎的時候千萬別嚼,將不如意降低到最低。比如,當你無緣無故被上司責罵的時候,即便你是冤枉的,也一定要克製自己的情緒。因為上司對下屬不滿、批評下屬的時候,是希望下屬能夠接受他的批評,如果你沒有克製自己的情緒,而是采取了一種反抗的話,就等於你不認可他的批評,等於他的批評是錯誤的。當一個人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心底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這個時候,遭殃的就是你。克製自己的情緒,克製自己的憤怒和恥辱感,這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步。因為這是你避免淪為中轉站,將上司對你的語言和行為轉移出去的一個最好的時機。一旦你切斷了這種語言、行為的傳遞途徑,就等於你消除掉了上司的行為、語言所攜帶的價值信息。
2.冷靜地觀察。
當你打破這種固有方式,不讓他人的言語或者行為進入你的心理結構時,你就已經保持了內心世界的獨立。同時你對他人的語言和行為不做價值判斷,讓它們停留在你的智力判斷的層次裏。你冷靜地聽著他責罵你這件事情的整個原因,以及他想期待的結果。同時盯住他因為責罵你而呈現出某種表情的臉,告誡自己,一定不要怕,他隻是一個憤怒的人而已,憤怒是無能的表現。他需要對你進行警告,就像一條亂叫的狗一樣,一點都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那種不叫的狗。隻要你的眼睛沒有多大的挑釁性質,一般不會有多大的問題。他責罵你隻是一種發泄,發泄完了就風平浪靜了。真正想對你采取實質性的舉動,比如開除,就不會對你說那麼多了。
3.不要關注責罵的後果。
在受到上司責罵的時候,不要去考慮他的語言和行為對你產生的後果是什麼,這些反應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但卻會影響你的價值判斷。
人的心理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在接受外來的信號時,如果做價值判斷,很容易影響到智力的發揮。比如,收到積極的信號則會給你一種積極的影響,如果是消極的信號,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不管是何種信號,都會分散你對價值判斷的關注。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由於外界環境影響而出現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籃球手投球之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投到籃筐上麵”時,他的思維接收到外來傳遞的信號,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投到籃筐上麵”的情景,而結果往往會投到籃筐上麵。不要去感覺上司,而要思考他的表情,思考他的話。比如,他說這些話,隻是一種宣泄,在證明自己的權威。價值判斷和思考是不能並存的,當你在思考時,你的價值判斷就不複存在。這個時候,你的思考把你變成了一個主體,你的那個被他的語言和行為作用的“我”已經不見了,而恰恰是你在把上司當成一個課題進行分析、解剖。
人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關鍵在於這一現實是作用於你的智力結構還是心理結構。
前麵已經論述過,要阻止他人的語言和行為進入你的心理結構,讓他人的語言和行為停留在你的智力層麵。這樣,即使你麵對一個在地位、能力方麵比你占有絕對優勢的對手,你也能從容麵對,在心理上保持優勢。
這一切是因為,對方的地位比你高、能力比你強這些社會價值排序的舊有觀念沒有進入你的心理結構,根本無法對你構成威脅。再次,在智力結構上你不會受到影響,能夠正確地判斷,你具有認知的優勢,你所要做的隻是權衡而最大化地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已。
在現實中,別人難免會評頭品足。其中有善意的批評、指導,也有惡意的嘲諷、誹謗。對於別人的議論,一要看自己的路如何,二要看別人議論的實質,要將二者參照比較一番,才可以決定自己的取舍。
人生的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我們必須有勇氣,有信心,腳踏實地地走向光輝前程。
了解自我才能正確地估量
有一次我出去旅遊,是中午十二點半的航班,這個時候是很多人午休的時間。百無聊賴,我拿出一本雜誌消遣,看到雜誌上有一句話: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哈欠。
恰在此時,我不自覺地打了一個哈欠,讓我意外的是,身邊的妻子和右邊的一位男士,也相繼打起了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