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要被群體的認同感所左右(2)(3 / 3)

很多人和博主有著相同的經曆,盡管知道一些交際的心理知識和一些交際技巧,但當他們付諸實踐,自信地和人打交道時,結果卻因為自己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讓溝通的結果大打折扣。原因很簡單,他們注意到了很多技巧性的東西,卻忽略了自己的情緒,這些或緊張或煩躁,或失落的情緒直接反映到一些細節上,例如,雙眼暗淡無神,肢體動作不協調,不時地看手表,表情僵硬等。這些小細節都會給對方無聊、緊張、冷漠的心理暗示,在這種暗示的影響下,他們原本的情緒就會不自覺地被牽引,變得十分糟糕,進而對溝通產生障礙。

當然,事物都有兩麵性,糟糕的情緒表現會破壞你和陌生人的交往,樂觀積極的情緒又會感染給對方。正確利用情緒效應,讓它為你所用,就能幫你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事情的兩麵性在於內心的情緒,心理強大的人則能夠很好地把握,沉著應對,在溝通過程中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

避免糟糕的情緒傳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大你的內心。

內心強大的敵人是“假自我”

首先,以人的初始狀態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為例進行論證。以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為例,是因為嬰兒處於意識形成的階段,從一個人意識形成的階段論述,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

根據劍橋大學生物學博士莎科的客體關係理論,一般而言,嬰兒在三四個月的時候,開始具有初步的意識,這叫全能控製感,認為母親和世界與自己渾然一體。如果母親足夠細心,嬰兒的全能控製感便得到滿足,並通過母親的及時反應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親的照料常常不夠及時,嬰兒就會將“不及時來哺乳”的乳房視為壞的,並把自己內心的焦慮通過擊打、哭喊、撕咬等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投射給“壞”乳房。這時候,一個足夠細心、善良的母親會用愛包容嬰兒的焦慮,並將其化解,至少可以化解一部分。

相反,如果母親沒有采取包容的行為,甚至反而采取一些消極的行為對待嬰兒,嬰兒就會感覺自己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離破碎,麵臨著更大的焦慮。為了應對這種痛苦,嬰兒會形成“假自我”——所謂“假自我”,就是嬰兒在應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時形成的東西。本來,理想的情形是,嬰兒有了一種感覺,得到了媽媽的包容之後,圍繞著的感覺可以形成真自我。但在糟糕的情形下,嬰兒的本有感覺要埋藏起來,還要花費巨大的努力去麵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圍繞著媽媽的感受建立起一個假自我。簡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嬰兒自己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媽媽為中心的。

根據莎科的客體關係理論,當一個人走上社會,相對於自我與社會的複雜關係而言,更多人將自我交給了社會,去適應社會,然後圍繞著社會的感受建立起一個假自我。

西點軍校特種部隊有這樣一項規定:

不允許特種兵在發生某一件事後立即申訴,必須忍受一夜,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立即申訴,他馬上就會受到懲罰。

西點軍校特種部隊的這條規定的出發點,是讓兵士在容忍中強大內心,找尋真實自我。

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板給三個員工分別布置了同樣的任務,“我的頭有點疼,你給我找出至少三十種治療頭疼的藥物資料,盡快拿到我的辦公室來。”

這個任務布置下去之後,三個人立刻開始了工作。第一位在辦公室裏給所有的藥店都打了電話,中午的時候告訴老板:治療頭疼的藥,市場有五十多種。然後將這些藥逐一彙報給老板。

第二位員工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市內的所有藥店,臨下班時氣喘籲籲地出現在老板的辦公室裏,說:“我把市裏的藥店全問遍了,治療頭疼的藥有三十一種。”然後逐一報出來。

第三位員工既沒有上網也沒有給藥店打電話,隻是簡單地跑到附近的藥店,給老板買了一盒頭疼藥。

這裏,提醒一下,接到任務的時候,他問了一句:“你發燒嗎?以前有過這種症狀嗎?”

老板搖搖頭。

幾天後,第三位員工得到升遷。

這位員工甚至沒有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務,卻把握住了升遷的機會,因為他把握住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麵。

很多時候,我們說戰勝自我不是和自己作對,而是戰勝“假自我”。

如果一個人的真自我不夠強大,心理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因為外界凶險強大。因此,心理強大的訓練,一是讓你意識到真我,二是增強它的力量。

一、意識到真我。

心理強大的特征之一是理智與情感並存,心靈與頭腦和諧,即自我沒有陷入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