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要被群體的認同感所左右(2)(1 / 3)

作為一個總裁,我希望我身邊的同事和員工能夠和我說,“這裏的某些東西已經出問題了。我們需要改變……”但是,當我的同事和員工對我產生認同感時,他不能做到這些。他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人;他不會給我帶來麻煩,但他也毫無用處。他對任何事情都表示同意,也許對所有事情都充滿熱情。但是,他不是同事或者員工,事實上,他是一個恐怖分子。

現實中,我們需要破除這種認同感,這種來自集體的認同感。

首先,我們要區別出集體的某些東西和認同集體的本身的不同。因為,相信集體有優點與對它產生認同感完全是兩碼事,我查了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獻資料,沒有令人信服的跡象表明集體認同感與集體的成就有任何關係。

現實中,集體經常要求集體中的個體要維護集體利益,但維護集體利益與認同感並不掛鉤。集體能夠鼓動個體的熱情當然很好,但這不是前提條件。

集體應該能夠讓集體中的個體做出對集體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應該讓每一個個體全心全意地維護集體利益,其他的都不需要。

集體往往是根據個體的業績來給予個體一定的回報,不是根據其做事的原因或動機,或者與之相關的感情或情緒。即使個體想這樣做,集體對個人的動機或內心深處的感情也了解甚少。

這裏有兩個用得快掉渣的詞彙——“認同感”和“熱情”,兩者相比,更重要的概念是義務感、責任感、自覺、認真和細心,這些積極性的字眼,對集體的利益更加有效,更具有生命力。

最重要的是給予個體一個機會,使他們看到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和目的。用尼采的話說,“如果你明確人生的目標,幾乎就能忍受任何工作方式。”

集體給予個體任務的時候,應該清楚地說明該項任務的意義。意義是最關鍵的因素,是最持久和最有效的激勵因子,與之相比,任何其他東西都顯得不重要。

事實上,集體對個體促生的認同感僅僅停留在認同的層麵上,忽略了個體的特性。如果個體將這種認同感不加辨別地認識,終歸會被認同感吞噬,成為集體中的“恐怖分子”。

絮絮叨叨這麼多,用一個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

大約兩年前,剛買車的時候,非常興奮。上班的時候,我鄭重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目的是讓自己能夠配得上那輛車。上班途中,我覺得所有的人都在關注我。走進企業的時候,我有種想吹口哨的衝動。

讓我意外的是,大家都在忙各自的工作,似乎並沒有關注到我到企業是開車來的。

中午就餐的時候,依舊沒有人對我的車發表任何觀點,我沉不住氣,引導他們談論我的車。

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很意外,說:“你是開車過來的?我怎麼沒有注意到。”

另外一個同事繼續追問:“你什麼時候買的車?”

這個世界上最不需要動腦筋的話就是實話,這句實話讓我有點失落,不,應該是很強的挫敗感。

人類行為有一個絕對重要的定律,如果我們遵守這個定律,幾乎永遠不會估計錯自己的影響力。如果遵守了這個定律,我們就能夠在任何的社交場合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但在破壞那個定律的片刻,我們就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

這個定律是:不要被集體認同感所左右。

如果他們關注到我的行動,並對我的車進行評論,不管是好評還是差評,終歸對我購買汽車這件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說有影響,效果可能是差的,好評不會讓我再次購買同樣的一輛車,差評可能會讓我對已經購買的車失望至極。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讓康奈爾大學的一個學生背上名牌包,然後進入教室,背名牌包的學生,在進入教室之前估計他的這個包會引起全班同學的轟動。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班級裏26個同學,隻有6個人注意到這一點。

集體的認同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進而會影響我們的判斷,然後引導我們做出偏離本意的結論。我們心中總認為集體對我們會格外注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自我的感覺在內心世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另外,在集體中,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了集體對我們的關注程度,而且通過自我的專注,我們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前麵已經說到集體認同感與缺乏批判和判斷能力相關聯。如果一個人對集體產生認同感,他就會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因此,我們要與集體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不是脫離集體,而是在集體內部保留一點自己的空間,切不可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一並融入到集體中。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思考問題,作出全麵的判斷。

情緒的傳染離不開人的認同焦慮

心理學家梅奧經過研究表明,在某種情感形成的過程中,主體的情緒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情緒會像傳染病一樣傳染。一個人的情緒會通過姿態、表情、語言傳達給周圍的人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到對方——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情緒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