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他準備的問題麵試官一個都沒有問,麵試官問的問題的答案他一個都沒有猜對。
他說當麵試官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他不是想著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揣測對方期望得到什麼樣的答案,當自作聰明地說出原本以為是麵試官期待的答案時,卻不想答案並沒有說到對方心裏。
我說:“認同感是你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他說麵試官和我說了同樣的話。
我們總期望我們的勞動果實與別人是完全相同的,總期望從群體那裏得到麵包,卻忘記了我們自己其實是有勞動能力的。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認同感的意識形態下,刻意追求集體、別人的認同感,認為別人的才是好的。
有句詩說: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正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意思是,別人是你看到的風景,你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誰是誰的風景呢?
通過認同感得到的東西,已經失去了唯一性,失去了本身的價值。
這個世界上,決定東西價格的多少,不是東西本身的用處,而是東西的數量。鑽石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的數量少。相較於鑽石,麵包的作用要大得多,因為麵包能夠充饑。一個人可以沒有鑽石,但不能沒有麵包。為什麼麵包的價格要遠遠低於鑽石呢?因為麵包的數量多。
很多時候,這種認同感不會幫到你,你所認同的東西,恰恰可能是用來控製你、奴役你的心靈的。甚至,你根本已經失去了自我,你的那個自我壓根是為集體、社會群體意識而存在的,換言之,是社會強加給你的,你已經把真正的那個自我,在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過程中扼殺了。這種認同感就像他人派來駐紮在你的心靈的侵略者一樣,你屈服於它,聽它的擺布。它占領你的方式,就是認同。
在現實中,我們需要保持自我本色,不要盲目追求認同感。不能因為別人的看法改變自己的看法,有的人甚至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最明智與正確的做法,是保持真我本色。
對於那些通過認同感而做出的“複製品”來說是很難贏得掌聲的。保持自我本色,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
如何驅除這種駐紮在心理的認同感,你可以借鑒一下我這個方式!
十幾年前,天氣沒有任何征兆地突然轉冷,很多人隻打哆嗦。我跑回寢室,找到了一件很破舊的衣服,出於保暖的目的,我穿上了它。衣服並不合身,而且還有很多灰塵。
我穿上它走進教室去上課,盡管很多人嘲笑我,我毫不顧忌,始終將它穿在身上。
忽然之間我明白,集體的認同感讓我們不敢把真實的一麵露給別人看,讓我們變得虛偽。一旦我們的虛偽被揭穿,為了撐起內心的虛空,我們會拚命地掩飾,這會讓我們由虛偽變得膽怯,其結果是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弱小。
給定一種場景,比如一個能讓你自卑、怯場的場景,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出現。
我們的原則是,隻用頭腦和他們打交道,而不是以心理去麵對麵前的集體,斬斷自身的光環對你心理的控製。在集體麵前,你要保持理性,而不是一個心理動物。
第一步:頭腦敏捷、活躍,盡力讓自己的情緒穩定。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心裏麵解構掉你和集體之間的必然關係,遏製自己產生個體附和集體的心理意識,讓集體的一切信息,首先要過你的大腦這一關,並把它們阻擋在你的認同感之外,而不是直接刺激你的心理。
破除附和集體的第二步,就是盡可能地快速地捕捉集體可能暴露出來的偽裝成分,將集體還原成一個個體,減少認同感。
做到這兩步,此時你的心理已經獲得了解放。此後,你會全身輕鬆,在智力上完全可以正視集體是個什麼角色,調動自己去應對。
破除集體認同感
前麵已經討論過,個人的集體認同感讓人們交出了自我,尤其在個人對外界事物信息不靈,情況不清,情緒不安時會強烈地影響個人的認識。
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說過:
企業裏,管理者告訴員工們要對企業、企業產品、員工的工作和企業的前景規劃等產生認同感。
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事實上,認同感通常表示員工們應該對企業及其各種活動和產品表示支持,他們應該為企業作出奉獻。但是,如果某些人給“認同感”賦予的是接近心理學術語所包含的意思,那麼,所走的路就危險了。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從心理學角度上說,認同感往往與缺乏批判和判斷能力相關聯。如果一個人對某事或某人產生了認同感,他就會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因此,德魯克提倡管理者要給予員工一定的距離感,使員工能夠批評性地思考問題,作出全麵的判斷。沒有絕對的客觀性,但我們能夠創造環境,使客觀性成為可能。
的確如此。
摩托羅拉總裁愛德華在自己的自傳裏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