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他看中山東青島的幾個大工廠,於是成立了齊魯企業公司,提出要購買當時全國最大的青島橡膠廠等一批工廠。敵偽產業管理局根本不加核算,就以200億元價格開拍。陳果夫也不理會,自己向四聯總處聯係,借款360億元,交給敵偽產業管理局200億元後,工廠就改姓陳了。那幾個工廠,原來存有大量成品產品,僅庫存產品一出售,借款就全部還清了。
可以說,這些企業是白送給了陳果夫,成為國民黨的黨營事業的重要支柱。
在當時,蔣、宋、孔根基已穩,特別是宋子文,他總攬財政金融大權,本來陳氏是難有出人頭地的時候。但是,陳氏兄弟自有強行分肥的妙法。
由於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陳氏兄弟在上海商界安插了一大批親信,占據了商界的重要機構,逐漸形成了一個集商報、商會、商社一體的金融政治集團。在這個集團中,商報主編潘公展、商社董事長駱清華是公認的頭麵人物。潘公展的《商報》以反對“官僚資本”為借口,幾乎天天都在痛罵宋子文、孔祥熙,把宋、孔的一些肮髒交易盡量公諸報端。而駱清華則時不時鼓動商運,組織工商界人士晉京請願,要求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宋子文對此備感頭痛,但無可奈何。
1946年8月,駱清華、潘公展掀起巨大商運風潮。他們組織起工商經濟計劃委員會,草擬了一個“經濟危機及其對策”的請願書,發動上海市商會44個同業公會附和。這44個同業公會各出一名代表,組成工商界請願團。請願團驅車來到南京,向政府遞交了請願書,要求組成複興金融公司。
所謂金融複興,主要是針對宋子文的。由於商運不斷,“經濟危機”的呼叫甚囂塵上,對“官僚資本”的批評也不斷升級,使得宋子文的地位一落千丈。在這種“社會”壓力下,宋子文不得不忍痛將工商業係統中很大一部分產業的壟斷權,割讓給陳果夫及其CC係,以圖保住已經到手的巨額財富。
【點評】內訌是集團內部常有的事。“分贓不勻狗咬狗”。但這不是一般的咬法,這個咬法很高明,報紙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立齊魯企業公司,要購買當時全國最大的青島橡膠廠等一批工廠,陳果夫自己向四聯總處一聯係,借款360億元,交給敵偽產業管理局200億元後,工廠就跟他姓陳了;宋子文總攬財政金融大權,陳氏就利用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上海商界安插的一大批親信占據的重要機構所形成的一個集商報、商會、商社一體的金融政治集團,讓他們製造“社會”壓力,迫使宋子文將工商業係統中很大部分產業的壟斷出讓給陳果夫等。從而保住自己已經到手的巨額財富。陳果夫織就的關係網“四聯總處”、“金融政治集團”,使他萬事亨通,財源茂盛。而宋子文則吃了個啞巴虧。
【運用】為了自己。什麼不好辦的事,陳果夫都能憑著他強硬的“關係”,辦好辦順。將官場上黨營事業結下的關係網,用之於商界,是再便利不過的謀財渠道。但在現實中。你也很難置信像陳果夫這位再三強調“為政在人”、“修身齊家”、“廉潔為本”的黨人竟也是這種占據商界成為“秘密的官僚資本家”的人。即便是蔣介石。也都未必完全清楚他們的“商業秘密”。那秘密是他們的“黑匣子”。這種情況。大抵隻有在他們“折戟沉沙”之後才被徹底開啟。而其中所暴露的內容,又往往管叫那些自認為對他們最信托的人目瞪口呆。
讓當朝“國舅”無光令“天子連襟”失色
【引語】陳立夫利用中國農業電影教育公司董事長的地位,在1946年3月外彙開放時,一次用官價,即法幣20元比1美元,預先買進黃金外彙119萬。法幣隨後貶值,形同廢紙,而美元比價直線上升。這一出一進,一貶一升,使得陳氏“發了一筆大財”。從陳氏官僚資本的發展史看出,巧妙劫收、強行分肥、行業壟斷,這是陳氏兄弟及其親信們秘而不宣的慣用手法。
【事例】抗戰勝利後,農林部接收了敵偽的華中水產株式會社、帝國水產管製株式會社兼商店等水產事業資產,成立了一個捕魚公司。這個公司有捕魚船13艘,每艘都在60噸以上。這個公司在上海還擁有1個漁網廠、一個修船廠及4個冷藏廠,在南京有3個冷藏廠。這樣規模的公司,在當時全國水產界是首屈一指的。
陳氏兄弟看上了這個公司,就變著花樣算計它。他們開始提出,官不與民爭利,要扶助民營事業;因此,這個官營公司應改為民營。
如何改民營呢?他們把公司資產中值錢有用的東西如漁船、冷藏廠、修船廠、漁網廠等價值約100億元的財產,估為20億元。其他用處不大、不值錢的物品則裝模作樣地交給國家。
對這20億元資產,他們把它分為200萬股,每股1000元。農林部先墊支出8億元,作為陳果夫的股資。其他12億元,由陳氏兄弟的親信們一一認購。實際上,這一次,他們是用20億元購買了100億元的資產,每股本身有5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