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陳黨府第(6)(1 / 3)

回到湖州,先為友人代課,做一個多月教員。陳果夫後來在《偶憶》的文章中回憶說:“我畢了業,在家無事。恰巧有一位老同學沈魯夫,在菱湖教體操。有病找不到代替的人,他邀我去代課,我才到了菱湖。他所教的有三個學校.其中兩個初小還容易教,一個高小就困難了,聽說他們的體操教員,……大都不會教這些器械操的,那麼,自然是教不下去。好得我對於此道,尚非外行,所以我去的第一天,我自己操了一套給他們看,他們因此對我無異言,並且我於軍事操極重紀律,他們也無人反對,我代了一個多月,彼此感情極好,這是我第一次做教師,而且我代沈魯夫一個多月課,第一次得到代課費24元。我從這裏,才知道真有本領的人才能教人。”這是陳果夫首次自食其力,把得到的代課費,買了許多兒童用書給弟妹們看,自稱圖書室。

陳果夫這次回到吳興,很注意湖州各種誌書,搜集研讀,研究當地的俗尚與其出產並旁及科學、醫學、教育等問題。因湖州人信鬼,故對鬼、做夢、心理、催眠學等作綜合研究,為的是要破除迷信。

【點評】陳果夫麵對掙不到錢,在革命黨中又無地位的嚴酷現實,隻好退而求其次。恰恰這時,讓他悟得一些道理。壞事有時候變成好事,“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

【運用】如何讓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如何讓不利變為有利,如果讓壞事變成好事,就要腦筋活,不能死板教條。不能一條道跑到黑。陳果夫之所以在沒有錢沒有地位的時候做到教書有所得,就是因為他“活”,退而求其次,才有了“變”。一個人,當他下崗後,無論他過去有多麼輝煌,而今都要麵對現實,重新找工作,甚至退而求其次。這時候他才會有轉機。

卷進交易所雖敗猶榮

【引語】陳果夫在晉安錢莊做事。與上海交易所本無幹係,但在孫中山、蔣介石的感召下,進了交易所,雖然成效頗似“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景況,但也搞得有聲有色。

【事例】1918年5月,陳果夫人上海晉安錢莊,職務是助理信房。

據陳果夫自述:“不到3個月,信房先生病死了,我就奉命代理。這一代理,經理們看見我可以勝任,就不另找人了。照章,信房先生月薪32元,我每月隻有8元,既然8元一月的人可以做下去,抵得兩個人用.在莊裏當然樂得將就,不過苦了我一人,要擔負兩個人的責任。後來信件一天多一天,我實在辦不了,請經理找人,經理始終沒有找,累得我病了。我的嶽父向他們說話,結果,總算每月加我4元的薪水,如是者兩年。第三年春,又加我兩元。在早晨,先是領導許多學徒看洋鈿,等這類事告一段落,才能開始處理信房事務;晚上有時出外訪友,或者做我本分內的工作,或者翻閱有關銀行或經濟學的書籍,或者研究我自己所注意的電感與夢問題。總之,我有我的興趣所在,我願一天忙到晚,自己找事做;可不願和莊上的同事同流。”

陳果夫的收入不多,開支卻不小,不得不做點洋鈿生意以資貼補。他說:“我這一點點收入,除自己零用之外,還要接濟立夫弟學費,希曾弟零用及濟助一班窮朋友的告貸。”其向蔣介石借了1000多兩銀子作為本錢,做了一筆洋鈿生意。這生意做的人很多,隻是大家在秘密地做,他卻托莊上公開的做。不上三個星期,就賺了六百幾十兩銀子。第二年個人的經濟問題.由於得到這一筆意外收人。總算是解決了。

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以前,孫中山的曆次革命均不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即是缺乏經費。為了籌集資金,孫中山先生常常奔波於海外,從華僑中廣泛募捐,和外國政府、商界頻頻接觸。在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從海外歸來,雖慷慨陳辭:“此次歸國,身無分文,惟革命精神耳!”但曆次革命的教訓告訴他.革命雖需精神,但無錢亦行不通。

這時,上海剛剛興起交易所行當,孫中山先生認為交易所買空賣空,本錢不大,獲利甚豐,是革命黨人籌措經費最好的辦法。在孫中山先生的指示下,由江浙大財閥虞洽卿出麵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參加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有許多是國民黨人。戴季陶、張靜江、蔣介石等也因為經濟拮據,為謀生財之道,參加進來了。據曾任上海物品交易所理事的魏伯顏回憶,交易所正式營業時,理事長為虞洽卿,常務理事6人,理事17人,監察人是周駿彥,此人曾為蔣介石的老師。

陳果夫在晉安錢莊做事,與上海交易所本無幹係。但在孫中山、蔣介石的感召下,卷進了交易所,雖然成效頗似“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景況,但也搞得有聲有色。

陳果夫後來回憶說:

“在民國九年的秋天,總理命令本黨同誌在上海籌設證券物品交易所。蔣先生把這件事告知了我,並且要我研究這問題,我因特地到日本人辦的上海取引所去參觀了兩次。不久,蔣先生就要我和朱守梅(孔揚)兄及周枕琴(駿彥)先生、趙林士先生等商量,組織第54號經紀人號,名茂新,做棉花、證券兩種生意。因為我比較內行,推我做經理,守梅兄做協理。我就寫信到秦皇島去,邀希曾弟回上海,做代理人。我們這一個號子布置妥當,恰巧交易所籌備就緒,於是一麵開幕,一麵開張,我的商業經驗又轉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