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陳果夫在無錫創立中國塑像分司,並自任董事長。按他的設想,將古今名人肖像塑成泥像,成套分裝,其中並附名人傳記,成了國內外市場上的暢銷貨。
陳果夫對文化教育新聞出版係統的控製,最初是從反共的目的出發,經營包含經濟原因,因此,比之其他人,陳氏兄弟控製文化係統是不遺餘力的,這就使他們最終獨占文化新聞事業。
二陳掌管的“黨營”文化事業單位有:中央廣播分司、農業教育電影公司、中國新聞事業公司、中國文化服務社、正中書局、大東書局、《金融日報》、《商報》、《民力報》、《大剛報》、《東南日報》、《中央日報》、《東方日報》等。
後來,陳果夫還通過銀行投資,成立了一些新的文化企業,如自由論壇報公司、中國文物公司、《中美日報》等。
二陳的這些所謂黨營事業,由於有行政權力的支持和強大的金融優勢,他們壟斷原材料,壟斷商品市場,欺行霸市,投機倒把,大發橫財。
【點評】這是舊中國特有的曆史現象,“官辦”的事情都好辦,“官辦”的手伸進了文化產業,文化自然也就“發揚光大”,其經濟效益也就不盡財源滾滾來。
至於將今古名人肖像塑成泥像,成套分裝,又附名人傳記之類的,對於文化教育究竟也起了一些積極作用,不過那隻是副產品,反共與發財是他們的初衷。
【運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人類的社會文明,它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在沒有強權政治的幹擾下,它能豐實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確實,文化可以成為產業,也可以為政治服務,但假如僅僅隻注重“產業”,僅僅為了一種取向而忽視文化的真正內涵,到頭來剩下的可能隻是產業和手段,而沒有了文化。
決蕭規而曹隨聞陳風而“切實”
【引語】陳果夫就職後的講話內容中心是講“—切工作必須切實”,“今後我人從事建設,不切實即不易成功。中國人馬馬虎虎的習慣,必須革除。”
【事例】陳果夫任江蘇省主席職務後,第一次向省府職員講話,內容非常簡單。大意為:(一)一切遵照宣誓詞實行。(二)前任做得有成績的事,決蕭規曹隨,不輕變更。(三)做事必須科學化。(四)一切工作必須切實。
切實兩字,還特別說了幾遍。過了若幹時,舉行省黨政聯合紀念周。司儀唱了靜默三分鍾後,不過一分鍾便唱靜默畢了。陳果夫乃利用此機會命司儀立正,看準了表,向大會報告3分鍾開始,確確實實的立了3分鍾才終止。
於是他將切實兩字的意義,加以說明:“如說3分鍾,必須恰是3分鍾,才算是切實,不可為2分59秒,亦不可為3分01秒,準時到,準時退,都是切實,今後我人從事建設,不切實即不易成功。中國人馬馬虎虎的習慣,必須革除。”自此以後,紀念周中的3分鍾靜默,便十分準確。全省各縣市,也聞風而“切實”了。凡縣長、公安局長來見時,報告中如有數字不切實,一定當麵糾正,以後就漸漸的不敢再馬虎了。這件事看上去很小,但養成了不切實的習慣,因小及大,可以影響到其他的事。江蘇省的政治,所以能比較切實,這與陳果夫處處培養切實的風氣,也有很大的關係。
【點評】孫中山先生說:“就‘政治’兩個字講,‘政’者眾人之事也。‘治’管理眾人之事也。管理眾人的事,就是‘政治’;換而言之,管理眾人的事,就是管理國家的事。”搞政治的人,把政治搞好了,把國家的事說管理好了,與人民大眾的關係也就搞好了。陳果夫本是一個善於搞“關係學”的人,這對於做人的政治宣傳工作,也有他一定的政治手腕。
【運用】工作必須切實,不切實即不易成功。
但要有“切實”。先得有所“現實”。為人做事切記要現實。如果你初涉人世,那麼這一原則更為重要。
人人都自視很高,最平庸的人自視最高;人人都夢想飛黃騰達,並自以為是個非凡的天才;個個滿懷希望,都想宏圖大展、運籌帷幄。然而閱世曆事,他們看到的卻常常是希望破滅、宏圖落空。現實是對虛妄和想像的一種折磨。因此.要以明智通達為上。
抱有最好的願望,卻要做最壞的打算,無論結果如何,都能以平常心相對。誌當存高遠。但不能高不可攀。開始做一件工作時,要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缺乏經驗時,判斷往往容易出錯。人應該具有自知之明,不僅應該了解自己的實力和要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還應該了解自己對現實產生了哪些幻想。依此,凡不現實的,便是不切實的。
和諧相處足以自慰
【引語】陳果夫講,“為公事,並不是沒有爭議,但亦是君子之爭。”
君子之爭在於和,大家平時彼此間感情處得很好,注意力又都用在事業方麵,所以就沒有對人對事的意氣之爭。
【事例】陳果夫十分重視省府人和,使大家和諧相處。陳果夫說:“我們常聽到有些省府會議,常常會發生爭執,鬧到不歡而散。而我們的省府會議.四年零兩個月之間,和和氣氣.沒有鬧過一次。為公事,並不是沒有爭論,但亦是君子之爭在於和。一次會議中解決不了,下次會議準可解決。我們這些委員中,也有個性很強烈,主張很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