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留一手,這一原則向來是生存和人生製勝的不二法門,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更是如此。
【運用】“鳥擇木而棲。人擇主而仕”。選擇上級就是選擇命運。俗話說:“臣隨主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這個道理。
李斯是一位智慧超群。謀略深遠的智者。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擇強而仕的思想在他年青時就已經形成了。李斯青年時曾為郡中小吏。主管鄉文書事宜。常常在廁所中見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覓食,但得到的仍是汙穢不堪的可憐的一點點食物。.饑寒交迫,且又常受人、狗的驚擾,惶惶不可終日。再看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積的糧食,住的是“高樓大廈”,而且沒有人、狗的驚擾,飽食終日,無憂無慮。他由此得出結論:人或賢達富貴或貧賤不屑。如同老鼠一樣,關鍵在於所處的環境不同啊!由此。他產生了擇地而處、擇主而仕的思想,這對他一生的取向。可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思想指導行動。李斯當即便投到當時大學者荀卿門下,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他看到楚王胸無大誌,不足與之為謀;又看到六國相繼日漸衰弱。無從建立號令天下之奇功。隻有秦國,經曆了秦孝公以來的六世,特別是秦昭王以後,已經奠定了雄踞於七國之首,可對諸侯國頤指氣使,發號施令的政治、軍事、經濟基礎。可望代替已名存實亡的周室而一統天下。
於是,李斯對荀卿說:“我聽說,得到了時機不得怠惰,而應及時把握住。當今各諸侯傾力相爭,遊說者參與政事。而秦王想吞並諸侯,一統天下,成就帝王大業。這是智謀之士奔走效力、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處於卑賤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為,改變這種境遇的人,與禽獸無異。人的恥辱莫大於卑賤,悲哀莫甚於窮困。永久地處於卑賤的地位、困苦的境地,卻表示憤世嫉俗、厭惡功利,自托於無為。這決不是士人的真實思想。所以,我將西行入秦,去為秦王出謀劃策,建功立業。”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斯擇強而仕的深謀遠慮,其智慧明顯高於同時代眾多的學者智士,特別是與同窗韓非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他不加粉飾、偽裝。公開闡明自己奮力進取、追求功利的誌向,又是他區別於絕大多數巧於偽飾、以退求進的士人之處。
但李斯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卒”,如何才能踏進自己的事業之門呢?常言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初創事業,就必須有靠山。投身權貴、搭己之梯,是李斯開創事業的第一步。
公元前247年,李斯滿懷壯誌,西入鹹陽。這年正值秦莊襄王病死,秦王政繼位。李斯作為異國平民,想鑽進統治階級的核心中去參與政事,談何容易。於是他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最後選定了以投呂不韋門下為仕途的第一步階梯。
公元前250年,呂不韋當上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文信侯。
呂不韋在當時可謂是一位呼風喚雨、能“指鹿為馬”的權貴。投其門下。受其青睞,日後自然會飛黃騰達。
李斯投到呂不韋門下。一門心思討得呂不韋的賞識和信任。他一直勤勉謹慎,殫精竭慮,終於受到呂的青睞,被任為郎,從此參與政事、涉足於政治核心的大門為他敞開了。
蔣介石也是像李斯那樣,靠“擇強而仕”,才開創其梟雄人生的第一步。最初。蔣介石投身於上海“聞人”大亨黃金榮門下,拜其為“老頭子”,在上海灘上受到黃金榮勢力的庇護與資助。最後才得以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到日本後。他又利用政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孫中山的賞識與信任,跟隨孫中山南征北戰,並逐漸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地位。
受命於危難之時奮勇於糧絕之際
【引語】蔣介石“受命於危難之時”,當他接到十萬火急的電報後,馬上決定前去救援。他知道,現在孫中山處於危急時候,是最能表現自己的時機。
【事例】1921年,蔣介石又因為受到粵軍的排擠,加之孫中山當時最信任的是陳炯明,對他仍有不信任的態度,於是隻好再次引退閑居上海。
1922年5月6日,孫中山在廣東韶關誓師北伐,陳炯明指使葉舉率50餘營回廣州,6月16日,陳炯明發動兵變。孫中山逃出了敵軍的包圍圈,到達停泊於黃埔附近的永豐炮艦避難。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十分痛苦,他曆次革命,遭到失敗很多,而陳炯明是他一手提拔上來,其軍隊都是依靠孫中山才發展起來,現在居然置他於死地。登上永豐炮艦後,孫中山方才發現周邊竟沒有懂軍事的,平時跟隨左右的人也不知道哪裏去了。所謂患難見真情,當此危難之際,他又想起了蔣介石,就在6月18日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粵局危急,軍事無人負責;事緊急,盼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