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中國現代史上“四大家族”之首的蔣介石,是權謀統馭精到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本篇展現了蔣介石老道的權謀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他讓所有的名宿政敵都退避三舍。他不僅延續了孔宋兩大家族的興盛.而且打造了“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大榮圈,與此同時還重演了最令人忌諱也最令人嫉妒的“蔣二世”。
蔣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縣溪口鎮人,起名蔣國泰,乳名瑞元,官名中正,字介石。蔣介石自追隨孫中山後,是從創建黃埔軍校並任校長後開始發跡,曆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革命軍總監、中央黨部組織部長、國民軍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連任四屆“總統”,1975年4月5日病逝於台灣省台北市。
擇主有道精通權謀
以《易經》語“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為名號的曆史人物蔣介石,從一個投身革命事業的普通國民黨黨員至僅次於汪精衛的國民黨第二號人物,其主要原因是他擇主有道。在失去靠山時他再次選擇了最大的政治靠山,並在以後的日子裏,運用權術,把自己裝扮成為孫中山的最忠誠的信徒。其所以能夠得以成其事,端賴他能夠察勢睹時的權謀。
擇主而仕待價而沽
【引語】蔣介石正有心奔赴廣州去投孫中山,但轉念一想。就這麼兩手空空地去見大元帥,未必能謀個什麼好差事。自己與孫中山的關係不深,如被孫中山認為是為官而來,隻能是什麼官也得不到。如想當官,隻能表現出自己無意為官,曆史上有很多隱士,他們標榜自己清高不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是以此抬高自己的身價,爭取更高的地位。蔣介石決心效仿隱士,先吊吊孫中山的胃口。
【事例】陳其美死後,蔣介石頓時失去靠山,也失去了進入高層領導的機會,但他是不會輕易放棄的,他想憑借孫中山的關係,圖謀東山再起。但蔣與孫中山的關係很淺,孫中山對蔣介石雖然印象不壞,但對其能力還是抱疑慮態度的,由於種種原因,蔣介石在孫中山心中的地位不高,根本不可能托之以大事。
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舉起護法運動的大旗時,蔣介石正有心奔赴廣州去投孫中山,但轉念一想,就這麼兩手空空地去見大元帥,未必能謀個什麼好差事。自己與孫中山的關係不深,如被孫中山認為是為官而來,隻能是什麼官也得不到。如想當官,隻能表現出自己無意為官,曆史上有很多隱士,他們標榜自己清高不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是以此抬高自己的身價,爭取更高的地位。蔣介石決心效仿隱士,先吊吊孫中山的胃口。
那麼拿什麼來做晉見孫中山大元帥的見麵禮呢?
1917年9月20日,蔣介石寫了一份《對北軍作戰計劃》。1917年10月1日,蔣介石又寫了一份《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
這兩份計劃書寄出後,蔣介石就開始了苦苦的等待。孫中山在閱讀了蔣介石先後奉上的兩份軍事計劃書之後,對蔣在計劃書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有所了解。孫中山於11月1日正式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參軍。但參軍一職位高權小,看別人臉色行事。蔣介石一直看不上這種可有可無、有虛名無實權的職位,他寧願不做事.也不願意要這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就以各種借口不應孫中山之召,這一手腕果然奏效,在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人中,很多是以緊跟孫中山為做官之終南捷徑的,現在居然有人不願意做官,當然使孫中山刮目相看。
由於孫中山身邊缺乏軍事人才,就再三邀請蔣介石。1918年3月5日,蔣介石來到了廣州,孫中山立即委派他趕到汕頭,擔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的作戰科主任(授上校軍銜)。這次的“作戰科主任”算是“實授”之職,所以蔣介石欣然領命。
但是,粵軍內部的派係之爭十分嚴重。他以一個外省人的身份而統率粵軍的一個支隊,已經覺得困難,又夾在陳炯明、鄧控和許崇智這三大派係之間,更感到左右為難,進退失據。
為表示不願意與粵軍同流合汙。他於1919年6月離開了粵軍,跑到廈門的鼓浪嶼閑居起來。可蔣介石貌似閑居,卻時刻關注政治變化,不斷地給孫中山寫信,提出對時局的看法。但孫中山如果真的要他做事,他又表示不願意與別人共事,隻願意侍奉中山先生。
1919年10月3日蔣介石趕到上海,麵見孫中山,詳細陳述了自己辭去職務的理由,進而表示要到歐美去留學。
當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東回上海.身邊正需要一大批忠於革命又忠實於他本人的得力幹將。因此,他當即表示不同意蔣介石長期離開中國.而是希望蔣介石留下來,幫助他工作。
孫中山一表示挽留,蔣介石立即放棄赴歐美留學的打算,就此留居上海,讀書自進,時刻準備為革命領袖孫中山效力。
1920年3月,粵軍征討廣東,十分需要一個懂軍事的人才策劃,孫中山親自急電蔣介石,要其出任粵軍第二軍前敵總指揮。蔣介石這才走馬上任。
【點評】蔣介石不輕易應招,但他又不能直接跟孫中山說明,隻以拖字解決,坐等孫中山給自己更大的好處。蔣介石的這一種策略,自恃有孫中山的信任,對自己的職務太低不好直說,故隻好以辭職和脫離前線來以退為進,要挾孫中山,果然取得了效果。因為時當用人之際,孫中山也覺得蔣介石是個人才,而蔣介石也心知肚明,所以,就在蔣介石的假意推脫之中,他的影響和身價直線上升,後來居然執掌粵軍第二軍的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