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後,上海的經濟文化水平、產品質量仍然雄踞中國城市之首,上海人是文化高素質好的象征。然而,在嚴格的計劃經濟下,上海人的生活如一池死水,少有變化,一切都由國家安排好,市民用不著選擇,也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衣食無虞的上海人隻好將聰明放在家庭建設上,“螺螄殼裏做道場”,將有限空間的使用和美化達到極致,並精通如何用最少的錢買最多最好的貨。久而久之,相當多的上海人學會了精明,卻失去了高明,甚至在他們的眼中城市以外的空間都變得陌生和難以適應。
自90年代以來,上海借助於浦東開發的勢頭,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城市麵貌日新月異。然而,結構性的改革也使得一些企業關門,不少工人失業。許多失業人員因吃慣大鍋飯,下崗以後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創造自己的明天。上海市政府運用各種手段,盡量擴大就業渠道,安排下崗工人重新上崗。此外,還設法使人們改變等待國家安排的想法,像溫州人一樣走上自主創業之路。為了讓上海人熟悉溫州人的自主創業,上海的電視台、報紙雜誌都對此做了大量的報道,並在電視台討論就業的《相約星期五》欄目播出題為“溫州人在上海”的節目,生動形象地介紹溫州人在上海創業致富的事跡。為了幫助下崗工人自主創業,有關部門近年還采取有效措施,基本形成一個由提供項目、資金支撐、開業指導、社會保障組成的個人創業支撐體係。由於政府轉變了職能,人們轉變了就業觀念,一向鍾情於鐵飯碗或喜歡當白領的上海人,正在越來越多地走上個人創業之路。
上海人和在上海的外地人興辦的私營企業的數量,最近幾年有了很大的增長,從而改變了上海的職工隊伍的結構。1995年,全市國有企業職工為324萬人,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從業人員為56萬人(港澳台和外資企業未計在內)。到2000年,國有企業職工人數下降到229萬人,而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的數量達到147萬人;如加上港澳台及外資企業,非國有企業部門的職工人數共234萬人,已超過國有企業職工人數。據《青年報》2002年9月3日的報道,上海的1600萬人口中,每7人中有一個就職於私營企業。專家預計,未來五年中,上海將出現大批為國有大型企業、跨國公司進行配套的私營企業,大批高科技私有企業也將在上海誕生。上海,這個中國過去計劃經濟的最大堡壘,已成為私營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新華社在播發介紹上海市民自我創業的文章時,用了《上海普通市民敢當小老板》這樣的題目。
其實,“普通市民敢當小老板”的城市,何止上海一地,同樣發生在北京、天津等全國著名的工商業都會。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調查,截至2001年底,北京市私營企業累計登記注冊12.4萬戶,注冊資本163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8%和57.6%;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本131.6萬元,同比增長30.5%。也就是說,私營企業不僅數量有了較大的增長,規模也有所擴大。
一位天津作者,在網絡上寫文章說天津的變化:“孩子終歸要離開媽的,離開媽的孩子才能長大,才能強大。多種經濟成分的崛起,國有企業的改革,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了媽。幾十萬天津人辭別母親,獨自到人生和市場的風雨裏去築巢覓食了。離開媽的日子,天津人那種能把石頭煮熟的堅韌也就在這時候顯露出來了。溫州朋友常常看見,騎自行車往北京販魚的天津人蹲在半路上啃大餅,跑保險的小夥子遭人訓罵依舊喋喋不休,路邊早點攤上的爐火燒化了夜半冰雪他們苦熬,他們苦掙,一點點一滴滴積累著經驗和財富。到如今,小攤主蓋起大商場,小裁縫做了製衣商,住閣樓的苦孩子成了地產大王大維、寶成、信譽杯、富士達一撥撥工商巨子威武雄壯起來了。溫州朋友說,原先跟我打工的天津人,現在都開店辦廠去了,以前商場的服裝90%是外地人經營生產的,現在倒了個兒,90%是天津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