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從落後地區到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僅在溫州已達100多萬人。對於這些人而言,打工的過程也是接受市場經濟的“實戰訓練”的過程。一些有過打工經曆的外地人,學習了溫州等地的經商方式和辦廠經驗,回到家鄉經商辦廠,邁出創業致富的第一步。
通過上述各種方式,各地的人們認識了溫州的市場經濟、私營經濟和創業文化,並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無論是地理條件、交通位置還是原有的經濟文化基礎,浙江最好的地區都是在北部的平原地帶。二十多年前,當溫州人為改變自己的生活窘況不得不艱苦奮鬥,甚至離鄉別子四處奔波時,浙北平原的農民仍悠然地在自己的家中,過著有魚有米、再在鄉鎮企業做點工賺點錢的安定生活。
到了90年代,溫州經濟麵貌日新月異,逐漸成為浙江經濟活力的發動機,鄰近溫州的台州市以及金華的義烏、永康、東陽、武義等縣群起仿效,經濟也得到迅速發展。浙江南部的私營經濟的發展,和浙江北部外資的湧入相映成趣。同時,浙江南部的私營企業家湧入浙江北部,促進了北部經濟的發展。有人形象地描述浙江這種各種經濟同時存在、共同發展的現象:一個地區,國有企業、小型巨人、民營公司,齊唱經濟發展大戲;一個城市,大型商場、專業市場、私人店鋪,同譜商貿繁榮新篇;一個家庭,丈夫公職、妻子開店、子女下海,共織美好生活錦繡。改革開放20年,浙江省的GDP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位次,由第12位躍升到第4位,一躍成為我國的經濟強省;人均GDP從全國第13位升到第4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近年來浙江經濟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去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2.8%,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13.3%,均居全國第一。浙江經濟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大力發展小商品、發展私營經濟得來的。在浙江經濟發展的背後,除了政策、體製等關鍵因素之外,還有著創業文化上的原因。
江蘇南部是我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以蘇南為骨幹的江蘇鄉鎮企業1993年的總產值占了全國鄉鎮企業的1/6,出口創彙的1/4,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當時,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水平低於蘇南,1993年的營業收入比蘇南少了47.5%。但是,浙江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在此前幾年已經快於蘇南,因此到1995年營業收入已和江蘇相等,1996年更超出5.3%。此後,浙江的增長勢頭仍年年強於江蘇,2000年鄉鎮企業的營業收入已超出江蘇21.2%,利稅總額的差距更大。浙江鄉鎮企業發展速度之所以快於蘇南,得力於私營經濟。
以1996年為例,浙江私營經濟占了鄉鎮企業經濟總量的55.4%,而當年江蘇的鄉鎮企業經濟總量中集體經濟占了86.6%,私營經濟占的比重很小。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以後,江蘇省為加速私營經濟的發展,出台了一係列文件和法規,並將大部分集體所有製企業轉變為私營企業,也就是說,向溫州模式轉變,此外還有一些企業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勤勞聰明的蘇南人民正在重新構建新蘇南,除了加速發展外資企業,主要就是學習溫州經驗發展私營經濟。
二三百年前,上海不過是江南一個很一般的縣城,1840年以後迅速發展為我國最大的城市,並以其繁華和發達而給所有到過此地的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上海既是富有創業精神和想像力的人共同創造的朝氣蓬勃的城市,也是各地冒險家博取金山銀海的戰場,誰都不會將“不敢創業”、“沒有進取心”這些詞彙,加到那時的上海人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