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溫州創業文化尋根錄(4)(3 / 3)

談到溫州數學教育的曆史,還要回到孫詒讓那個時代。孫詒讓1896年創辦的瑞安算學書院是我國最早的數學專科學校,1897年溫州舉人黃慶澄又創辦了我國第一份數學刊物《算學報》,1899年溫州成立的瑞安天算學社則是中國現代最早的地區性數學學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持溫州學務的孫詒讓率先明確提出算學“實西藝之原本”,“由明算學而旁及各科新學”。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溫州研習數學之風盛行。1898-1908年,溫州148名青年赴國外留學,這些人大多學習數學。到1949年前夕,溫州留學海外人員多達397人,其中很多人都是學習數學。這些海外留學回來的溫州學子,為日後的溫州數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又在全國和世界得以發揚,對世界性的數學學科產生了影響。

經商者每日要進行無數遍的加減乘除,日久天長容易養成對數學的悟性。溫州人向有經商的悠久傳統,溫州數學的發達,除了近代孫詒讓等學者的大力提倡和培養,恐怕也和溫州曆史上的經商傳統有關。此外,永嘉學派素以注重實用和不喜空談為特點,研究數學需要紮紮實實的學風,並通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學科推向新高度。就此而言,數學的研究也符合溫州人的性格。

就個人而言,這些科學家具有高度的聰明才智,持久不懈的刻苦鑽研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因此才攀上數學王國的巔峰。反過來,溫州人重視數學擅長數學,也會促進商業經濟的發達。

說到商業傳統,懂得曆史的人都會想起徽商,那居住在安徽南部崇山峻嶺中,明清時代以善於經商而稱譽天下的商人;還會想到山西的晉商,明清時期居住在山西高原,以在南北方經營彙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而著名的山西商人。當這兩個地區的商人,在各地大把大把地賺錢的時候,麵向大海的溫州商人卻因入海無門而默默無聞。然而,當改革開放已進行二十多個年頭的今天,當溫州人因成功致富而被人看成善於經商的人群時,徽商和晉商的後代卻還貓在萬山叢中,艱難地向土地尋吃,或到外地主要作打工仔、打工妹,通過苦力掙取辛苦錢。從他們的身上,人們隻能說徽商和晉商的經商傳統已經在他們的家鄉丟失。其實,晉商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即出現衰敗的跡象,作為晉商代表的山西票號在清末以前雖然擁有相當大的勢力,但經辛亥革命戰亂的致命打擊,此後便紛紛倒閉。當晉商進入窮途末路之際,徽商在經濟領域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小,隻有生活在沿海開放城市的徽州商人因跟上了時代步伐從民國初年到1949年前都很活躍。今日的溫州人、山西人和舊徽州轄境的安徽南部人,祖先同樣具有經商的悠久傳統,所在的區域同樣存在著人多地少的現象,但人們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表演卻有著如此大的差別。這種巨大的反差,難道不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思考嗎?或許,溫州人需要感謝蔚藍色的大海,是大海使他們比不靠海的人更早地也更多地接觸到西方的經濟文化,祖先遺傳的創業文化因與新因素結合而具有新的內涵和外延,故得到後人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