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情緊急,正準備乘勝追擊,調遂城的關羽和公孫瓚兩麵合擊率兵出擊縷方城時,卻又收到了駐兵鬆林,手下的兵馬從三千輕騎兵逐漸成長起來的一萬漢人義勇軍的趙雲來報:
“兩日之間樂浪郡內的驪望、屯有、增地、提奚、海冥和長岑等地,高句麗兵盡出,隨之離去的還有高句麗的精壯族人,能見到的馬匹為之一空,目前這幾城之內己經很少見得到高句麗人的影子。而位於同三韓交界處的海冥等地卻出現了三韓的探馬,並在交境處的漢城布有重兵,隱隱之中有越界之意。”
馬韓、弁韓和辰韓早就對樂浪和帶方兩郡虎視己久,高句麗人入主兩郡之時就曾有瓜分兩郡之意,隻是由於高句麗王伯固胃口大,在夫餘、沃沮相助之下,實力又比三韓高出甚多。當時三韓的總盟主的老馬韓王病危,其生有三子,各為王位正起內訌,所以內部也並不統一,沒有形成合力,終使高句麗人笑到最後。如今最終勝出的新馬韓王,趁高句麗人退出樂浪之際,集三韓重兵於最鄰近樂浪的堅城--漢城,其狼子野心不言而明。樂浪和帶方兩郡如果還在高句麗手中,三韓仍有獨霸海外的本錢,如果落入聲威日隆的幽州戰神手中,三韓隻有俯首稱臣的份。
在中國漢朝政府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郡縣統治的時候,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形成了3個部落集團,它們分別是馬韓、辰韓和弁韓,史稱“三韓”。其中馬韓在今京畿道、忠清道、全羅道一帶,辰韓在今慶尚道洛東江東側,弁韓在洛東江的西側。馬韓在“三韓”中最大,有54個部落,人口10餘萬戶;辰韓又稱秦韓,是有一部分中國秦朝人為逃避秦朝苦役來到馬韓地區,馬韓人讓出自己的東部地區讓他們自由居住,由此形成辰韓部落集團,有12個部落;弁韓在辰韓的南麵,也有12個部落,由於地處偏辟,人口最少,在三個部落中地位最低。
此時的三韓所在的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社會要落後得多。以最大、最強的馬韓來說,此時還是一個沒有城郭,居處是草屋土室,沒有禮儀綱紀,無長幼男女之別的社會。三韓部落集團各有聯盟首領。但三韓首領都由人口最多的馬韓人擔任,馬韓在三韓中居於主體地位,馬韓的各支部落首領為三韓總盟主。三韓有大小部落八十個,總人口在八十萬人左右,其中可戰之兵有八萬。
新任的馬韓王溫愈是老韓王的三子,素有勇謀,心氣頗高,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走過了獨木橋,豈肯拱手讓出得之不易的權力。如果不出兵隻有看高句麗人被漢人打壓、削弱乃至成為漢人的奴隸,然後這種下場又輪到三韓頭下,這種結果是馬韓王最不原意看到的;出兵不但可以維持王權,而且還有開疆拓土的可能。至於敗亡一途而己,在這位新馬韓王的字典裏不是沒有,而是想都不敢去想。
自古:“成者王,敗者寇”打敗了,那就聽天由命罷了。這也算是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