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舉的話就是現今朝廷昏暗,是非顛倒,各地諸候擁兵自重,眼看天下大亂再即。就想學陳勝吳廣起義那樣,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慨,想割據一方,自己的地盤自己說了算。剛好這個時候在上穀郡的難樓由於沒有同丘力居、蘇仆延和烏延一樣,享受到入主昌黎郡的待遇,心有冤言。二者一拍即合,於是借助我出兵樂浪的機會。加快做“小動作”。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暗藏私兵,收集農具,私造兵刃之事。
雖然張舉也看到了幽州在我的治下,民生裕富,百姓安居樂業,確為難得一見的明主賢臣。隻是其對朝廷成見己深,對劉氏皇族又心懷痛恨,又有江湖術士平原人襄楷相投,言張舉有天子之相,故而深信舉事必成,幽州舉手可下,同張純、難樓等人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看到了樂浪戰局,一波數折,幽州兵深陷其中;高顯城外鮮卑駐兵,遼東兵動彈不得;又從細作處得知作為幽州戰神的我根本就沒有在薊縣坐鎮,幽州群龍無首。認為其起義的時機己經成熟,真乃天賜良機。
於是就在公元185年的七月初七,取七七四十九之數,在漁陽郡的獷平縣揭竿而起,自立為大奉天子,張純為大將軍,難樓為車騎大將軍。這次起義後來也被稱為“七七事變”。遠在長沙賊首區星,仿佛也有心靈感應,也在同一時間開始作亂。一時之間華夏的南北兩地同時出現大暴亂,告急文書雪片直往洛陽城報去。
早就習慣了太平盛世的十常侍,認為此為晦氣之兆,皆藏匿不報,諫議大夫劉陶和司徒陳耽兩人冒死進諫,反而落得個慘死在獄中的下場。十常侍假帝詔令長沙太守孫堅和幽州剌史劉備出兵討伐。暫且不提江東猛虎孫堅在手下四將的協助下,不出五十日江夏平,詔封孫堅為烏程侯。且把目光投放在華夏之北,幽州之內的漁陽郡。
上穀郡的難樓,盡起族內精壯,合有兩萬兵馬從上穀郡的居肅越過燕山入獷平同張舉等人會合。張舉和張純也聯絡一些不滿於我的世家大族,再加上自己招募的私兵和一些不法之徒,也有兩萬餘人。聲勢大增,兵鋒直指獷平城。
原來當年我初入主範陽之時所開的審判大會和之前組建黑衛對各處山寨進行清剿,雖然一下子收攏了民心,肅清吏治,但也埋下了禍根。此次加入張舉陣營的世家大族和一些不法之徒,皆同當年之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時年初為了新辟財路,任新近來投的田豫為漁陽郡丞在漁陽郡的泉州城搞鹽業專營,也觸及了當地一些鹽商的利益,這些人對張舉起義之事,也是舉著雙手讚成,暗中為其出錢出力。
張舉率著四萬餘人,首先占據獷平縣。由於難樓兩萬烏丸人馬突起發難,張舉等人又事先潛入獷平城內,僅有三千守兵的獷平城,不消半日就被攻破。縣令戰死,縣丞田疇率數十縣吏僥幸逃脫。
(PS:田疇,右北平無終人,年方十七,因素有奇才,被鄉人舉為縣丞。曆史上的田疇是在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在當時的幽州剌史劉虞招募人才出使朝廷,田疇受薦,封為從事。開始走上政治舞台。曾警告劉虞公孫瓚乃大患,應除去。不用國內道路而選擇出塞至朔方,成功到達長安。並為曹操的北征烏丸立下了汗馬功勞。)
獷平縣丞田疇逃脫後,當即就派人前往漁陽郡治所漁陽上報詳情,自己留在獷平一線續繼監視叛軍。在漁陽坐鎮的幽州主薄程昱當即就與代理的漁陽太守張曼成布置城防,並由黑組的首腦婁山飛鴿傳書於屯兵無終城的張飛和駐兵上穀郡的太守黃忠和接替高順為幽州兵曹從事坐鎮燕國的於禁。同時調集新練成軍的孫仲和韓忠兩人率所部一萬人,火速回防漁陽。
隨著張舉的揭竿而起,漁陽郡內兵馬頻頻調動,各處警報四起,一場圍繞郡所漁陽城的爭奪戰馬上就要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