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拖延其實就是時間管理上的一個簡單的問題。事實上,拖延症的存在雖然有著複雜的起因,但無法合理地分配和管理時間,確實是導致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拖延症患者而言,他們對時間的印象大多是籠統而抽象的,在什麼時間裏應當完成什麼工作,他們的腦子裏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因此,隻有把時間管理好了,身上的拖延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第一節 反正離deadline還有好幾天呢——學著坦誠麵對工作
拖延症患者在接到一個任務時,總會心虛地詢問對方,截止日期是什麼時候?
別被他們嚇到,你以為他們會根據整體的時間做一個詳細的規劃嗎?
其實不是。他們之所以問你這個問題,其實心裏是在盤算著,可以在倒數第幾天開始工作,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逍遙自在。他們拿三天的時間去做三個星期的工作,剩下的時間用來享受自由的生活,並且樂在其中。
別怪他們自私,這是拖延者的常態。
拜托,突飛猛進不是這樣練就的
單淼是一個電視台的編劇,每次接到新的編劇任務之後,無論對方要求她在多長時間內交稿,她都一定會拖到最後幾天才開始動筆。在她看來,努力寫三個星期和寫三天沒有什麼區別,況且她,如果把所有工作集中在最後幾天內全部完成的話,不僅思路清晰,而且不容易分神,更重要的是,那種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實在太讓人刺激了!
有人問她:“假如一個月的工作你都用最後幾天來完成的話,那最後幾天豈不是太累了?”
單淼回答道:“雖然這幾天裏你會很累,但實際上其他時間你都很放鬆呢。”
“那你為什麼不能把這最後幾天的工作顛倒一下,提到一個月開始的那幾天呢?”
單淼搖頭道:“那也不行,不到最後時刻我都無法找到靈感。就算最後幾天的工作量太大完不成,也可以稍微再拖延幾天再交稿,我都習慣了。”
就這樣,單淼一直堅持著她的創作時間和寫作理念,似乎誰也無法將她改變。直至有一天,單淼傷心地打電話向朋友抱怨,說現在幾乎沒什麼人願意找她寫劇本了,因為大家都覺得她辦事太拖遝了,不願意再跟她合作。
在單淼看來,她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完成工作,如果順著別人的安排來做事,不管她喜歡不喜歡,她都將成為一個工作的機器,顯然這是矛盾的。有一些拖延者以為,假如他們每天都認真工作的話,那麼他們的這種工作狀態就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連一天的休息時間都沒有。如果每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自己將徹底變成一個工作狂,那這樣的一生是多麼恐怖啊!
與完美主義者害怕失敗而遲遲不肯開始動手造成的拖延相反,強迫症類的拖延症患者通常會因為害怕成功,因而而不肯按照約定的來。在他們看來,成功固然是好的,但你也將為此失去更多,因為成功毫無例外地會剝奪一個人享受自由、享受生活的權利。所以,我不想成為工作的犧牲品,至於成功不成功,我不在乎。每個人都在追逐成功,最終又有幾個能成功呢?
事實上,對於成為一個工作狂的恐懼感,他們除了擔心自己不能成功之外,還擔心成功會帶給自己一些改變,比如自己的生活習慣。這種想法雖然多少顯得有些悲觀和消極,但是要改變也確實非常困難。可是,為了未來,你必須改變!
做一個公開承諾,有那麼難嗎?
在現實生活中,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是有很多坎坷和波折,甚至是大起大落。無論今天是多麼耀眼的成功者,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曆程,經曆很多次成功與失敗才走到了今天。而對這些成功者來說,他們設定目標時,往往是那些公開的承諾更能激勵他們來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張勝是一個公司的創意設計,與其他的設計師相比,他每次所陳述的想法都是那麼豐富、立體、引人入勝。但可惜的是,他每次做事都拖拖拉拉,腦海中的那些一流的設計構思,總是遲遲地不肯把它們記下來,這讓老板憤怒不已。鑒於此,張勝也從不會公開承諾自己什麼時候能完成他所謂的優質設計,因為他害怕承諾,而且他確實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把自己的創意案表述完全。
張勝甚至害怕自己的設計做出來的那一刻,因為如果老板和同事很喜歡,那麼他們對你的期待值就會增高,壓力也會隨之變大。如果不喜歡,他更是覺得無地自容,不能麵對。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一樣,當你拚命地跳了更高,全世界的人都在為你鼓掌,你以為你可以下來休息了,可是卻悲哀地發現,他們把你的跨欄又給升高了。所以,承諾一件事情很難,成功也並非大家想得那麼美好,壓力與成功總是並肩存在的。
做一個公開承諾,告訴人們你在做什麼,或者什麼時候才能做完,能夠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感,也能給自己壓力感和緊張感。和私底下的承諾不同,人們往往更重視公開的承諾。
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喜歡讓員工說出他們的夢想和目標,尤其是銷售類的公司,一旦一個人在公眾麵前說出來自己完成的任務和最後的期限時,這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不管你害怕成功還是害怕失敗,都要麵對眾人的目光與監督,因此不得不拚命工作,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而努力奮鬥。
麵對眾人說一個你的夢想或期待已久要完成的事情,哪怕是你想減掉的五斤肥肉,或者是近期想要做的旅行計劃。準備好了嗎?大膽說出來吧?
坦誠以對,成功擊退
世界五百強的某個老總曾說過,企業最喜歡並竭力想保留的員工的首要優點,就是坦誠以對,如果你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坦然麵對你害怕的與逃避的事情,你才能更了解自己。在這個坦誠的過程中,你也將收獲更多的友誼和讚賞的目光,以及你想象不到的美好意外。
坦誠做人如此重要,它奠定了一個人成功的基石和方向。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坦誠的人呢?
第一,選對能幫助你的人很重要
拖延者通常對他人的幫助抱著矛盾的心理,不等到最後一秒種他們還在糾結要不要人們過來幫忙。但是一旦你確定需要找人幫助你的話,選對人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交圈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研究表明,當你身邊的人都是美女和瘦子的時候,即使再無視他人的人,一年之內,也會很快瘦下來。同理,如果在一個拖延者身邊都是坦誠、優秀、做事雷厲風行的家夥,那麼,相信他也不可能把任務拖到下個世紀再去交。
第二,一起製定計劃
拖延者對別人的計劃總能保持清晰和冷靜的分析,但對自己的計劃往往一片茫然。這時,你不妨通過和另外的人展開討論的方式,來製定你們彼此的計劃,並一起執行下去。大部分拖延者對自己將要做什麼其實都是模糊不清的,當你告訴別人時,別人根據你的描述,或許能給你一些好的建議,或者提出建設性意見。
當然,你需要邀請別人跟你一起製作工作計劃,並不代表著你需要全盤聽取他人的意見。別人所給與的都是參考思路和意見,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第三,平行式做事法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時都會經曆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被稱為“平行式玩耍”階段。大致的意思是,他們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來在一起,但是每個人都隻玩手中自己的玩具,而不是一起玩。
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安排自己和別人在一起做事,在環境的影響和烘托下,你也會不知不覺地進入狀態,不容易浪費時間。就像為什麼大家讀書都愛去圖書館一樣,看到別人如此努力堅定地坐在那裏讀書,看看牆上那些“浪費時間是可恥的”的語言標題,你是不是也獲得了莫大的力量?
第四,社交獎賞
出門時,給你所愛的人打一個電話,就能獲得他對你的鼓勵;兩個閨蜜一起約定,如果減肥成功,一起去旅行;跟自己的好同事約好,這個月的全勤獎拿來聚餐,一起去吃披薩。
進步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隻是你沒有注意到而已,為了避免拖延,你可以給你所設定的每一個目標製定一個社交獎勵,用以犒勞自己,同時讓自己對後麵的工作更有信心。
關注自我,讓自己生活得更自由,這沒錯。但請在你享受自由的愜意時,不要讓你的拖延成為別人的負擔。
第二節 拖著拖著就成習慣了——21天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一項看似簡單的行動,如果你能堅持重複21天以上,你就會形成習慣;如果堅持重複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如果能堅持重複365天以上,你想改變都很困難。同理,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想法。
這樣看來,改掉不良的舊習慣,養成好習慣,也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了。好習慣,壞習慣,都是在不斷的重複中慢慢形成的。
一個新習慣的養成,就這麼簡單!
廖凡和銘心兩個人在同一所大學上學,畢業之後,她們又一起去了電視台上班。廖凡是個積極向上的人,每次下班之後,還要再拿出英語教材苦讀一兩個小時。而此刻的銘心不是在嗑著瓜子看電視,就是在商場購物,或者在網絡上團購,每天過得渾渾噩噩。
兩年之後,廖凡考上了雅思,離她出國深造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而銘心的信用卡被刷爆了,為了買高級化妝品和衣服,她欠了銀行一屁股債。看著正準備出國研讀的廖凡,銘心的心都要碎了。
在工作中,她們兩人的能力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可以說,主管或多或少要更偏心銘心一些,因為她長得比銘心更漂亮,人也更活潑開朗一些。然而造成她們倆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就是下班之後的那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廖凡一直利用這段時間給自己充電和提升,而銘心卻一直拖延著自己的計劃,浪費了太多時間。
赫胥黎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時間是最不偏私的,它給我們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但時間也往往是最偏私的,因為它給任何人也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世間萬物皆有規律可循,時間也是如此。人生最寶貴的兩項資產,一項是頭腦,一項是時間。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不用腦子,也要花費時間。因此,管理時間的水平高低,會決定你事業和生活的成敗。在這裏,我們來快速地掌握下如何在21天快速養成一個時間的好習慣,以來減少拖延的行為吧!
動力和信念是治療拖延症的“秘密武器”
春妙失業了,因為她被老板開除了。在苦悶和煎熬中,她去聽了一個勵誌講座,聽完後倍受鼓舞,她決定要好好努力,改變自己的狀態。仔細考慮過後,她參加了一個英文培訓班,想鍛煉下自己的口語。
第一天去上課的時候,春妙表現得很是積極,第二天也還很有幹勁,可是到了第三天,她就漸漸有些吃力了。到了第四天,她越發覺得自己聽不懂那些英文。第五天後,她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是正確的——口語老師講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真的對自己以後有用嗎?
在這樣的疑問和不耐煩中度過了十多天後,春妙再也受不了了,從此之後,她就再也沒出現在培訓課的教室裏了。
21天效應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定律,它指出,在人類行為心理學中,人們的新習慣或新的理念的形成與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想法、價值觀隻要重複21天,就能形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同理,一個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方法的強化,也隻需要21天的時間。
沒有什麼東西是一蹴而就的,根治拖延症也是如此。拖延者缺乏的並非理念和思想指導,他們缺乏的是行動的勇氣和堅持的信念。
改變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就算你擁有動力和信念,但是對自己發起挑戰也就意味著你將顛覆和推翻以前所有的生活,這過程可能會讓你很痛苦,也很不適應,在克服拖延症的過程中,你就猶如坐上了雲霄飛車,心情會大起大落,但是隻要你堅持下來,你一定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