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完美型解“拖”大法:你要忍無可忍,重新再忍(1 / 3)

第一節 這些天,我的房間裏總是有些灰塵——學著潔而不癖吧

一個遲遲不肯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拖延者,往往就是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怕失敗,怕別人嘲笑,但惟獨不怕自己承擔不了這個負擔。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更重要的是,他們總是希望自己方方麵麵都是最完美的秀,人生就是這類人的show場,沒什麼好說的了,就讓無比殘忍、黑暗、無奈地現實生活去打破他們的夢幻世界吧。

恐懼失敗,追求完美

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小麗現在是一家頗有聲望的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小麗在大學裏很是優秀,畢業之後她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為她發現社會和學校不一樣,在學校裏,她好像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完善她的論文,分析她所假想的案件。但在上班時,時間似乎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她發現自己已經完全沒有時間按照自己的完美設想去構思、去做事了。

同時,小麗在大學裏被人稱之為追求完美的女孩,在上班後卻一再被老板批評,說她這樣反複拖延簡直就是浪費資源,人要學會在短時間內拿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浪費很多時間去與小事較量。小麗不解。

雖然小麗對案件做了很多思考,但是不久她就會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去做哪些她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必要的社會背景調查,約見客戶,撰寫案件小結等。其實她想讓自己的法庭辯論變得無懈可擊,但是麵對如此多的線索,小麗除了不停地喝咖啡之外別無他法,案件隻會加深她的不安,她感到無所適從……

事實上,直到開庭之日小麗才明白,雖然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忙碌著,但她卻連案件的小結都沒寫好。她陷入自責之中,感覺自己很沒用。雖然小麗的理想是想做一個出色的律師,但和她的才華無關的是,她基本上把時間都花在了擔心自己能不能發揮水平、案件能不能擺平、事情能不能成功上麵。她太在乎結果,卻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案件以及案件的本身需要她認真地去準備什麼。

有朋友一定很迷茫,既然小麗如此渴望優秀,為何會遲遲不肯行動起來呢?

這就是完美惹的禍。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優秀的人才,但缺少想到就立刻去行動的人們。有些人習慣去構思,習慣用自己的思維去與這個世界交流,並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與想象能吻合,而事實上,越是如此,他們卻越容易感到失望。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麗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們總是在說,再給我一個星期吧,再給我一個星期,我就能把事情變得更完美。但是如果真的再給他們一周,你會發現他們還需要一周。就算再給你一個世紀,你也會與自己想象的世界有差距。世界本是如此,完美就像是你的影子,你是怎麼追也追不上的。這些害怕失敗的人,往往以一種寬泛的方式來定義“失敗”,他們不僅會否定這件事情本身,還會否定他們自己,認為自己徹徹底底就是個失敗者。換句話說,他們有些悲觀,容易否定一切。

雖然這很難讓人理解,但完美主義者有自己的說法,並且堅不可摧。害怕失敗並追求完美的人可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假設,他們認為: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必須完美

如果沒能完美展現,他們心中就會有下麵的方程式:

我不夠完美=我失敗了=我沒能力=我沒任何自我價值

在這樣的規則下,他們會心安理得來選擇拖延,認為拖延是追求完美的表現,時間是證明自己的有力證據。時間越多,證據就越充分,通過拖延,人們永遠也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限製在哪裏,因為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告訴他們:“我是優秀的,我的潛能是無限的,隻是我沒有開始。”

自此,有些人情願選擇淪陷於拖延所帶來的惡果中,也不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證明自己。拖延症病友們,想想你們自己,你是如此嗎?

完美主義者的夢幻世界

蘭心是個網站設計師,也是一名自由職業者,每天接活在家裏幹,但不到臨近交活的那幾天,蘭心是不可能去碰工作的,每次到了約定的時間,她也是匆匆忙忙趕幾個通宵才能及時交上。所以,她隻承認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卻不認為自己是個拖延症患者。

有一些拖延症患者其實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為了證明他們足夠優秀,他們往往力求自己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並且以此為傲。可惜的是,他們的目標往往設置得太大,卻讓人難以實現。失望之餘,他們隻有拖延這個途徑,才能讓自己退卻出來。

心理學家把完美主義者分為兩種,一種是適應型的,另一種則是適應不良型的。

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而且他們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能如願以償,所以保持完美是他們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他們表現自尊的方式。一個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其實在潛意識裏對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對自己卻不抱有什麼希望。於是,這裏就產生了一種矛盾,對自己的要求和所期待呈現出的能力之間的矛盾,所以就容易產生一種自責,也更容易感到消沉。

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對犯錯極為在意,但是卻缺乏對自己能力的了解。有時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喜歡高估的話,我們稱之為自負。相反的是,心理學家羅恩指出,那些成功人士卻是很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犯下的錯誤,盡管他們會因此痛苦上幾天,也會因此遭到外界人士的誤解,但他們相信隻要自己肯努力,就能改變這一切。

完美主義者通常很自負,比如一個體型很胖的中年婦女想在兩周內迅速瘦身,一個缺乏運動細胞的男人想在一個月內迅速變身為完美的健身教練,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發誓要在三天內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一個從沒摸過文字的人想要寫一篇長篇小說並因此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些對這些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來說,目標則太遠大了,大到有些虛幻和不切實際,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差距,也就是能力和期待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也是造成他們不想努力並因此拖延的原因。這些人隻看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卻從不會掂量下自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歡拖延的完美主義者會保有他們所鍾愛的人生信念,這些信念會一再操縱著他們,讓一些拖延等理由看起來冠冕堂皇,並言之有理。如果一時你如此欺騙了自己,獲得了一些安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長久以來,你都是如此生活的話,拖延症將完全占據你的人生每個角落,失敗也會隨之而來。

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

對於這些特質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己很平庸,甚至都不能容忍身邊的朋友是個平庸的人。他們想要每件事情都很完美,比如她擁有一個漂亮的臉蛋、魔鬼的身材、寫一手好字、能歌善舞……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不完美,我們才是獨立的個體,區別於其他人。因此,與其追求完美,不如享受你的不完美。

對於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們,我們給出以下的建議:

第一,平庸並不會遭到別人的輕蔑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過著平凡的生活,日升日落,我們就搖晃在其中,渺小得可憐,但大部分人都能從這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一點小小的收獲都能讓他們獲得滿足感。

可是理想主義者卻不如此認為,對他們來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們盯著理想不放,卻不肯放下身段看看身邊,看看那些雲卷雲舒的美好和潮起潮落的浪漫。於是,他們索性閉上眼睛,一再拖延自己的行為。

可這樣愚蠢至極,如此下來,隻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平庸,而且一無所獲。生命是用來嚐試的,不是用來守株待兔的。就算給你再多的時間,你都不可能把你的理想完全實現,請承認吧,這是事實。

第二,優秀並非天生的,它和後期的努力息息相關

阿裏說,每次他接到任務,又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想到解決的方案時,就會變得很沮喪,因為他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他會因此無比自責。但唯一遺憾的是,無論怎樣,他就是不肯靜下心來,想想最好的解決辦法,並為此付出努力。

對於一些完美主義者來說,即使最難的工作、再困難的問題,到了他們手中,都應該可以及時迎刃而解。如果一旦遇到阻力,他們便會停滯不前,自信心大受阻礙。可是優秀並非是一種天賦,能力也並非與生俱來,我們都在逐漸適應著這個世界的規則,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妥協。

第三,如果失去了,就要從容、紳士地說再見

就像阿裏說的那樣,他經常拖延著交給老板他的設計方案,是因為他隻想在自己的軌道上按照自己的風格做事,而且他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他其實早就想換一份工作了。而事實上,這已經是阿裏第九份工作了,目前這個動畫設計師的工作是他以前曾狂熱喜歡的。

從表麵上來看,那些拖拖拉拉的人們對這個世界都抱著一絲不屑一顧的態度,做事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其實這種狀態背後,隱藏的是深深的隱患。不妨灑脫一點,不要把得失看得那麼重要,一旦失去了,就坦然接受這個結果,好好迎接下一段挑戰,沒什麼大不了。

第二節 總覺得有些細節可以再完善——容忍必要的不完美

生活處處是燦爛陽光

黛兒比別的女孩早熟一些,她喜歡看書,講話也是大道理連篇。所以,每當朋友們遇見問題的時候,一開始都喜歡請教於她。但大家卻發現,黛兒是個十足的理論派。當大家問她問題的時候,她總喜歡以自己的想象為中心,一個勁地將自己腦中的世界與現實生活中的世界來相比,她過於完美主義的想象在世界麵前像個笑話一般不切實際,隻是她沒意識到。

每次和她出去玩,她都會問朋友很多問題:我今天的裙子好看嗎?我選擇的唇膏適合這身打扮嗎?我的新發型還不錯吧?今天的聚會上,我有沒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

她問的問題很多,其實大家都能看出來,她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看法,也很擔心自己今天的表現不夠完美,而實際上,在我們心中,她一直很優秀,隻是她對自己過於苛刻罷了。

完美者在思考事情時容易絕對化,比一般人也要更悲觀,甚至常常以災難性的心態去想問題,做錯任何一件小事都會加重他們內心的恐懼感。他們往往把結果想得很慘,自己就是那個很慘的悲劇性人物,可是今天明明萬裏無雲,陽光燦爛,對方也沒意識到這個可惡的完美主義型拖延症患者的窘迫。

黛兒對別人送她的這個“完美主義者”的稱號愛不釋手,唯恐別人不知她對生活和工作的要求很高。可越是這樣,大家越是覺得黛兒老喜歡端著架子生活,給人一種距離感。如此一來,大家都不敢親近她,因為每次隻要一靠近她,她就會掐著鼻子數落別人的不是,好像全天下隻有她是對的一樣。

如此一來,黛兒就更敏感了。

不僅如此,黛兒還是個極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雖然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對愛她的父母,但她總是覺得自己即將失去這一切,她要努力保持著一切。可是,從何處著手呢?對了,下周是她爸爸的生日,她一定要好好表現,爸爸總是不像媽媽那般寵愛她,對她並非那麼言聽計從。所以,她要討好爸爸。

黛兒想送一件別致的禮物給爸爸,送什麼禮物好呢?於是,她思考了大半天,但就是沒去行動,看看到底什麼禮物才最適合送給爸爸當禮物。到了爸爸生日的那天,她竟然害怕因買不到他滿意的東西而遲遲沒有買禮物。最後,黛兒隻好對爸爸撒謊,說自己是因為害怕買的禮物不合老人家的心意,沒給他買。

其實,對父母親來說,生日的時候兒女們送什麼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心意。可完美主義者的黛兒卻執著於自己對完美的追求,而曲解了這份心意的重要性,雖然爸爸不會說什麼,但心中肯定會有失落感。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世界依舊美好

完美主義和拖延症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而且很難徹底斬斷,完美主義者非常容易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就會產生拖延,這兩者真是相輔相成,不可脫離。

馬莉在三十歲的時候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寶寶,所以她時常覺得自己幸福滿溢。

她非常疼愛這個小天使一樣的寶寶,所以她決定把寶寶的房間給裝飾下,再買個嬰兒床,再在車中給寶寶安裝個寶寶椅子。她想的一切都很完美,老公也很支持她的計劃,他們都想給寶寶最好的愛以及最好的生活。

可是,在選擇這些東西時,馬莉卻陷入了困境。她發現自己已經沉迷在了嬰兒用品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每一件商品其實都有它完美的地方,也有它設計不周的地方。而這些都不是馬莉想要的,她覺得自己的寶寶要擁有的東西就必須是完美無缺的。於是,她矛盾極了,蹲在嬰兒用品店裏不知所措。

她的老公勸她去接受商品設計獨特的地方,夠寶寶用就好了,可是馬莉卻能想到的卻是寶寶在用這件東西時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影響。於是,到了最後,馬莉也沒找到一件適合寶寶的東西,她索性就不給寶寶買了。

於是,在寶寶需要用到某個東西,都是馬莉的老公出門購置,馬莉為此沒少跟老公爭吵:“喂喂喂,你知道嗎?我曾經看過有個東西比你這個要好上很多,而且價格還便宜,隻是我沒買它。”

每當這個時候,老公總是聳聳肩膀,回應道:“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