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集體的瘋狂:全民拖延綜合症時代(1 / 3)

第一節 白領打前鋒:工作那點事兒,不拖白不拖

不要把拖延想得一無是處,有時,工作上需要一些拖延,巧妙地拖著去做一件事情反而能讓你更受同事的歡迎,你也能很舒適地享受生活的樂趣。但凡事有個度,任由拖延霸占你的時間,你將會被時代給踢出局。看來,跟拖延症的鬥爭需要的不僅是智慧,更需要體力。

究竟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能不斷帶給人驚喜的“度”呢?

優秀的她如何走到了金字塔頂端?

蘇莎莎是一名雜誌社的編輯,而且是優秀員工。她交給老板看的工作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完成得很出色,而且從不拖延。老板很欣賞她,每次加薪都有蘇莎莎的份。不僅如此,蘇莎莎在下班之餘,還要努力學習,報了進修班,她的口號就是:“充實自己,實現價值。”

蘇莎莎不僅熱愛工作,她還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美麗,她還報了瑜伽班以及美容美體項目,因為一個女人的魅力不隻是具備才華,更要柔情與美麗……

三年之後,蘇莎莎已經是一個外企公司的部門經理,作為leader,她每天並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蘇莎莎每天工作還是很忙,但她喜歡這種充實的感覺。她每天除了完成大量的工作之外,還要堅持健身、美容、美體。大家都從心裏佩服她,誇獎她的勤奮,認同她的優雅、美麗、智慧、成功。

例子中的蘇莎莎真是個優秀的女人,可現實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遊離在社會最底層,根本沒有精力把方方麵麵的事情都照顧到,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處於下麵例子中陳思思的狀態一樣——

陳思思和蘇莎莎是大學同學,也是一個公司的編輯。陳思思的口號是:“不做最優秀的,但做最舒服的自己。”所以,大家送她外號“拖延大王”。時至今日,她活得放縱而且隨意,或者說有些懶散。她時常穿得很邋遢,但她自稱這是一種來自日韓服飾的“慵懶風格”,其實她就是懶得洗衣服。她每天都會遲到,即使公司會扣她的工資,她還是不願準點到。其實陳思思就沒什麼業餘活動,她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進入網絡遊戲的版麵,然後整個人就陷入了真空狀態,與空氣融為一體。當然,她倒是一個很安靜的鄰居……

三年之後,陳思思還在上網投著簡曆,她覺得今年的工作特別難找,索性賴在床上睡覺,結果睡得昏天暗地,直到把信用卡的錢透支空了,她才慌了起來……

僅僅三年時間,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兩個人,竟然相差如此之多。這一切讓陳思思措手不及,望著金字塔頂端的蘇莎莎,陳思思的內心羨慕嫉妒恨。除此之外,她竟然沒有想過自己究竟敗在何處。

親愛的你,是不是和陳思思的狀態相仿,也在懶惰中高呼慵懶主義?

別傻了,醒醒吧。

這個世界有它的規則,別以為,拖延隻是自己的一種“範兒”,別人都在看著呢!而且拖延這種“範兒”確實沒什麼好炫耀的。

再等等,你是否就能OK?

像故事中的陳思思一樣,凡是喜歡拖延的人們都有一個癖好——找借口,如何找到完美的借口讓自己心安理得,如何在借口下一次次麻木,如何在借口下讓自己的心變得百毒不侵……於是,人送外號“借口主義者”。全憑借口來闖蕩,未免顯得單薄,但他們依舊勇往直前,以此為樂。

當一件事情完不成或還在進行的過程中時,他們的心思就已經像一棵蘆葦般開始搖擺了:等下再做,先休息會,吃完這片薯片我會更有能量;等明天再來做這個事情吧,做個好夢會給我一些新的啟示;等下周一再說吧,反正頭兒也不著急,我做了其他同事未必高興啊……

借口主義者未免想得太遠了,他們就是這樣反反複複催眠自己,成為超級拖延症患者的。

其實,不用再等等,有時隻需要動動手指三分鍾就能完成任務。你需要想想,為何每件事到了你這裏,光思緒就飄飛了三個小時之久呢?假如你一味地任由拖延成性,也許你就會成為下一個陳思思,拿著簡曆到處求職而一無所獲。因為“等等,再等等”並不是能讓自己不去完成你應該做的事情的魔法口訣,而“也許明天做起來這個事情會更快”其實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最容易被人濫用的借口之一。

也許在你的心中,所有的準備工作都需要完美了再去執行,也許在你心中,所有的事情都要慢工出細活。但你在這裏磨磨蹭蹭,別人很可能選擇棄你而去。

再等等,你還是無法妥當安排好手中的事物!

“拖延精”們是怎樣煉成的

在某個高校的社會學問卷調查時,其中有一個問題便是:“工作中,你的拖延是為了逃避什麼?”大家紛紛發表言論,其中“工作那麼多,給資本家幹活,不拖白不拖”被認為是大家在工作中拖延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很多公司,你都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新員工在入職後的前半年裏總是飽含激情,但半年過後,新員工的這股熱情就會慢慢地減弱,他們也將會在工作出現拖延的現象。一旦他們熬成了老員工時,他們也就已經習慣了拖延,如果哪天不拖延,他們心裏一定會不舒服。

作為員工,大家心裏的小算盤都打得啪啪響:活是老板派給自己的,他們的意願怎麼就能決定我的行動和工作時間呢?慢慢來,不著急,我就是不著急,你那點不著調的小創意,怎麼能煩勞我去做高貴的設計呢?再等一下,也許明天老板就忘記了今天的想法……如此長久以來,拖延精們就此煉成。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上的拖延行為,是所有的拖延症中最難克服的一種類型。為了對付工作上的拖延,我們給出以下建議:

第一,時間資源最大化

別浪費你的時間,哪怕是一秒鍾。因為時間是一種一次性的資源,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重複,過去了就不再回來,下一秒與這一秒都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一段時間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時間,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並實現其最大的利用價值。比如,每天都要列一個計劃,告訴自己,努力就會有相應的回報。當然,也有些拖延者最擅長列的就是每天的計劃,但每次都完不成,這樣的隻說不做的毛病也是我們所要避免的狀況之一。

第二,一次隻做一件事情

雖然有的人會說,他具備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能力,但我們還是提倡一心不能二用,在某個時間段內,你隻能專心致誌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否則的話,精力的分散會讓人變得很疲憊,也容易產生壓力。

同時,你也需要時刻記住,三心二意永遠做不成大事。一心一意地處理好手頭的工作之後,才能更好地去完成其他工作,這樣才能更節約時間。

第三,放棄計算機依賴症

信息化的社會,如何合理利用信息,使得信息更好地為我們服務,是每個員工要學會的技能之一。但是,有些細小的事情,與其用電腦去幫你記錄,還不如隨手拿筆記下。如此一來,操作一件事情時會變得更快更容易,花費的時間也越少。

提高工作效率,刻不容緩。杜絕事事拖延,銘記在心。作為一名上班族,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工作並非單方麵地給老板創作效益,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之路。當你的拖延症發作時,不如想想一開始故事中的蘇莎莎和陳思思。你是想達到金字塔的頂端,做一個優雅、成功的女Leader,還是做那個工作幾年之後,還拿著簡曆到處投擲的陳思思呢?

相信每個人心中自有答案,因為工作是最有彈性的,它就像彈簧,如果給它的東西越多,力道越大,它才能反彈得越遠,給予你的也就越多。反之,你很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第二節 學生偷偷說:拖著拖著,有些作業就不用寫了

電影《超級插班生》中,男主角必須在24周內完成12年的學業。這在常人看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根本就辦不到,而男主角隻有突破這個困難,他才能真正得到一筆可觀的遺產。

為此,男主角很絕望。但是,聰明的他很快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找到了一個美麗、性感的美女老師,每當他更加努力一點,答對一道題,這個美女老師就脫掉一件衣服。就這樣,他慢慢地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當中,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但是卻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件事情,沒有做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隻有盡力了,你才知道你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明白自己有多麼優秀。

蒲公英般根深蒂固

班長:Fuck,暑假結束了,我的暑假作業還是新的。

小新:沒事兒,哥們!我還沒寫呢。

班長:我和你能比嗎?我可是班長。

小新:得了吧,別裝了!其實你也不想寫,一直拖延到暑假結束前一個晚上才瘋狂寫……

班長:其實,如果我們不寫的話,老師也不一定檢查啊。

小新:我就沒打算寫,事實上,我已經很多年沒寫過假期作業了。拖唄,拖著拖著就不用寫啦。

上麵的對話,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呢?

事實上,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習慣用一種自我欺騙式的姿態來麵對問題,我們把頭埋進懷裏,與時間這個強大的對手做著激烈的鬥爭,還幻想著自己完成了很多任務。事實上,我們還沒邁開一步。

每一次看到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大部分學生都會鬆一口氣:這個老師還算仁慈,布置的作業並不多,很好很強大!我回家一會就能寫好,然後就能開始我的魔獸世界了。

這個最初的設想其實在回家的路途中就已經受到了幹擾,回到家,坐到了沙發上,剛打開作業,就聞見了廚房裏的飄香。於是很多人想,沒事,我先吃完再寫。

吃完之後,他們感覺好像吃多了,先玩會兒遊戲消耗下能量吧!於是,他們就這樣跌倒了遊戲的世界裏,無法回到現實中來。等到累了乏了,他們就告訴自己,明天再寫吧,反正也不多。

於是,他們靠著這樣的狀態延續了一個假期,老師布置的任務卻幾乎未曾碰過……

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時代的拖延行為,是會影響到其長大成人以後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麵的。有極少數學生會很自覺,雖然偶爾也會有點小拖延,但這種症狀對他們來說就像雜草般,隔一段時間自動清除下就可以了。但大部分學生的拖延心理就像蒲公英的種子般,它隨風而行,因性格隨性,行動隨便。你把拖延這個毛病狠狠拔了出來,以為它不再長出來了,可實際上蒲公英的根根蒂固深,想要徹底清除並非易事。

三好學生名單裏沒有拖延的學生

拖延,是一個可以喚起我們不同回憶的詞語。如果沒有拖延,也許你會在早晨起來輕鬆地練上半個小時的瑜伽,午後喝一杯咖啡,然後度過一個愜意的點心時段。一旦你的生活被拖延所侵占,那麼將會有一大堆事物煩擾著你:一大堆積壓了很久的工作任務沒有完成,上個學期要重修的課程,衛生間裏還有擱置了半個月沒清理的衣物……

2010年的一份社會學問卷調查中,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存在拖延問題。其中,50%的學生認為拖延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種習慣。當然,幾乎90%的同學想要改變自己拖延的毛病,他們認為拖延的確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但苦於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因為它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般,很容易傳播,而且很容易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