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社會結構與宗教類型
弗洛姆認為一個地區所占主導地位的宗教類型與當地的社會性格有關。社會性格是弗洛姆性格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除個人性格外,還存在著一種社會性格。這種社會性格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裏,每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眾所共有的性格結構的主要模式,它能表明該社會的典型的性格結構特點。社會性格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結構所構造的。一個社會的類型如果是由少數人所統治的專製類型,那麼人們在這種社會中的傾向多是權威主義的。在這種社會裏,人們的美德在於屈從於權威與命令而不是充分發展自我。而相反,在一個能讓人感到自由、獨立、負責任並且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社會裏,人們的宗教選擇多是人本主義的。
就個人對宗教類型的選擇問題上,弗洛姆認為這種選擇受製於個人的理性,然而他同時認為,理性要靠完全的自由和獨立才能得以顯示和實現。那麼,在此之前,個人的傾向會是“接受群體中大多數人希望是真的東西”(弗洛姆,2005:47)。因為對於個人而言,對群體的需要以及對於離開群體所要承受的孤獨感都是異常真切的,隻有少數人才能忍受這種孤獨,為了追求個人的真理而離開群體並承受孤獨。弗洛姆認為,在追求真理、承受孤獨方麵,耶穌、佛陀都是出色的典範:耶穌為了自己的真理付出了生命,而佛陀放棄了榮華富貴而進入清淨無為的境界,這些都需要超凡的勇氣和毅力。在中國,李大釗唱著國際歌走向刑場,這也是為追求真理,忍受孤獨甚至放棄生命的典範。但這樣的英雄畢竟是少數。魯迅作品《孤獨者》中的魏連殳的困境就說明了道德孤獨給個人生存帶來的危險與挑戰。
弗洛姆認為,對於普通人而言,理性的選擇取決於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理性的社會秩序中,個人可以得到充分尊重,個人具有人的價值而不是用來充當某個政黨或團體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在這種理性的社會秩序中,個人不會因為對真理的追求而受到周圍的孤立與排斥,他對真理與理想的忠誠會被認為是人類最重要的忠誠。亞裏士多德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之說,人類曆史上那些視真理為最高追求,而勇於承受來自各種權威壓力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弗洛姆看重的品質正是這種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追求真理,體現個人選擇與力量,而不是對權威的迷信和盲從。
應該說,弗洛姆的這一見解對於人類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是有積極的作用的。所謂“集體狂熱”或“集體瘋狂”往往是一個群體未加思索地接受某個權威的一項命令而發生的群體性行為。這樣的群體性行為往往與對權威(領袖、集體或其他名目)的崇拜有關。每個個人都應意識到自己具有陷入“盲從”模式的特點,盡量保持思想與行為的獨立性。然而,弗洛姆也並沒有單方麵地誇大個人的力量而無視社會的力量。弗洛姆指出:“從外界的權威中獨立出來需要個體有足夠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個體才能建立自己的個體性。然而,自由的心理因素不能與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相分離,不能離開社會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積極的自由與真正的個人的形成與經濟、社會的變化是分不開的。隻有當社會發展到它的文化發展的目的和目標是在這個社會裏的每個個人的幸福和發展時,在這樣的社會,個人不需要屈從於或受製於人之外的力量時,無論這種力量是國家還是經濟機器。在這樣的社會,個人的良知與理想不是外部強加於他的,而是他自己內心的目的和需要。這些條件在現代曆史的前期階段都不會得到充分的實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意識形態的階段,因為發展真正的個體的經濟基礎還沒有達到”(弗洛姆,2001:208)。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弗洛姆在致力於促進個人心理變革的同時也始終清楚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對個人自主的約定、束縛作用,但是,正向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福柯所指出的那樣,社會曆史實踐對於主體自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拒絕社會的強者,拒絕成為我們被賦予的那種強製性的自我角色,而成就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要成為“一個自我塑造的主體,一個不馴服、不從眾的主體”(餘虹,293)。
五、宗教體驗麵臨的挑戰
在區分權威主義宗教與人本主義宗教的基礎上,弗洛姆還提出了“宗教體驗”這一概念。弗洛姆所說的宗教體驗是指宗教情感和奉獻。這種宗教情感所包含的內容是將關心人的靈魂、展示人的愛的力量與理性的力量作為人生活中至高無上的目標。在此,弗洛姆實際上用“宗教體驗”提煉了人類所有思想體係中的最高價值,無論這種思想體係是否與神有關。誠然,在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中,例如基督教中還包含著一些超自然的現象,弗洛姆就科學與巫術進行了闡發,提出了宗教的“科學——巫術”現象(弗洛姆,2005:78)。在他看來,科學不會衝擊宗教體驗,人類通過對宇宙現象與性質的深入研究與由此產生的成果隻會有助於人類知識與理性的增長,這種發展將會令人變得更自信與謙虛,這些研究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人自身以及支配人的外在力量的規律。因為科學具有這樣的功能,因此,弗洛姆認為,科學的發展更能促進人類對自身的了解以及自我力量的發揮,而且科學的發展絲毫不會妨礙人對自身靈魂的關注,絲毫不會影響人類愛的力量與理性的力量,而是能夠幫助人類進一步接近客觀現實與真理。
弗洛姆認為科學真正衝擊的是宗教中存在的巫術內容。在弗洛姆看來,在人類生存的早期,對於超乎自我之外的各種事物的理解還相當有限,人類對於超自然力量的恐懼使其轉向神的庇護。人們通過對神的祈求以克服對外界的恐懼與焦慮,祈求神滿足自己的需要。弗洛姆認為,人向神靈祈求的東西是人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得到或達到的。但當人類自身的能力獲得發展後,人類對神靈的依靠就自然會降低。弗洛姆還指出,隨著西方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宗教中所包含的宗教——巫術方麵內容確實受到了挑戰,但這並不能成為反對宗教體驗的理由,因為宗教體驗與宗教——巫術是兩個不同方麵。西方很多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同時也是有宗教信仰的,這大概能從另外一個方麵幫助說明這個問題:因為宗教體驗所關心的是人的靈魂、愛與理性,因為這是那些大科學家與思想家所共同關心、關注的信念和信仰,因此,弗洛姆認為,他們是不排斥宗教體驗的。
然而,宗教態度真正的威脅是什麼?弗洛姆認為,對於宗教態度的真正威脅來自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實用性活動。人們關心成功、關心效益,人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經濟機器並使自己成為這個經濟機器上的一個配件。人們對錢、名聲、地位這些外在於自身的事物的關心遠超過對自身靈魂、愛、正義的關注。弗洛姆認為人們的“市場傾向”對宗教態度的衝擊最大。“市場傾向”指的是人們判斷價值的標準基於交換價值而不是人或事物本身的內在價值。在市場傾向思想的影響下,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要受製於自身之外的交換因素的影響——人們奔波忙碌的目的是為要在人格市場交換中換取一個好的價格。人的價值被相應地商品化了。在弗洛姆看來,人們對他人的評價也是基於這個人的商業價值,比如人們通常認為一本暢銷書的作者比一個關注人類的靈魂與愛的學者更成功,而一個敢於忠於自己的原則未向商業資本或權利資本妥協的個人很可能被社會認為是失敗者。弗洛姆認為,在這種市場傾向為導向的思想體係影響下,人類過去所堅持的愛與真理、正義與仁慈全都成為次一級的東西,除非它們能與市場結合並幫助人們獲利。在這種思想體係下,人們所害怕的不是超乎於人的某種道德力量,而是不被市場認可的失敗感和孤獨感,害怕的是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失敗者形象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蔑視心理。
可以看出,在對科學的態度上,弗洛姆的態度顯得很樂觀。但是弗洛姆顯然不是技術至上主義的。他所呼喚的是愛、正義、人的自身力量與人類認識自己與外界能力的共同發展。愛與科學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共同促進的。我們因此也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自身與外界的認識會更客觀,而同時愛與真理、正義的價值更能得到凸顯。而同時,當我們過度地強調市場、經濟、成功、發展、速度這樣的概念時,如果愛、公平、正義不能在同時得到重視,這個社會的宗教情感就會受到嚴重威脅。當一個社會最受崇拜的偶像是金錢、權利以及欲望的滿足時,這個社會也將會經受嚴重的異化與精神危機。
六、結語
按照弗洛姆對宗教的定義,人本主義思想體係也是一種宗教,那麼,弗洛姆本人所致力於發展的結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心理分析理論的以治療靈魂、引發個人心理革命並倡導創造性與愛的思想體係本身也是一種宗教。弗洛姆的人本主義宗教包含的重要的教義是愛、創造、個人力量的發展。也可以說,這是對《新約》的一種去神化的發展。這種發展不依賴於一個超出曆史之外的人格化的神而存在,而取決於個人內心的變化。當然,個人的這種變化需要與社會發展協調一致,否則,個人將陷入道德孤獨與絕望。
參考文獻
[1]Fromm, E. The Fear of Freedo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roup, 2001
[2]Fromm, E. Man for Himself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roup, 2008
[3]埃·弗洛姆.精神分析與宗教.孫向晨譯.北京:世紀出版集團,2005
[4]埃·弗洛姆.愛的藝術. 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丁貼謀等.宗教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5
[8]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若望·保羅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0
[11]約翰·希克.上帝與信仰的世界:宗教哲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餘虹.藝術與歸家——尼采·海德格爾·福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李學萍:北京語言大學英語教育中心講師
吳韞麗: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試析法國的“文化多樣性”思維侯合餘一、從“文化例外”到“文化多樣性”
(一)“文化例外”的提出及其弱點
在1993年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GATT)中,美國要求開放文化產品市場。針對這一要求,法國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張,認為“文化是不同於其他商品的商品”(Jacques Delors 語),反對文化產品進入市場自由流通。1998年在經濟與合作組織關於投資的多邊協議談判(AMI)中,法國繼續堅持“文化例外”的原則。然而,在實踐中,這一原則引起了很多爭論,在法國甚至出現了“‘文化例外’已經死亡”的口號。
歐洲議會議員Catherine Lalumière說:“‘文化例外’的提法過於否定和限製。”①Bernard Gournay認為“文化例外”不是總能被很好地理解,它隻是一種手段而已②。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文化例外”本身存在很多缺陷。首先,它根本不是法律標準,隻是一種臨時的原則③,沒有寫進國際條約,也就沒有約束力,更何況美國隻把聯合國或世界貿易組織當做一個實現自己意願的論壇。其次,有人認為,把電影當做產業或者娛樂消費品有悖於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但是眾所周知,電影是耗資巨大的藝術,沒有資本投入就沒有電影。與其他文化產品相比,電影與產業的聯係最為密切,因此“文化例外”令人費解。第三,電影市場內部存在矛盾。法國政府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張,雖然得到電影製片商的積極支持,但卻損害了電影發行商和放映商的利益,因為美國電影深受法國大眾歡迎,而且購買美國電影放映權的價格也相對較低④,這是“文化例外”主張難以貫徹的根本障礙。第四,“文化例外”針對的是商業領域的利益,難以得到更多其他國家的認同與支持。
(二)“文化多樣性”的提出及其發展
新世紀前後,法國對“文化例外”有了新的認識,認為這個提法隻有否定和保護的含義,而“多樣性”則更加開放,更具號召力⑤。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2001年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正式把“文化例外”的提法改為“文化多樣性”,把關於文化產品的討論從世界貿易組織轉移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就使討論脫離了商業化的背景,而且擴大了範圍,使爭取到更多國家支持的可能性增加。2001年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然而,法國認為《宣言》沒有約束力,極力主張製定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公約。這一主張得到了絕大多數與會國家的支持,教科文組織決定起草公約。2005年10月,在巴黎舉行的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規定與文化相關的活動、產業和服務有其特殊性,不應和一般商品同等對待。各國有權采取有利於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措施。這是國際社會捍衛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鬥爭取得的重大成果,意味著文化多樣性原則被提高到國際社會的高度,它具有國際法律文書的性質。很明顯,《公約》是針對美國製定的,美國也不可能簽字加入該公約,但它卻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法國文化部長阿亞貢所說,製定公約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國家意識到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證各國政府製定本國文化政策的權利。對於法國來講,會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持,壯大“文化多樣性”統一戰線。的確,“文化多樣性”有文學藝術層麵的意義,但它同時具有生活方式、人類基本權利、價值體係、傳統和信仰等人種社會文化層麵的意義⑥。
(三)“文化多樣性”的實質
一方麵,“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例外”的延伸,標誌著法國把文化產品的問題從商業框架轉移到了文化框架之中。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把包括電影在內的大量的美國文化產品帶入法國,威脅法國的本土文化和語言。所以在曆次談判中,法國都義無返顧地堅持“文化例外”的原則,這種觀點在貿易談判中還在繼續。為改變孤軍奮戰的局麵,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法國把“文化例外”改為“文化多樣性”,這是“文化例外”思想的發展,它考慮到了文化產品具有普通商品的某些特點,也考慮到了文化產品負載價值觀的特點,它所包涵的內容更多,更容易被接受。“文化多樣性”淡化了商業色彩,爭取到了更多支持。“文化例外”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法國為保護自己的文化產品市場同美國抗爭,不代表世界各國利益。而“文化多樣性”則是對世界上一切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存在的認同,是對世界各國有權獨立自主地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論支持。這樣的主張當然會得到眾多國家的擁護。但是對法國來說,“文化例外”與“文化多樣性”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⑦。
另一方麵,“文化多樣性”旨在反對文化美國化,是法國不滿於美國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權的表現。對法國文化市場稍有了解的人都會覺得,“文化多樣性”的倡議以及法國在這一領域的一係列努力都是針對美國的。其宗旨就是保護民族文化特征,反對文化美國化。當前的美國, 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在雙邊貿易談判中把投資或援助和開放文化市場相結合,迫使對方讓步。由於第三國家難以幹預雙邊談判,所以法國試圖通過國際公約保證各國製定文化政策的權利,使弱小文化得以生存。實際上,“文化多樣性”適應了以多國為特點的市場要求⑧。《宣言》與《公約》的先後誕生,標誌著法國又一次在全球範圍內扮演了一回文化大國的角色,擴大了法國的國際影響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樣性”
(一)文化全球化與當前世界文化格局
雖然文化全球化至今沒有一個明確一致的定義,然而卻是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人認為它指單一的文化形成,有人認為它是同質和異質文化共時發展的過程。我們認為,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與互補,突破地域和模式獲得普遍的文化認同,成為人類共有的資源。它不是某一種文化的極度發展,而是所有文化的聚合。
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存在差異,從而構成了民族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到文化的全球化,即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全球化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存在文化多樣性,那麼也就無所謂文化全球化。因此,要想促進文化全球化,就需要把世界上的各種優秀文化納入全球化的多元格局之中。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需要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使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到宏揚和發展。隻有這樣才能推進文化全球化的發展。
然而,當今世界的文化全球化發展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強勢文化試圖獨霸天下,同化其他文化,這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如火如荼,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單單是經濟方麵的,還有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電影和音像製品席卷全球。目前,美國的電影占據了法國電影市場的60%⑨,影碟唱片占到了80%以上。在法國這樣一個具有“文化鬥士”形象的國家裏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了。英國國產電影占據國內電影市場的10%,在意大利隻占5%。然而R.巴爾科撰文說,專家預測,不出幾年漢語就將超過英語成為互聯網上的主導語言;有跡象表明“文化霸權”的說法誇大其辭,英國廣播公司1999年的調查表明最有名的明星並不是美國人;一位期刊作家說,2001年在60個國家內放映的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都是當地生產的。美國通俗文化的大量出口可能在海外是出了名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自然會喜歡由與他們有相同經曆的藝術家表演的娛樂節目⑩。可以看出,他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預言一個空洞縹緲的未來,試圖說服人們放心坦然地接受美國的文化產品。然而,在一個充滿圖像的世界裏,電影是民族的身份、想象力和文化的表達。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了自己的電影,很難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凝聚力不受損害。
(二)“文化多樣性”危機
美國人都知道“沃爾瑪效應”,這個超級市場進入社區沒多久,零售店便紛紛倒閉。消費者得到了便利,可是社區失去了特色。以法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主張文化多樣性的國家認為“沃爾瑪效應”正在全球出現,世界各種文化麵臨著嚴重的威脅,經濟全球化給文化多樣性帶來了巨大衝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族文化藝術麵臨被大量進口娛樂產品淹沒的危險,跨國娛樂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推進全球文化一體化。例如N.克雷恩認為,各種商標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它們在第三世界的無所不在剝奪了許多民族發展自己獨特文化的機會。 的確,文化全球化會衝擊本土文化,法國和加拿大的言論絕非危言聳聽,在當今世界的確存在兩種危機,即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文化多樣性危機。地球上的物種在不斷滅絕,而人類的語言也在不斷滅絕。語言的滅絕代表了文化的消亡,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表達文化的工具,不同語言負載著不同的文化,語言消失了,文化也就不複存在。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約有8000種語言,現在還剩下6000來種,而且有4%的語言被世界上96%的人口在講,有一半的語言正在走向消亡,90%的語言沒能出現在互聯網上。語言數量的減少體現了文化多樣性的危機。文化多樣性危機還體現在文化的統一現象上。超級大國利用政治經濟優勢,在輸出技術的同時,也積極輸出它的文化和價值觀,以自己的標準為世界標準,在全世界推行其文化理念,想達到強勢文化吞並弱小文化的目的,使弱小民族的文化陷入艱難的生存困境。因此,如果不加以保護,弱勢文化必將被趕出曆史的舞台。麵對出現僅有一種風格的電影、一種世界觀和一種語言表達的危險,世界急需要聽到多種文化與語言的聲音。
從上文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對一些國家電影行業的打擊是致命的,“沃爾瑪效應”是十分明顯的。這些國家失去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有反映自己民族特色的電影文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0年的統計,世界上185個國家中的88個沒有拍攝任何電影。麵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語言單一化的威脅,單靠法國的力量是難以應對的,它需要在全世界形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法國、加拿大等國家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提出了“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樣性”的主張,保護本國的文化產業。它們的主張得到了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響應和支持,沒有出現曲高和寡的局麵,這表明世界各國在這一領域存在共識,同時也表明了美國在全球推行文化侵略政策不得人心。人類的文化不應該走向單一化,應該是“趨優求異”的。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一種文化不僅要發揚本民族的特色,還要銳意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封閉隻能導致落後,這是已經被曆史證明的真理。
(三)“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多樣性”主張的提出及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文化多樣性”尊重了曆史與現實。幾千年來,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影響著人類社會。當代社會是曆史的延續,未來社會發展中不應該隻有一種文化,惟有堅持文化多樣性的原則才能繁榮世界文化,才是尊重曆史。根據《2002年國際移民報告》,世界上有1.75億人口生活在國外。盡管移民的原因不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當今社會越來越多樣化。其次,堅持“文化多樣性”是促進世界各國文化全麵進步的需要。人類的文化不是單獨存在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承認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從而激勵各國政府和人民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並努力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第三,堅持“文化多樣性”有利於維護民族獨立。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立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根基,所以,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建立獨立的文化。在民族文化發展中,既要吸收其他文化的長處又要抵製其消極因素,因為這些消極因素會衝擊民族文化精神體係。然而在當今世界,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政治與經濟緊密聯係。超級大國借經濟全球化趨勢,在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權政策,企圖讓自己的文化取代其他文化,使本來多樣性的文化走向單一文化,從而抑製其他國家與民族文化的發展,達到政治圖謀。而文化多樣性原則與單一文化企圖針鋒相對。所以說,文化多樣性原則對維護民族生存和發展,對維護主權與獨立具有重要意義。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 認為文化多樣性是對全球化的最好回應,不同文化的對話是民族間保持和平的一個因素。
三、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原則設想
麵對強勢文化的侵入,弱小文化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就有可能走向消亡。要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及其持續發展,必須鼓勵各國獨立自主地生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然後在國家之間進行平等交換。要保護文化多樣性,應該奉行以下基本原則:
首先要以平等為處理國際間文化關係的基本準則。世界各國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存在和發展的平等權利,它們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隻有做到平等,才能使文化多樣性得以維係。這就需要支持語言多樣性發展,重視保護文化遺產,在文化交往中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第二,為增強各國人民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認同感,開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法國在這一方麵的表現是很突出的。在希拉克總統的建議下,法國自2000年起每年都在凡爾賽宮舉辦文化多樣性論壇,邀請世界各國政要和文化界人士參加;同許多國家加強溝通,互辦文化年等。法國從實踐中認識到,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是促進文化多樣性的最好形式。第三,加強跨文化意識,正確對待文化差異。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必然會產生文化差異的問題,而文化交流正是為了認識差異,增加共識。這有助於在文化接觸中把握文化差異,消除誤解,避免磨擦具有重要意義。很多專家認為“多樣性”不是和“單一性”相對,而是對話和價值認同的同義詞。第四,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切實保護和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在文化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弱勢文化在交流中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弱勢文化采取一定保護措施有利於自身的發展。但是弱勢文化不能停步不前,而是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展壯大起來,才能自立於在世界文化之林。
四、結語
“文化多樣性”的提出,得到了眾多國家的支持與擁護;近150個國家投票讚成《公約》,這說明“文化多樣性”的主張深入人心,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它為世界各國在同超級大國的談判中抵製文化侵略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必將為繁榮世界文化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超級大國在世界文化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在短期內還不能改變。“發展才是硬道理”,隻有發展壯大民族文化才能有效抵製文化單一化。
然而,解讀“文化多樣性”不能脫離法國的國情。法國提倡文化多樣性,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推動傳播法國文化,樹立大國形象。“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文化的範疇,是法國世界多極化政治主張的一部分。法國的經濟無法與美國抗衡,而要維持法國的大國形象,就需要從優勢領域著手,那就是做文化大國。隻有這樣,才能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保護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國家利益。
注釋
①Catherine Lalumière, La Bataille de la 《diversitéculturelle》, Label France, janvier 2000, No 38.
②Bernard Gournay, Exception culturelle et Mondialisation, Presse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2002, p.46.
③Sabine, La naissance des débats sur l’ “exception culturelle”: une exclusion de la culture des échanges commerciaux libéralisés? http://www.animafac.net/imprimersans.php3?id_article=1154 septembre.2005
④Bernard Gournay, Exception culturelle et Mondialisation, Presse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2002, p.46.
⑤Serge Regourd, L’Exception culturelle, PUF, 2002, p.97.
⑥Alain Kiyindou, Diversité culturelle, http://www.a-brest.net/article2466.html , avril,2006.
⑦Serge Regourd, L’Exception culturelle, PUF, 2002, p.99.
⑧同上. 第 122頁。
⑨郭京花,文化多樣性:法國外交新主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30/content_1151841.htm
⑩R.巴爾科,全球化與文化:美國化還是文化多樣性?《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第99頁
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 Table-ronde sur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http://www.culture.gouv.fr/culture/actualites/conferen/donnedieu/
tableronde170506.html
Diversité culturelle et la mondialisation, http://www.latinoamerica-online.info/cult05/arti05.16.unesco_globalizzcultura.html#francese
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 Table-ronde sur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http://www.culture.gouv.fr/culture/actualites/conferen/donnedieu/
tableronde170506.html. mai 2006.
同上。
同上。
Alain Kiyindou, Diversité culturelle, http://www.a-brest.net/article2466.html,avril,2006.
參考文獻
[1]Alain Kiyindou.Diversité culturelle.http://www.a-brest.net/article2466.html avril,2006
[2]Bernard Gournay. Exception Culturelle et Mondialisation. Presses de la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2002
[3]Catherine Lalumière. La Bataille de la 《diversitéculturelle》.dans Label France. janvier,2000:38
[4]Convention sur la protection et la promotion de la diversité des contenus culturels.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818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5]Diversité culturelle et la mondialisation. www.latinoamerica-online.info/cult05/arti05.16.unesco_globalizzcultura.html#francese. juin,2006
[6]La 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 l’UNESCO sur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71/127160m.pdf
[7]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Table-ronde sur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www.culture.gouv.fr/culture/actualites/conferen/donnedieu/
tableronde170506.html.mai,2006
[8]Sabine.La naissance des débats sur l’ “exception culturelle”: une exclusion de la culture des échanges commerciaux libéralisés?http://www.animafac.net/imprimersans.php3?id_article=1154 septembre,2005
[9]Serge Regourd. L’Exception culturelle. PUF, 2002
[10]R.巴爾科.全球化與文化:美國化還是文化多樣性?國外社會科學,2004(2)
[11]郭京花.文化多樣性:法國外交新主題.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03-10/30/content_1151841.htm
(侯合餘: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從劉宏的《鵲橋》看流散文學的文化翻譯關聯李禎禎一、引言
流散的概念十分複雜。當代後殖民文學理論家將之定義為“the voluntary or forcible movement of peoples from their homelands into new regions”。①流散文學則是對於東道國的讀者來說具有異質文化因素的文學。生活在文化和語言之中,流散的個體便是文化翻譯者。作為一個局外人,流散者要通過奮鬥被東道國的主流社會所接受,奮鬥的過程就如同譯者努力尋求最理想翻譯的過程一樣:一方麵要忠實於原文和作者,另一方麵也要具有可讀性並被讀者所接受。流散文學使創作和翻譯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一部流散小說同時也是一個翻譯文本。遊子作家從東道國內部觀察他們的經驗,同時保持了作為一個局外人的雙重身份。遊子作家固有的異國性意味著他們的著作必須是有效的文化翻譯。他們的著作大多是關於異質性的記錄,關於在主流文化社會中少數族群所占據的種族性和文化性多樣空間的研究。
相對於其他海外華人作家,劉宏很少觸及身份認證和混雜的問題。劉宏1965年生於遼寧。1989年前往英國,獲得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學位。現和她的英國丈夫住在英國的威特舍爾郡,以教書和翻譯為職業。劉宏的創造性顯示在中國與西方過去及現在的關係衝突上,衝突即表現在許多中國人所要麵對的問題:一方麵想念和渴求著祖國,另一方麵又希望被東道國文化所接受;她也描繪了流散個人如何超越不同世界的衝突價值觀,從而找到屬於自己正確的位置。劉宏在寫作中展現了文化翻譯的幹預性及創新性。通過有意的在敘述中使用異質化策略,劉宏使得目標讀者違背英語文學的傳統規範。她的敘述風格及適當的在英語中使用中文表達(直譯),都是她遊子身份的一個體現。以下通過劉宏的第二部小說《鵲橋》(2003)具體分析中國的流散文學在英國的特色,從而發掘出流散文學的文化翻譯性。
《鵲橋》是“跨越兩種文化的愛情故事”,它與其他流散文學有著相同的主題,如流亡和歸屬感、文化差異、同化和阻力,對身份與和解的尋求。曆史的傷痕使得兩代女性爭論並重新詮釋過去事件的意義。記憶和生存需要使得中國人對於英國人具有的強烈的愛意或敵意。它敘述了一個名叫驕梅的中國年輕女學生在倫敦的奮鬥。② 她與會說中文並曾去過中國的英國女人芭芭拉住在一起。正是由於芭芭拉曾與驕梅的父親相遇並相愛過,驕梅便受到了芭芭拉的照顧。這本小說開始於驕梅的祖母鐵梅在倫敦東部的漢普斯特德搜尋孫女,但幾頁之後,讀者開始意識到這祖母可能不是真實的。她似乎是一個幽靈,由於未完的事情而在人類世界徘徊不去,那就是照顧她的孫女。作者巧妙地將祖母的真實身份神秘化。讀者永遠無法確定鐵梅究竟是一個真正的鬼,或僅僅是存在於驕梅想象中的精神存在。③
主人公的家庭和中國的曆史由孫女和祖母以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輪流敘述。重述曆史的或小說中的家庭事件動搖了源文化及寄主文化。驕梅從祖母的幽靈中得知英國侵略者在19世紀殺害了她的曾祖母和其他的祖輩。祖母堅持中國與英國劃清界限,但孫女卻十分矛盾。驕梅與英國愛和恨的關係由於芭芭拉而變得愈加複雜。由於芭芭拉與父親的情事使驕梅與之產生了本能的距離。但她由於芭芭拉的照顧而對芭芭拉充滿了感情。“The Chinese in me wanted us to be closer, and the English in her pushed us apart.”④驕梅的家族曆史、中國和英國的曆史問題,均帶有悲劇和暴力以及神秘主義的色彩。高潮出現在驕梅發現了自己與英國男友Ken有了孩子,並且她的監護人芭芭拉死於一場神秘的疾病。
文化衝突在流散文學中有著顯著的特點。在一個流散者奮鬥安頓下來的過程中,苦苦掙紮與文化適應的人就像翻譯者一樣。這個過程是源文化之與目標文化之間的談判。這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重寫的過程,翻譯過去是為了這裏和現在。敘述和價值判斷的處理即是尋求平衡的一部分。
二、直譯與音譯——語言的混雜性
流散文學振興和擴大英語的含義範圍。通過對於英語的創新和非標準的使用,流散作家創造新的、混合的表達方式。語言這樣的性能成為動力的工具。在這部小說當中,與中國的語言、禮儀、民間信仰和傳說相關術語及表達大多采用了直譯。例如,驕梅告訴祖母鐵梅,她想起她所講述的地獄:
還記得你曾經告訴過我?站在鬼門關(The Platform of Farewell)前望最後一眼生前,跨過奈何橋(the bridge over the River of Helplessness),牛頭馬麵二鬼(the twin devils, Cow Head and Horse Face)拉你入冥府(the Hell Court)。照孽鏡(the Mirror of Reality)顯現生前德行與惡果。最後,一碗孟婆湯(the Soup of Confusing the Souls)洗盡前世。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