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4We’re over the worst of the recession.
我們已經度過了經濟衰退的最艱難時期。
例5It took her ages to get over her illness.
她花了很長時間才把病治好。
翻開《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6版,在over作為介詞的第11個義項:past a particular difficult stage or situation度過(困難階段或局麵)處,編纂者列出了例4和例5兩個句子,不難發現,此處的over 與前麵例1中的over同出一轍。“We”與“her”所指的“她”可以視為動體,“recession”和“illness”視為界標,兩個句子可分別視為一輸入空間(We vs. Recession, Her vs. Illness),over 的整體原型圖式為另一個輸入空間,兩輸入空間所共有的抽象空間,即類屬空間,可以通過上述討論中的空間假想運動來構建,均涉及從開始到結束這樣一個過程:例4中為出現經濟衰退,想盡辦法努力克服,到最後的度過難關;例5中為生病、治療,再到康複。最後通過空間整合,形成與例1相似的over的典型場景圖式。We與recession,she與illness處於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如圖4所示:
不同的是,在原型的現實空間位置中,界標一般是靜止的,從頭至終處於同一狀態,而在隱喻運用中,心理空間中被視為界標的一方,如recession和illness,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經濟衰退”和“疾病”最終會消失,也有可能重新出現,隻是在概念整合中我們將其置於一種相對靜止的概念框架中。
如前所述,隱喻是概念整合的結果,是不同認知域或心理空間之間的映射。同時又是詞義擴展的一種重要方式,介詞的空間意義就是通過隱喻得到了擴展。下麵我們討論介詞over在的一些習語和短語中的隱喻性用法。
例6dominate over (控製)
例7over the hill (處於巔峰)
例6屬於一種上下圖式關係(top-down),在句中被投射到控製認知域(Power is up, powerlessness is down),把“top-down”映射到權利域,所以有權者“高高在上”,無權力者則“屈居人下”。因此,在理解dominate over時,我們首先將其作為一輸入空間,將over表示“The vertical elevation or up cluster”(田兵,2004:194~195)的具體空間方位作為另一輸入空間,通過部分映射和概念整合,推出這一概念隱喻“Control is up.”更多的例子摘自《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6版中介詞over的第9個義項—used to show that sb. has control or authority(表示能控製、有權威):
1.She has only the director over her. 她的上司隻有主任一個。
2.He ruled over a great empire. 他統治著一個大帝國。
3.She has editorial control over what is concluded. 她有權決定編輯的內容。
在1.2.3.的圖式中,She與He都處於界標的上方,而居上就意味著控製權,動體便有了控製權力,所以over經概念整合過程中的空間映射,獲得了“支配、控製”的隱喻意義。理解例7中習語的意思前,先分析一下:
4.She climbed over the hill. 她翻過牆去。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6版中列出的第5個義項是:so as to cross sth. and be on the other side到另一邊,翻越。Tyler and Evans(2001)將over 表示這一空間位置的原型義概括為“The A-B-C trajectory cluster”(田兵,2004:195),其意象圖式可表示如下:
圖5是章宜華根據句子“The cat jumped over the wall.”給出的意象圖式,同樣適合於4)句。在該句中,動體由動詞climb啟動,但其運動軌跡是由over來限定的。按照該圖式,介詞“over”在“她翻過牆去”的軌跡中至少有A-B-C三點,A代表起點,B代表翻越的最高點——牆的正上方,C為她在牆的另一邊的落腳點,三點形成了一條弧線。以此為基礎理解over the hill這一習語時,我們首先從“爬山活動”開始,爬山要經曆“在山腳下—登山—到達山頂—下山”這一係列過程,聯想這一輸入空間,結合習語所呈現的另一輸入空間,在概念整合時,保留“從最低點到最高點”的空間圖式,隱去“到達山頂—下山”的動體運動軌跡,就形成概念隱喻“Career is a journey”(從AB 向上不斷攀爬),那麼over the hill自然理解為“處於事業的頂峰”,如圖6中的B點所示:
Over 還有其他許多義項,大多都可以借助概念整合的方法構建各自的認知心理圖式,推理出隱喻意義的擴展過程。
四、結語
以上的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多義空間介詞,尤其是理解其隱喻意義的有效理論。依照這一理論,意義建構需要心理空間,並結合具體的語境和語言信息對輸入空間進行概念上的整合,其中隱喻是概念整合的結果,是其一種重要的突顯形式。可以說學習者在學習一詞多義的介詞時,必要的概念整合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
不僅是over,我們在理解其他許多空間介詞如above, on, up, down 時,也可以以它們的原型認知語義(介詞表示的具體空間位置)作為意象圖式,借助假想的空間運動,積極構建心理空間,通過相互映射,進行概念上的整合,從而在促進空間介詞的認知分析過程中形成對語義的動態理解。
注釋
①和②來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13133.html
參考文獻
[1] Coulson, S. & T. Oakley. 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510~1536
[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 MIT Press,1985
[3] Fauconnier, G. & E. Sweetser. 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 [M]. Chicago Univ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4]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a
[5]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6] 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7] Semino, E. & J. Culpeper. 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2
[8]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9] 劉宇紅. 心理空間理論與詞彙歧義. 外語學刊,2002(1)
[10] 劉正光 .Fauconnnier的概念合成理論:闡釋與質疑.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11] 束定芳. 認知語義學.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2] 田兵. 義項的區分和描寫—關於多義詞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3] 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回顧與思考. 外語研究,2004(1)
[14] 王正元. 概念整合理論的發展與理論前沿.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6)
[15] 張輝. 熟語及其理解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M].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3
[16] 張輝,李佐文. 從“red pencils”和“fake guns”談起——形名組合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外語研究,2001(2)
[17] 張輝,楊波. 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其應用.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
[18] 章宜華. 多義性形成的認知機製與詞典義項的處理.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3)
[19] 趙秀鳳,劉辰誕. 心理空間理論視角下的“投射”結構及功能. 外國語,2009(2)
[20]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漢·漢英雙解)第6版
[21] 陸穀孫. 英漢大詞典(第2版)
(葛婷婷: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實證調查研究聶哲楊文地一、引言
很多中國學生認為學習英語費時費力,且英語水平難以提高。許多教師對此也束手無策。“撇開語言(如拚寫、發音和語法)錯誤不談 ,他們的口頭和書麵語篇過於直白,缺乏英語語言文化內涵”(董宏樂等,2003)。認知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Lakoff提出“隱喻是賴以生存的”(Lakoff & Johnson,1980)。這一觀點目前已得到很多外語研究者的讚同,並且正在不斷地與英語教學和學習結合進行探索。隱喻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而且也反映了人們所在社會的文化,其本質是認知的(楊文地,2006)。隱喻不僅是一個幫助我們豐富語言表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與我們的創新思維、語言習得密切相關(王寅,2007:494)。由於隱喻和語言以及思維有密切關係,在對隱喻理論作了細致的研究之後,筆者設計實驗對大學生隱喻能力進行調查研究,試圖把英語學習和學生的隱喻能力結合起來,分析外語學習和教學中的一些難題的原因,力求找到解決方法,提出新策略,促進外語教學的健康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本實驗通過對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的調查,旨在研究三個問題:一、考察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發展狀況;二、考察大學生隱喻能力與其英語水平之間的關係;三、探索提高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來自湖南理工學院的三個院係(計算機係、經管係和外語係)三個不同專業(計算機、會計和英語)的學生,每個專業每個年級(大一、大二、大三)各一個班,共九個班,450名學生。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的,隨機抽選的方法如下:英語專業(作為英語高水平的代表)為固定調查對象,其他專業筆者采用Excel中取隨機數的方法,給備選者編號,首先抽取院係,從16個院係中抽取兩個,得到計算機院和經管學院,然後抽取專業,計算機係兩個專業中的計算機專業,經管係六個專業中的會計專業。最後按照同樣方法從每個專業(包括英語專業)每個年級四個自然班級中抽取一個班級作為調查對象。每個班級的人數不少於45人。年齡差距不大於兩歲。
(二) 方法與過程
本次調查的方法包括受試者高考成績和四級考試成績(按百分製折算後的分數)和一份隱喻能力調查試卷(見附錄)。首先將大一學生的高考成績、大二和大三學生的四級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作為英語水平的參考標準。然後通過篩選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權威專家李福印(2004)的測試試題,編排了兩套與大學生水平相當的隱喻能力調查試卷以供學生測試,取其平均分為隱喻能力得分。為了設計好這兩套測試題,筆者首先將李福印的所有試題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試題為帶有隱喻詞彙的句子,共40個,用來測試找到隱喻和解釋隱喻的能力;第二部分為英語習語和諺語的完型填空,共32個,用來測試學生產出隱喻的能力。筆者先將這72道題目給五位多年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英語教師篩選,剔除其認為對於學生來說難度太大的題目,剩下57道題目給20名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進行預測試,這20名學生是與受試者中的英語專業大一年級組處於同一水平的非正式受試者,他們的英語成績都在平均成績100分左右。預測試的目的是依據該實驗的結果從預測試的題目中挑出一定數量的題目用於正式測試。預測試的結果由此班級的英語教師根據參考答案來評判,剔除得分率過低(隻有小於或等於10%的同學能答出)的題目,最後選出40題來作為正式測試問卷。問卷共兩個部分,每個部分10道題。第一部分要求找出句子中的隱喻並解釋其句意。例如:He boiled over.(boiled over: When a person or situation boils over, they suddenly become out of control or violent.)隻要學生的答案接近正確或答出關鍵詞就視為正確並給予相應分數。第二部分要求用適當的詞完形填空。例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湯)。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有效性,筆者參照任課教師的意見將稍微生僻的單詞根據《牛津英漢詞典》的中文解釋加上相應的中文注釋。試卷滿分共計30分。每個班級的正式測試安排在2009年上學期10月份第二周和三周的非正常上課的時間,在統一的教室集中進行,由兩位教師發卷然後監督學生獨立完成,測試時間均在45分鍾之內。九個班級的測試在一周之內依次完成。每次測試完成後,當場收回問卷,問卷的回收率達到95%。問卷計分方式為:第一部分每題2分,共10題,滿分值20分;第二部分每題1分,共10題,滿分值10分。評分由四位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和四位大學英語教師依據參考答案共同進行。
三、結果與分析
筆者對回收到的426份測試卷進行整理,最後從每個班級選出45份有效試卷,一共405份。筆者對此405份試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英語隱喻能力基本狀況
表一各專業各年級隱喻測試基本情況表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英語專業學生的隱喻能力測試平均分數明顯高於其他專業。為了讓數據更加直觀地反映問題,筆者擬隱喻能力為隱喻測試得分與試卷總分(30)的比值來進行比較分析,例如一個學生的隱喻測試得分為10分,則他的隱喻能力為10比30等於0.33。那麼按此方法計算,比較各個專業的平均隱喻能力,英語專業為0.62;計算機和會計專業分別為0.47和0.48。英語專業學生平均隱喻能力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專業。這說明隱喻能力有專業差異,英語專業的學生總體上看隱喻能力要優於其他專業。就三個專業大一學生的隱喻能力比較而言,分別為0.46,0.44和0.46,幾乎相差無幾。這說明在大一階段,剛剛入學不久的大一新生的隱喻能力都是基於高中水平,專業差異不大,而從大二開始,英語專業學生的隱喻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從0.46提高到0.66,其他兩個專業則無明顯提高。我們分析其原因,拋開主觀因素與個人因素,英語專業和其他專業最主要的就是課程不同,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課程涉及英語語言各個方麵,包括英語國家文化課程、語言學課程,他們學習英語的麵更廣,程度更深,平常接觸地道英語也更多,所以其隱喻能力較之其他專業應該更高。
再分別對三個專業的不同年級學生的隱喻能力結果進行比較,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平均隱喻能力為:0.46(大一),0.47(大二),0.49(大三);會計專業:0.44(大一),0.49(大二),0.52(大三);英語專業:0.46(大一),0.66(大二),0.75(大三)。每個專業都是大一學生隱喻能力最低,大二和大三依次增長,但除了英語專業,其他兩個專業的增長幅度很小。可見其隱喻能力受年級和年齡的影響不大,大學生都已成年,語言和認知都達到相對穩定水平,可能不隨年齡增長而顯著變化。這也同樣說明隱喻能力的提高和其他因素有關,比如英語課程與教學,或者英語學習的策略。
經過統計,筆者還發現,在這三個年級中,女生的平均隱喻能力要高於男生,計算機專業女生隱喻能力為0.53,男生為0.41;會計專業女生為0.61,男生為0.36;英語專業女生為0.67,男生為0.58。這表明隱喻能力確實在這些受試者中是存在性別差異的,出現這一情況的客觀原因還沒有足夠理論依據能解釋。
(二)英語水平與英語隱喻能力的相關性
為了找出英語水平與隱喻能力的相關性,筆者把受試者最新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CET-4)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如下表:
表二學生英語成績基本情況表
上表所示的英語成績取自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大一)和四級考試成績(大二、大三),可以有效反映出學生現階段的英語水平。為了考察英語水平與隱喻能力的相關性,筆者將兩項數據(各個專業和年級平均英語成績和其隱喻測試得分)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
相關性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上表顯示的相關係數為0.873,P值也接近於0,說明英語水平與隱喻能力的相關性還是比較高,但不是很顯著。這也許是因為平均成績不具有顯著性特征。筆者從這九個班級中間抽取一個班級(大二計算機),對其英語水平和隱喻能力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
相關性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e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上表顯示的相關係數為0.892,P值接近0,說明兩者顯著相關,即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隱喻能力也高。
四、討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1.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有專業差異,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隱喻能力比非英語專業高;2.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的年級差異體現在英語專業提高快,非英語專業的英語隱喻能力在大學階段幾乎沒有顯著提高;3.大學生英語水平與其英語隱喻能力正相關,即英語成績好的學生隱喻能力高。
通過對受試者的訪談,筆者得出造成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有差異的三個原因:
第一,課程與教學。英語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類似公共英語的綜合英語課程之外還開設英美文學、語言文化等課程,每個年級至少有七門專業課。並且很多學生認為專業課程而不是公共英語更加能吸引他們。而非英語專業隻有兩門英語課程即綜合英語與聽說,並且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反映對於英語老師講語法沒有興趣。教師也認為把隱喻理論滲透到教材的教學方法還不成一個完整的係統。教師基本上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沒有注重學生英語思維習慣的培養與語言表象下文化內涵和認知概念的塑造,教學的內容比較枯燥,形式也受約束。
第二,英語學習的動機。大學畢業就麵臨就業,因此隨年級的增加,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英語是他們的“飯碗”,所以更有意識去全麵深入學習英語各個方麵的知識,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麵臨“工作”需求,學習動機更加強烈。而非英語專業大部分學生,就算到了高年級,他們知道英語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也希望能把英語學好,特別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英語,但是沒有學習條件,很少有老師能教授專業英語(ESP),因此他們的主動隱喻意識也不強,總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收,學生用自己的母語思維去套用英語中的詞彙、句子或文章,缺乏對英語文化因素的考慮。
第三,學習環境。大學生學習英語完全處於中文環境下,使用英語也在中文環境下,在有限的英語課堂上,學習和接觸到的英語真實材料很少,使用的更加少。他們有學習專業英語的需求,但是沒有這個環境。
五、結語
以上結論及原因分析更加體現了認知理論中提倡把隱喻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改變課程設置對於非英語專業的教學來說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但是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把隱喻理論引入課堂英語教學,提高他們英語隱喻能力和英語水平。對於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運用這些方法來提高其學習效率與興趣。
目前已有學者致力於提出將隱喻引入外語教學的策略,如李福印(2004)的實證研究成功運用概念隱喻與意象圖示法進行詞彙習得研究,並提出課堂教學實例。該思路和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英語教學的其他方麵,比如閱讀,他在文章中也提到這種方法的具體運用可以與閱讀理解相結合。此方法不僅對教師各個方麵的能力要求比較高,對學生本身的英語水平要求也高,雖然目前沒有係統的語料可以被采用來幫助隱喻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但是,這種正確的思路依然需要被采納。筆者認為首先從小處著手,例如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一些隱喻認知策略如意象圖示法、先行組織者策略等,對外語學習的每個部分,包括詞彙、閱讀、聽力和寫作進行各個擊破;而在宏觀語言習得方麵可以引導學生重視加強隱喻文化導入,多搜集隱喻表達,進行解釋翻譯或創造,中英文對比等。
筆者參照前人研究,結合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致力於隱喻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將隱喻理論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方法還在探索當中,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董宏樂,徐 健,梁育全.外語教學中的概念流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3):140~144
[3] 黃國文.以結果為中心到以過程為中心[A].載《外語名家論要》[C](張後塵主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 李福印.應用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與意像圖式在英語學習中的應用[M].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5]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0
[6]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7
[7] 楊文地.基於概念流利的文化認知分析[J].求索,2006(06): 207~208, 123
(聶哲: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
楊文地: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從語言順應論視角看《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語言陳盈轉 一、引言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個個性格鮮明、多姿多彩,如八麵玲瓏的王熙鳳、多情公子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等等。其中,曹公描寫的最豐滿的一個人物就是薛寶釵。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騷客對薛寶釵這一形象褒貶不一,我們從以往文人的一些評語中可見一斑:善於避嫌、諳世務(王希廉);“常常妥協”(周華);縱橫捭闔(韓誌煥、雷福泰);“裝愚”“守拙”(高明閣);偽裝自己(龔力);刁買人心(朱眉叔);可以做一品夫人(實齋);娶妻當如薛寶釵(羅盤)等等(周遠斌,2006:166)。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薛寶釵才具有以上如此豐富的理解。但是從語言順應論這一視角研究薛寶釵的形象卻不多。
本文試從語言順應論的語境順應出發,探討《紅樓夢》中薛寶釵語言的語境順應性,具體分析薛寶釵語言對心理世界的順應、社交世界的順應以及對物理世界的順應,並進一步分析薛寶釵的語言對語境順應的違背,這使我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
二、語言順應論
語言順應論(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教授Jef.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的。Jef.Verschueren認為,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這種選擇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可以是出於語言內部的原因也可以是出於語言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2000:55~56)。說話人之所以能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做出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以下三大顯著特征:1.變異性:語言具有一係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2.商討性:所有的語言選擇都不是機械地或嚴格按照形式-功能關係作出的,而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3.順應性:語言能夠使其使用者從眾多可供選擇的語言項目中作靈活的變通,以適應相應的語境,從而滿足交際需要。順應論包括四個方麵:語境關係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