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語言研究(一)(1 / 3)

人物指稱的分類 ——以《紅樓夢》語料為例

張征

一、引言

人物指稱的概念,筆者在張征(2007,2008a, 2008b, 2009)中均有提出,人物指稱指的是說話人在交際中稱呼對方、指稱自己或第三方的方式,即常說的稱呼語。本文以《紅樓夢》語料為例,對人物指稱進行分類。

《紅樓夢》共寫人物五百餘人(赤飛,2007:11),這些人物之間怎樣稱呼對方,怎樣指稱第三方是《紅樓夢》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紅樓夢》稱呼語的全麵研究一直是紅學的一項空白。(陳毅平,2005:I)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陳毅平博士所著《稱呼語研究》對《紅樓夢》稱呼語進行了全麵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從修辭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係統功能語法等角度對《紅樓夢》稱呼語進行了全麵、係統的研究。書中第二章“《紅樓夢》稱呼語的構成”中對《紅樓夢》稱呼語進行了分類。按照這一分類,《紅樓夢》稱呼語可從兩個方麵進行分析:一是稱謂係統與非稱謂係統的稱呼語,二是複合式稱呼語。(陳毅平,2005:11)作者對稱謂語所做的這一分類似乎沒有體現分類的標準,因為稱謂係統或非稱謂係統是從意義的角度來談的,而複合式稱呼語又是從形式上談的。這是個表述法的問題,混淆了形式和意義的區別。

撇去《紅樓夢》不談,隻談人物指稱(稱呼語),我們很容易發現,現在已有的關於稱呼語分類的論述也存在分類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比如,按照田惠剛(1998)的分類,中西人際稱謂係統可分為:親屬稱謂係統、社會稱謂係統、姓名稱謂係統,指代稱謂係統以及禮貌稱謂係統。其中,“禮貌稱謂係統與其他所有的稱謂係統多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它們之間聯係緊密,在論述時不可能將其截然分開”(田惠剛,1998:450)。也就是說,田惠剛(1998)將人際稱謂係統分為了四個完全獨立的係統。但這一分類存在的問題是:它也混淆了分類標準:親屬稱謂及社會稱謂是從語義的層麵上來進行的分類,而姓名或指代是從語法的層麵進行的分類。

基於以上的考慮,筆者認為很有必要用統一的標準對人物指稱進行科學分類。在論述的過程中,以《紅樓夢》前八十回語料為例。

二、第一層分類:靜態vs.動態

人物指稱,即稱呼語,人與人進行交際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要采用合適的方式來互相稱呼。因此一旦進入語言運用,就涉及了語用問題。首先,按照人物指稱是否進入了語言使用係統,即按照靜態還是動態的分類標準,可將其區分為語言學層麵的人物指稱係統及語用學層麵的人物指稱係統。前者呈靜態,後者呈動態。前者直接與稱謂係統的分類相關,後者與參與人在交際中所擔當的交際角色相關。對語言學靜態層麵而言,人物指稱可以分別從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麵進行分類,具體分類情況我們下一部分再談。從語用學動態層麵而言,人物指稱可分為:第一人稱指稱、第二人稱指稱以及第三人稱指稱三類。

在交際的過程中,參與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找到合適的方式來稱呼自己或對話人,或者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指稱交際第三方(在場或不在場)。因此,根據參與人在交際中所承擔的角色,可以將人物指稱區分為:第一人稱指稱,即說話人;第二人稱指稱,指對話人;第三人稱指稱,指的是既不是說話者也不是對話人的交際第三方。

人物指稱可以由不同的詞語形式來實現。比如,最典型的第一人稱指稱,由第一人稱代詞“我”(漢語)、“I”(英語)來實現;最典型的第二人稱指稱,由第二人稱代詞“你”(漢語)、“you”(英語)來實現;最典型的第三人稱指稱,由第三人稱代詞“他/她”(漢語)、he/she(英語)來實現。這些代詞,相當於人稱指示語(person deixis),“它們能直接體現人稱的語法範疇,揭示其在交際行為中所起的作用”(Levinson, 2004: 112)。

除了最具典型性的交際人物指稱詞——代詞,其他形式的稱呼語也可擔當語用係統的人物指稱詞。以下專門論述語言學層麵,即:語言係統層麵人物指稱的分類法。

三、第二層分類: 形式vs意義

語言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因此,從語言係統層麵對人物指稱進行的分類,即人物指稱的第二層分類,應根據形式與意義的標準來進行區分。按照這一標準,人物指稱可區分為語言形式層麵的人物指稱以及語義內容上的人物指稱,以下分別進行論述。

(一)語言形式層麵的人物指稱

語言形式層麵的人物指稱,按照其形式的複雜程度,可區分為:單詞式人物指稱及詞組式人物指稱兩類。前者指的是由單個詞構成的稱呼語,後者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合成的稱呼語。

單詞式人物指稱按照詞性又可分為代詞和名詞兩類。《紅樓夢》中出現的代詞式人物指稱有:第一人物指稱詞,如“我、我們、人、人家、自己、咱們、吾、奴、奴家、自、己”等;第二人稱指稱詞,如“你、你們、爾、他、汝”等;第三人稱指稱詞,如“人、人家、他、他們、別人”等。名詞式人物指稱,如:“姐姐、姑娘、祖宗、傻子、菩薩、孽障、奶奶”等。

詞組式人物指稱,按照其組成方式,可區分為以下五類:

1.姓名稱呼

姓名,包括姓和名兩個部分,兩者分別代表的是兩項不同的內容,因此是詞組式的。姓名稱謂,按照其構成方式,又可分為:全名,如:“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史湘雲”等;表字,如:“鯨卿、顰顰、如海 ”等;雅號,如:“瀟湘妃子、絳洞花主、蕉下客”等;綽號,如:“呆霸王、醉金剛、冷郎君”等。

2.(代詞)+名詞+(代詞)

第二類詞組式人物指稱由代詞與名詞共同構成,代詞既可以放在名詞前,也可放在名詞後,如:“我的奶奶、你大舅母、你這畜生、他老人家、媽媽你”等,前麵兩例代詞充當的是後麵名詞的修飾語,後麵三例代詞與名詞屬同位關係。

3.名詞+名詞

第三類詞組式人物指稱由名詞與名詞共同構成。如:“珍哥媳婦、奴才小子、神仙姐姐”等。

4.形容詞+名詞

第四類詞組式人物指稱由形容詞與名詞共同構成。如:“好祖宗、大哥哥、不識抬舉的東西、無知的蠢物”等。

5.“的”字結構

第五類詞組式人物指稱叫“的”字結構,因為這一類稱呼語中的最後一個詞素都是“的”字。如:“為兒的、你瞎了眼的”等等。

(二)語言意義層麵上的人物指稱

當人們用某種形式的稱呼語進行稱呼或指稱時,傳達了人際方麵的信息,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根據人物指稱語所揭示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確定的還是不確定的,人物指稱詞可區分為有定距離人物指稱以及無定距離人物指稱。

首先來看有定距離人物指稱。根據張征(2009)的論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分為社會距離與心理距離兩種。社會距離表示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層麵上的差距,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在權勢、地位、年齡重要性等方麵的距離。通過人物指稱語所體現的這一社會距離是確定不變的。有兩類稱呼語可體現這種有定距離人物指稱,它們分別是: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親屬稱謂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社會稱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這兩種關係相對而言是固定不變的。當人們用親屬稱謂或社會稱謂來稱呼或指稱時,都得根據交際雙方或三方的實際關係,即角色關係來確定所要使用的稱呼語。

無定距離人物指稱,指的是體現人與人之間心理距離的稱呼語。心理距離即為情感親密度:情感上越親密,心理距離越近,越疏遠,心理距離越遠。心理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將體現心理距離的人物指稱詞冠名為無定距離人物指稱。下麵專門列一部分來談無定距離人物指稱。

四、無定距離人物指稱

無定距離人物指稱,即情感稱謂可分為八類。分別是:尊稱、諧稱、昵稱、謙稱、通稱、傲稱、蔑稱、詈稱。

尊稱能體現說話人對對話人以及所提到人物的尊敬。如第三回中,林如海稱賈雨村為“尊兄”;如第六回中,狗兒稱其嶽母劉姥姥為“你老人家”的等。

諧稱指的是說話人希望取笑某人時所使用的稱呼語。如賈母常拿鳳姐取笑,稱她為“猴兒、鳳辣子”等。

昵稱能體現說話人對受話人的喜愛。如寶玉稱襲人為“好親姐姐”、賈母稱寶玉為“好寶貝”等。

謙稱是一種自稱表示法,它表示說話人自己用謙遜的方式稱自己的情形。如“奴才、小的”等。

通稱指說話人以某種常用的方式來稱呼對話人。以黛玉為例,她通常以“我”來稱自己;別人稱她的方式的通用方法是“你”;當她處於旁觀者的角度,別人對她所使用的他稱通常為“林姑娘”。

傲稱也是自稱法,這種稱呼法能體現說話者的自傲與無知。如焦大太爺稱自己為“焦大太爺”,尤三姐將自己成為“尤三姑奶奶”等。

蔑稱指的是這樣一種稱呼語,它們能表示說話人對對話人或第三方的蔑視。如李嬤嬤因為生氣,稱襲人為“那起狐狸”;邢夫人在迎春麵前罵鳳姐和賈璉為“你那好哥哥好嫂子”等。

詈稱指的是用來詛咒別人的稱呼語。詈稱適用於自稱、對稱、他稱三類人物指稱詞。比如在七十四回中,王善寶家的本想通過抄檢大觀園來立功,拿人的錯,不想拿住了她外孫女兒司棋,因此,在羞愧與氣惱中,她自己打自己的臉,邊打邊罵“老不死的娼婦”;賈政稱自己的兒子寶玉為“畜生”;門子在賈雨村麵前稱買英蓮的買主馮淵為“死鬼買主”等。

這八類稱謂又可根據其感情色彩分為:積極、中性及消極情感稱謂。

五、人物指稱的分類示意圖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構擬《紅樓夢》人物指稱的分類示意圖,如下:

人物指稱語言學(靜態)形式單詞式代詞

名詞

詞組式姓名稱謂

(代詞)+名詞+(代詞)

名詞+名詞

形容詞+名詞

“的”字結構

意義有定距離親屬稱謂

社會稱謂

無定距離—情感稱謂積極的尊稱

諧稱

昵稱

謙稱

中性的—通稱

消極的傲稱

蔑稱

詈稱

通用學(動態)第一人稱指稱—自稱

第二人稱指稱—對稱

第三人稱指稱—他稱

人物指稱的分類圖

六、結語

本文以《紅樓夢》語料為例,對人物指稱重新進行了分類。此分類法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按照這一分類,首先,人物指稱可以區分為語言學靜態係統人物指稱,以及語用學動態係統人物指稱。其次,這兩個係統均可再繼續往下分。語用學動態係統人物指稱可按照交際角色區分為第一人物指稱(自稱)、第二人物指稱(對稱)、第三人物指稱(他稱);語言學靜態係統人物指稱按形式與意義可區分為兩類,即:形式標準下的人物指稱分類及意義標準下的人物指稱分類。前者可進一步區分為單詞式和詞組式人物指稱;後者按照人物指稱是否揭示的是確定的距離還是非確定的距離而分為有定距離人物指稱和無定距離人物指稱。有定距離人物指稱包括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兩類,無定距離人物指稱由八類情感稱謂來實現。

本分類方法體現了語言研究靜態與動態的結合、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這一分類,體現了分類的係統性、窮盡性,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這樣的分類基礎上,有利於進行下一步的《紅樓夢》人物指稱或人物換稱研究。

參考文獻

[1] Levinson, S. C. Deixis. In Horn L. R. & G. Ward. (ed.),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4:97~121

[2]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982)

[3] 陳毅平.《紅樓夢》稱呼語研究.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 赤飛. 紅樓人物姓名談.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11

[5] 田惠剛 .中西人際稱謂係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6] 張征.A Pragmatic Study of the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7] 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8a

[8] 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語用研究——基於言語行動理論.外語與翻譯,2008b

[9] 張征.《紅樓夢》人物換稱的標記性和距離性.外語·翻譯·文化(第八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張征: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得”字兼語句的句法推導何熙李白清一、 引言

孫銀新在《“得”字兼語句新論》一文中,將諸如“他打得孩子到處亂跑”類“得”字句(本文將這類句子統稱為“得”字句)與典型的兼語句①進行了語法形式及語法意義方麵的對比,認為上述“得”字句可以視為兼語句。Chomsky強調要從生物語言角度研究內在性語言,為了減輕運算負擔,句子結構的形成應以動態方式,以語段為單位進行。相同結構應遵循相同的句法推導過程,僅僅通過兩種形式的類比似乎並不足以說明它們是同一種句式。

本文根據Chomsky提出的“語段理論”,從“得”字句的基本語義入手,提出它的參數化句法分析推導模式,我們認為VP1在與輕動詞v合並之前,先與具有完善“使役”義功能的功能語類K 合並,由於K的值不同,導致一部分兼語動詞可以獨立使用,完整地表達“使役”義,而另一部分則需要借助於有語音形式的K,在漢語中即“得”字,從而形成“得”字兼語句。下麵先對兼語句及“得”字句的研究文獻進行回顧,然後提出“得”字兼語句的句法推導模式。

二、兼語句及“得”字句研究

兼語句早在20世紀初就引起學者注意,但對於其內部的句法結構尚無統一的解釋,國內有關“得”字句的研究亦頗為少見。

(一)兼語句的定義及分類

兼語句,呂叔湘稱之為遞謂式②,是“由一前一後兩個動詞中間夾著一個名詞組成”,並根據前動詞的意義,將其分為三類:含有使令意義的二價動詞;表示“讚許”或“責怪”的二價動詞和表示“給予”的三價動詞。吳啟主則認為兼語句可分為更多類:使令類、交接類、情意類、稱說類及“有”字句等。

溫賓利、袁芳借鑒邢欣關於兼語句③的定義:兼語句為NP1+VP1+NP2+VP2,其中V1是具有致使意義的二價動詞,NP1與VP1和VP2題元相關(語義上,NP2既是前動詞的域內論元,又是後動詞的域外論元)。他們根據動詞V1的詞彙意義,將兼語句分為致使類、請求類、勸說類和派遣類四類;根據V2的配價,分為非賓格V2類,作格V2類,二價V2類以及三價V2類。本文主要討論使役類兼語句。

(二)“得”字兼語句

孫銀新通過比較“得”字句和一般兼語句相同點提出,“他打得孩子到處亂跑”、“他們搖得小船飛快”等“得”字句可以視為兼語句。在語法形式方麵,和一般兼語句一樣,它們也可以變為“把”字句、“被”字句,而且它們的各種否定表達形式、問話形式及語音停頓的位置均和一般兼語句相同。在語法意義上,兩者的語義關係和語義的構成相同,“得”字句的前動詞也和兼語句的前動詞一樣,往往含有“使令”意義。

另外,趙長才認為,述補結構“V得C”是由連動結構“V得VP”通過“得”在該句法位置上的進一步虛化為結構助詞而來。劉子瑜不同意該觀點,他認為“V得C”述補結構中的“得”來源於“達成”義“得”的進一步語法化,“V得C”述補結構也是由此形成的。這些研究為我們認識“得”字句的句法結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以上關於“得”字句的研究側重於其語義或形式,都未從句法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關於“得”字句的內部結構,或者它具體屬於哪類句型,我們依然沒有清楚的認識。

三、“得”字兼語句的句法推導

本文根據“語段理論”提出兼語句結構中存在一個完善“使役”義的功能語類K,K的值不同,導致生成不同形式的兼語句。下麵先提出功能語類K,再對“得”字兼語句進行句法推導,最後比較“得”字兼語句與一般兼語句的推導以證實兩者實質上是同一種句式。

(一)功能語類K

首先我們論證功能語類K的必要性。孫銀新分析了下麵幾個例子與“他打得孩子到處亂跑”同屬一類:

a. 大雨澆得我全身都濕透了。

b. 爐子烤得屋裏暖烘烘的。

c. 揚起的塵土迷得我睜不開眼。

d. 戰士們殺得敵人死傷過半。

e. 老巫婆嚇得孩子大叫一聲。

f. 他們搖得小船飛快。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以上例句的前動詞V1均含“使役”意義,正如“使”、 “讓”等詞,為什麼後者可單獨使用,而前者必須借助於“得”?如:

g. *大雨澆我全身都濕透了。

h.*爐子烤屋裏暖烘烘的。

i.*揚起的塵土迷我睜不開眼。

……

j. 我們使他來吃飯。

k. 那佳人讓客先行。

……

雖然詞彙本身含有“使役”義,g ~ i句中“澆”、“烤”、“迷”仍不能單獨使用構成兼語句,而在a ~ f句中,借助於“得”字,句子成立。可能的解釋就是,部分動詞的“使役”意義完整(我們稱之為強使役動詞),而有些動詞的“使役”義較弱(弱使役動詞),則必須借助“得”字來完善,也就是說,功能語類K必須具有不同的值,因而功能語類K是必要的。此外,張美蘭[10]認為,使役動詞表達的“使役”義強弱程度不盡相同,這恰好論證了我們關於部分動詞必須借助“得”字才能完整地表“使役”的觀點。

既然“使役”義可能不由動詞獨立表示,那麼是什麼成分幫助弱使役動詞完整地表達“使役”義呢?我們假定:在兼語句結構中存在一個功能語類K,K是兼語句結構所特有的,也是生成不同兼語句形式的緣由所在。我們可對K進行參數化分析。K的值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如(1)。當K的值為正時(+ K),K為有語音形式的“得”等可完善“使役”義的詞,和動詞一起表達“使役”義;當K的值為負時(- K),K隻是一個沒有語音形式的空語類。根據K的取值不同,可生成“得”字兼語句或一般兼語句。

(1) vP Specv’ v KP(V1, K+/K-)Spec K’ +/- K VP1 (V1, K+/K-)Spec V1’ V1 DP

(二)“得”字兼語句的句法推導

下麵以“他打得孩子到處亂跑”為例,演示“得”字兼語句的句法推導過程。如(2),首先,副詞詞組“亂”、“到處”先後與V2合並形成VP2,DP“孩子”在[Spec, VP2]處合並,獲得V2的施事題元角色,此處的“跑”為一元動詞,附加語不獲得題元角色。VP2與AGRO合並,V2複製一個拷貝到AGRO,

(2)AGROP SpecAGRO’ 孩子AdjunctAGRO’ 到處 AdjunctAGRO’ 亂 AGRO VP2 跑 Spec V2’ (孩子)AdvP1 V2’ (到處)AdvP2V2 (亂) (跑)

AdvP1和AdvP2分別複製拷貝到AGROP的附加語位置,AGRO的EPP特征要求處於[Spec,VP2]位置的“孩子”複製拷貝到[Spec,AGROP]處。在最簡方案框架下,格的特征核查是通過探針(probe)與目標(goal)之間建立一致性關係進行的。根據語段理論,語段主要有CP和VP,非語段是可以被穿透的,AGRO的賓格特征作為探針,探測到[Spec,AGROP]位置上“孩子”的賓格特征,並與其建立一致性關係,DP“孩子”的賓格特征被核查掉,從而它已經不具備不可解釋性特征(uninterpretable features),隻能呆在原地不動。

接下來,AGROP與V1合並,主語“他”在VP1的標示語位置合並,承擔V1的施事題元角色。為了核查並完善V1的“使役”義,VP1與功能語類K合並。在“他打得孩子到處亂跑”中,“打”也可以解釋為:用手或器皿撞擊而使受傷或痛苦。由於功能性中心語的強特征,V1提升至K。“打”的“使役”義較弱,不能獨立表達,需要借助於“得”字,所以K的值為正,V1在KP的中心語位置複製一個拷貝“打”後,該拷貝與“得”結合,共同完整地表達“使役”義。K的EPP特征使[Spec,VP1]位置上的DP“他”必須複製一個拷貝到[Spec,KP]位置。 K表完善“使役”義,這種完善動詞使役義的特征為語義有解特征(interpretable features),它的值是在進入句法推導前就確定了的。另外,處於[Spec,KP]位置的“他”還有語義無解特征,即格特征,“他”仍然處於活躍狀態。

接著KP與v合並,v(V1, +K)包含了V1和K的特征。主語“他”複製拷貝到vP的標示語位置,根據名詞拷貝承擔題元角色假設,名詞拷貝可以獨立承擔題元角色,[Spec, vP]位置上“他”的拷貝承擔v的施事題元角色,仍然處於活躍狀態。vP再與T合並,漢語中動詞本身沒有時態特征,動詞不必再提升至T。TP接下來與AGRS合並,AGRS的EPP特征要求DP“他”複製拷貝到[Spec, AGRSP]位置,另外“打得”也複製拷貝到AGRS。AGRS的主格特征作為探針,探測到“他”的主格特征,兩者建立一致性關係,至此,主語“他”的語義無解特征,包括主格特征全部被核查掉,[Spec, AGRSP]即為“他”的最終位置。AGRSP與C合並,形成語段CP。最後,CP語段被移交到語音形式,語鏈上的最高拷貝得到拚讀(括號內的低層拷貝則沒有語音形式)。

(3)CP C’ C AGRSP Spec AGRS’ 他 AGRS TP 打得 Spec T’ (他) T1 vP Spec v’ (他) v KP (V1,K+)Spec K’ (打得)(他)K VP1 + Spec V1’(打得)(他)V1 AG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