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a. The world of finance in particular has come up with numerous devices that have made their way into our back pocket—to make it easier to spend, but, just as important, to keep track. (徐,2005:47~48)
b. 尤其是金融界拿出了許多設計和發明,並推廣到我們的後褲袋中,這些玩意更容易使用,而且也更易於記錄和管理。
c. 尤其是金融界拿出了許多設計和發明,並推廣到我們的後褲袋中,讓花錢以及記錄和管理花錢都更容易。
胡明亮先生(2007: 19)認為例(23a)中的代詞it並不是指“devices”,而是指“money”。因此正確的譯文應為(23c)。
(二)中英文的語篇連貫技巧
英語常常使用代詞it達到語篇銜接的效果,如例(24)和(25):
(24) a. Full ownership comes only when you have made the book a part of yourself, and the best way to make yourself a part of it is by writing in it.
b. 隻有你把書當作你的一部分,你才完全擁有了書。使書成為你一部分的最好辦法是在書上做標記。 (常,2005: 155)
(25) a. You can almost put it down as a general rule in this town that presidents often invite “honest criticism” from their aides, but seldom get it, and usually don’t follow it when they do.
b. 你幾乎可以把下麵這點看成首都的慣例:曆屆總統常請他們的助手提出坦誠的批評,但很難得到,即使得到了,一般也不大去采納。 (蔡,2000: 180)
從例(24)和(25)可以發現,英語國家的人常使用代詞,達到語篇銜接連貫的效果,但是中國人卻常使用省略、重複等方式達到相同的效果。
陸振慧(2002:325)研究了21篇英文習作和11篇中文習作,並對比了中英文代詞的使用情況。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英文使用代詞頻率對比 (陸2002:325)
如表1所示,英語使用代詞的頻率要遠高於漢語。英語中,代詞使用和名詞重複這兩種連接方式的使用頻率比例加起來達到了100%,但是漢語卻並非如此,這是因為除了代詞使用和名詞重複兩種方式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可循,零指代就是其中的一種,這主要歸因於漢語意合的特性。總的來說,英語常使用代詞達到語篇連貫的效果,而漢語卻偏向於重複名詞,達到相同的目的,特別是表示物體和概念的名詞。這正是譯者為什麼不能一直用“ta”作為代詞it的對等詞,而要采取名詞重複、代詞省略等手段處理。
1.名詞重複
名詞重複是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重複使用上下文出現過的詞句。為求達到表達清楚、流利自然的效果,下麵幾個例子的譯者使用了重譯的方法翻譯源語。
(26) a. Today, the heaviest burden on mankinds shoulders was the arms race, which was inexorably bringing us to the edge of an abyss. “It is our duty to stop and then to reverse it, to prevent it from spreading to space.” (Mikhai Gorbachev: Today, the Heaviest Burden on Mankinds Shoulders Is the Arms Race)
b. 今天,人類最沉重的負擔是軍備競賽,軍備競賽殘酷地把我們帶向災難的邊緣。“我們有責任製止並逆轉軍備競賽,以防止軍備競賽擴散到外層空間。” (譯者:陸振慧,2002)
c. 今天,人類最沉重的負擔是軍備競賽,它殘酷地把我們帶向災難的邊緣。“我們有責任製止並逆轉它,以防止它擴散到外層空間。”
例(26a)中第一個代詞it是形式主語,指代不定式“to stop and then to reverse it, to prevent it...”,第二和第三個代詞it指“arms race”。譯文(26b)采取了名詞重複的方法,而譯文(26c)則采用直譯的方法,把代詞it譯為“它”。但是,譯文(26c)所指的內容模糊不清,容易造成讀者的誤解,且在語言表達層麵上與(26b)相比也略遜一籌。
(27) a. Why are we ignorant of this gigantic, obvious truth? The main reason is surely that the Chinese themselves lost sight of it.
b. 為什麼我們對這個巨大而明顯的事實全然不知呢?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中國人自己忘記了這個事實。(《21世界大學英語》教師參考書第四冊)
例(27a)與例(27a)相似,譯者也可以用“它”代替“事實”,但是這麼一來,譯文就不如譯文(27b)簡潔通順了。
總的來說,名詞重複在翻譯代詞it的時候是比較常見、有效的方法。
2.代詞省略
英語形合,漢語意合,所以代詞it漢譯,名詞省略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
(28) a. Truth is tough. It will not break, like a bubble, at a touch; nay, you may kick it about all day like a football, and it will be round and full at evening. (O.W. Holmes)
b. 真理是堅韌的,它不會像水泡那樣一觸即破;不,你可以像足球一樣整天把它踢來踢去,晚上它還是圓圓地充滿氣。
c. 真理是堅韌的,不會像水泡那樣一觸即破;不僅如此,還可以像足球一樣,整天任人踢來踢去,一天踢到晚也照樣形圓氣足。
簡潔明了是漢語的特點。如果把(28b)中的“它”刪除,譯文便更加自然流暢。(28c)采取了名詞省略的方法,譯文行文自然流暢,表達上比(28b)更勝一籌。
五、 結語
英語形合,漢語意合。要達到表達自然流暢,清楚明了的目的,英語和漢語所使用的方法不盡相同。所以在翻譯英語代詞it的過程中,譯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增譯、略譯、重譯、意譯、直譯等方法處理。而對於代詞it的一些固定的結構和句型,即可以充分利用固定的表達方式翻譯。另外,學習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是翻譯代詞it的必經之路,隻有這樣,才能找到恰當的對等詞。因此,英語代詞it的漢譯隻是研究的開端,我們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Wilson, Stephen.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弗洛伊德) . Translated by 杜耀武.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蔡基剛. 英漢漢英段落翻譯與實踐.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0
[4]常玉田. 經貿英譯漢教程.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5
[5]《21世界大學英語》教師參考書第四冊.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1999
[6]何三寧, 唐國躍, 範勇. 實用英漢翻譯教程(A Practical Cour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7]胡明亮. 語篇銜接與翻譯. 四川:四川出版集團, 2007
[8]李炳林. 科技英語中it作形式主語的句型分析. 科技英語學習, 1996(1): 23~26
[9]李秋霞. 論翻譯活動中譯者對讀者的關注. 河南: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 151~154
[10]梁友珍, 黃貴寧. It作先行詞的用法研究. 廣西:廣西商專學報, 1998(4): 67~70
[11]劉曉華, 偉力. 英語中“it”慣用法種種及它的特殊的強調結構. 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 2000(13): 8~11
[12]魯迅. “題未定”草. 浙江:且介亭雜文二集, 2002
[13]陸振慧. 英漢語篇中指同表達的對比研究.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5): 324~326
[14]任麗霞, 張華強. it作形式賓語的用法探討. 上海:空軍醫高專學報, 1999(4): 244~246
[15]王宏印. 英漢翻譯綜合教程.遼寧:遼寧師範出版社,2002
[16]徐錦鳳. “It is...that”結構的理解與翻譯.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2(2): 145~146
[17]徐蔚. 全國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真題解析與模擬訓練·翻譯篇.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18]英語短篇小說叢書(第三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9]張道真. 高級英語詞典.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
[20]趙萱, 鄭仰成. 科技英語翻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冼柳豔: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翻譯職業化述評鄢宏福翻譯活動在中國由來已久,職業的翻譯活動或可追溯到周朝甚至更早。中國曆史上甚至出現過大規模的專業翻譯活動,如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鴉片戰爭至“五四”的西學翻譯(馬祖毅,1998)。1978年以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翻譯行業在中國迅猛發展。國家機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等機構吸納了大批翻譯人才。翻譯行業越來越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翻譯市場正在不斷發展成熟,翻譯作為一門職業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接受。2003年,人事部(已並為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製度。筆者認為,這標誌著翻譯在中國正式進入職業化發展階段。
一、 翻譯職業市場
翻譯服務市場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人民日報》1989年12月6日援引美國《紐約時報》同年11月21日的報道稱,“全世界每年的翻譯勞務報酬總金額約在100億至250億美元之間。據一份調查報告說,40家跨國公司每年共約支付翻譯費6億美元。為獲得外國最新工商業信息、科技資料和有關文件以促進本身的業務發展,許多大公司已逐漸依靠翻譯公司及時提供本國文字的譯稿。”該報道不僅對當時全球翻譯勞務市場規模進行了估計,而且指出了翻譯服務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工商業、科技等應用翻譯領域。就我國的翻譯服務市場而言,“據統計,目前全國各類專業翻譯注冊企業有3000多家,以谘詢公司、打印社等名義注冊而實際承攬翻譯業務的公司更有數萬家之多。此外,翻譯服務市場年產值迅速攀升,2003年為110億元,2005年為200億元,2007年則達到300億元”(李長栓,2009:35~36)。
實際上,對於中國當前的翻譯職業市場規模尚無準確的統計數字。但可以肯定的是,翻譯市場規模巨大且發展迅速。巨大的翻譯市場需求,客觀上促進了翻譯事業的發展。
目前不僅翻譯市場巨大,從業人員的數量也相當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3.5萬人,另有數十萬人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工作。2008年8月4日,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在上海舉行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上這樣宣布”(李長栓,2009:35)。隨著翻譯職業的發展,全國及地方陸續成立了翻譯工作者協會,翻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1982年,中國翻譯協會(原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譯協”)成立,該協會是由全國與翻譯工作相關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自願結成的學術性、行業性非營利組織。
二、人才培養機製
《人民日報》1984年6月15日報道:“自1979年到現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接受聯合國總部委托,為聯合國開辦譯員訓練班。這個訓練班已經畢業四屆學員,共培養了一百名高級翻譯人員。聯合國副秘書長維茲納先生、聯合國來京考試團主席波桑楚克·陶泰爾先生、外交部顧問韓念龍及教育部有關方麵負責人到會祝賀。”另據《人民日報》1986年5月19日刊發薑椿芳的文章稱,“建國以來,外語學院和大學外語係培養的外語學員十五萬人左右,其中做專業翻譯的人,約在半數以上”。
由此可見,外語院校和大學外語院係在培養翻譯專業人才方麵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培養是我國翻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出現了轉型,翻譯專業異軍突起並蓬勃發展。翻譯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階段培養體製業已成型。
2006年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複旦大學與河北師範大學等三所高校率先獲得教育部批準,自2006年開始招收“翻譯”專業本科生,進行先期試點。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以及浙江師範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翻譯本科專業。 2008年1月28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六所高校申報設置翻譯本科專業的申請正式獲得批準,可自2008年開始招生。2008年12月18日,教育部繼續發出通知,批準外交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沈陽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湖北大學六所高校設置翻譯本科專業。至此,共有19家大學獲準設立翻譯本科專業。翻譯本科學位的設立是我國翻譯學科專業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成果,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為“翻譯學”學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1月2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成為我國第18個碩士專業學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了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
2007年首批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TI試點教學單位共計15所,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複旦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西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
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新增25所MTI教學單位,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大連外國語學院、吉林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外語學院、西安外國語大學。與此同時,筆者從由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MTI師資研討班”獲悉,第三批教學單位正在申請。
翻譯碩士專業教材建設也取得了迅速發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翻譯專業本科生係列教材、翻譯碩士專業(MTI)係列教材;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係列教材。此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等機構出版的大量翻譯著作對翻譯專業的教學也提供了有益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各樣的外語及翻譯培訓機構為我國翻譯人才的培養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人才評價機製
總體來說,我國的翻譯人才評價體係由國家標準統籌,全國統一認證和社會評價相結合,人才培養與人才評價相獨立,體係日臻科學完善。
(一)國家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於2003年11月17日發布,並於2004年6月1日實施了《翻譯服務規範 第1部分:筆譯》(以下簡稱“《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及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於2005年4月23日發布,同年9月1日實施了《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以下簡稱“《要求》”);並於2006年9月4日發布,同年12月1日實施了《翻譯服務規範 第2部分:口譯》(以下亦簡稱“規範”)中國國家標準。其中,《標準》規定了翻譯服務譯文質量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其他要求、譯文質量評定和檢測方法等;《規範》則對翻譯服務方的條件、業務接洽、追溯性標識、翻譯業務的管理、質量保證、資料存檔等具體內容進行了規定。國家標準的出台,為規範翻譯市場經營、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對翻譯人才培養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區域考試證書
翻譯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建立與翻譯職業市場的發展幾乎同步進行。2003年,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暫行規定》的精神,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指導下,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組織實施與管理。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合格,頒發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製並用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證書》。該證書在全國範圍有效,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規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已經正式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製度。
1995年6月開始,上海市委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聯合主辦了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該項目是上海緊缺人才培訓工程重要項目之一,由上海市高校浦東繼續教育中心(PCEC)負責組織實施。自1995年6月開考至2004年秋季,已有19.82萬人次報考,1.71萬人經考試(含筆試、口試)合格獲得由上海緊缺人才培訓工程聯席會議辦公室頒發的《上海市外語口譯崗位資格證書》,近千人獲得由上海市外語口譯崗位資格證書考試委員會頒發的《上海市英語口譯基礎能力合格證書》。
無論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還是區域考試證書,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製度是對翻譯職業人員從業素養的檢測和考核,為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規範翻譯服務市場、促進翻譯職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國翻譯職業體係中的重要一環。
(三)競賽及比賽
還需提及的是,不同行業和不同層次的翻譯競賽與比賽也對促進翻譯職業交流,推動翻譯服務水平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自1989年起,中國譯協《中國翻譯》雜誌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每年一次,至2009年,競賽已經舉辦了二十一屆。2004年,全國翻譯形象大使大獎賽由湖南—歐盟中小企業合作夥伴洽談會組委會主辦、湖南衛視承辦,其初衷是在全國範圍內為湖南歐洽會選拔150名高素質的口筆譯人員,為參加歐洽會的120家中方企業和80家歐盟企業提供翻譯服務。該項目自2003年3月啟動以來,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吸引了大量的參與者。從第二屆開始,由中國譯協主辦。並於2006年、2008年先後主辦了第二屆和第三屆。2005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翻譯組比賽,每年一屆。戈寶權文學翻譯獎由戈寶權設立,戈寶權文學翻譯獎基金會主辦(《譯林》出版社承辦),1990年舉辦首屆,以後每三年一屆。2004年開始,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譯文》雜誌社主辦,卡西歐(上海)貿易有限公司協辦]CASIO杯翻譯競賽,每年舉辦一屆。
當然,翻譯競賽與比賽種類和數量不止於此。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競賽和比賽活動對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職業發展提供了生動的平台和廣闊的視野,對於砥礪技能、交流經驗功不可沒。
四、結語
總體來看,我國翻譯事業已經進入職業化發展階段,翻譯市場迅猛發展,人才培養和評價體係已初步形成。這些發展跟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總體發展密不可分。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發展起步較晚且還處於初級階段,因此還勢必存在翻譯市場的迅猛發展與人才培養相對滯後之間的矛盾,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客戶對翻譯工作缺乏了解等諸多問題。就人才培養來說,我國翻譯專業師資依然依賴傳統外語專業教學師資,教學則以文學翻譯為主,忽略應用翻譯;還存在未能以市場為導向等問題。實時了解我國翻譯職業發展的最新動向,把握翻譯職業的特征,對於翻譯人才培養、翻譯職業發展乃至翻譯市場繁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長栓. 非文學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 馬祖毅. 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鄢宏福: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探析功能翻譯理論下的旅遊文本漢英翻譯策略陳雄利一、 引言
自改革開放政策在中華大地實施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增強。尤其,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順利舉行,它們無不推動了跨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帶動了我國旅遊業的蒸蒸日上。這些盛會的舉行,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我國參觀,值此之際,頻繁的旅遊活動也就促使了旅遊翻譯的誕生。如今,國際間的日益交流,也就對旅遊翻譯英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旅遊翻譯不僅要給國外遊客準確無誤地傳達旅遊資料中所蘊含的表層旅遊信息,而且是要把更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傳遞出去,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遊客。所以,譯者在著手旅遊翻譯時,要站在目的語接受者的立場來進行翻譯,要達到目的語受眾能夠理解譯文所傳達的旅遊信息的效果,使譯文實現其應有的交際功能。本文主要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來探析旅遊文本漢英翻譯過程中應采取何種翻譯策略來處理所遇到的旅遊英譯問題。
二、 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20世紀70年代,德國的賴斯(K.Reiss)、漢斯·費米爾(H.J.Vermeer)、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和克裏斯蒂安·諾德(Christiana Nord)等學者提出了功能學派翻譯理論。該理論以翻譯行為的目的作為理論核心,將研究的焦點由譯文與原文的關係轉移到譯文所產生的預期效果(仲偉合,1999),從而為翻譯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新的視角。
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的先導人物賴斯,首先認同翻譯的對等理論,即以原作為中心的等值論,但她在實踐中發現此理論中有些等值不可能實現,並且有些不該追求。於此,在對等理論的基礎之上,賴斯於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製》(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中,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即從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係來評價譯文。
在繼賴斯之後,她的學生漢斯·費米爾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製,提出了他的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這一功能學派的奠基理論。他指出,翻譯就是“為目的語目的和目的語環境中的目的語對象創造出目的語背景中的文本”,所以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活動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Nord, 2001:124)由此可知,源語文本就翻譯行為而言隻是一個信息源,它所起的作用隻是提供信息,比如,費米爾和賴斯在《翻譯理論基礎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1984)一書中指出:“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係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預期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轉引自陳小慰,2000)。
建立在費米爾“目的論”基礎之上,賈斯塔·赫茲·曼塔利進一步發展了功能學派的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這一概念。她把翻譯行為視作一種“為實現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換而設計的複雜行為”。她的理論著重於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以及翻譯過程發生的環境這個三方麵。
克裏斯蒂安·諾德,作為德國功能學派的最後一位領軍人物,在《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2001)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原則+忠誠原則。她還特別指出,“忠誠原則”不等同於對等論中的忠實(fidelity),忠誠原則屬於“一種人際範疇,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是一種原文作者,翻譯活動發起者和譯文讀者三者在譯文中盡量求得一致的關係。(Nord,2001:124~126)
德國功能學派的這些領軍人物,漸進式地推動了功能翻譯理論的發展。後一學者以前一學者的理論為基礎,來進一步改善和豐富該理論,為翻譯實踐活動指明導航,實現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應證理論的翻譯目的。
三、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旅遊翻譯策略
(一) 旅遊翻譯簡介
旅遊翻譯是指“為旅遊活動、旅遊專業和行業進行的翻譯實踐,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陳剛,2004:59)。正如賈文波教授所言:“旅遊翻譯屬於應用翻譯,而應用翻譯則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的實用性翻譯。”在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中提到,她將各類翻譯體裁按語言功能劃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三大功能文本類型(Reiss,2004),但針對不同的旅遊文本其功能也有所差異。具體而言,景點介紹和旅遊廣告以施加影響功能為主,兼有信息和表情功能,旨在提供旅遊景點的詳細信息來吸引廣大遊客遠道而來;而像旅遊景點指示牌、賓館指示牌等功能主要是傳遞信息。由此,以譯語文化為導向的旅遊翻譯其譯文應順從譯語文化環境的規範和標準,使譯文讓讀者樂於接受並能雅俗共賞(賈文波,2008:228)。
(二) 旅遊翻譯策略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漢英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是通過其特有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其內涵的。漢語重意念,英語重形式,漢語的連句成章往往憑借作者的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句子的成分和層次往往置於次要地位(陳宏薇,1998:28),而英語則不然。其實,“英語有英語的文采;漢語有漢語的文采”,“英語的文采主要表現在盤根錯節、欲罷不能的綿長句型;表現在那易如反掌、新意閃爍的詞的轉義”(毛榮貴,2002:159)。因此,譯者在旅遊文本的翻譯過程中,務必要注意兩種語言的差異,借助翻譯策略來取其之長,補其所短。
1.縮譯法
在不影響目的語讀者掌握源語整體信息的前提下,譯者可酌情對原文進行壓縮、刪除或省略一些不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內容。因漢、英語各自行文風格上的迥異,漢語中四字詞語的連用往往是講究聲韻對仗、烘托氣氛以及順應漢語的行文習慣等,實則並無太多實際意義;英語行文簡練客觀。因此,在此種情況之下,譯者在旅遊翻譯的同時可考慮用縮譯法來順應英語行文習慣。
例1漓江有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自然有著不同的神韻。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別迷人。可煙雨漓江,賜給人們的卻是另外一種美的享受;細雨如紗,飄飄瀝瀝,雲霧繚繞,似在仙宮,如入夢境。
英譯:The scenery here changes with weathers: in fine day, green mountains are reflected in crystal water while in a misty rain, a fairy texture covers the water with drifting mist and drizzle.
英漢對照可知,原文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幅如夢如幻的旅遊景象,漢語文字優美,連珠四字,珠圓玉潤,有較濃厚的主觀色彩;英語則簡明直觀,樸實無華,重理性色彩,寓情景於語境間。譯文中“a fairy texture covers the water with drifting mist and drizzle”一句采用了壓縮方式將原文中文采斐然的連珠四字“細雨如紗,飄飄瀝瀝,雲霧繚繞,似在仙宮,如入夢境”一句簡潔地表達了出來,譯文雖簡,卻意境俱顯。若將原文的字詞逐一譯出,會犯語言累贅之忌,文中比喻的手法“細雨如紗,似在仙宮”在譯文中無需按同樣的手法譯出,否則會讓讀者產生誤解,讀起來亦有雲裏霧裏之感。
例2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布藝之大成,在建築構建上巧妙地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鐵鑄和繪畫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工藝的璀璨殿堂。郭沫若先生曾賦詩稱讚:“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勝讀十年書。”
譯文:All the decorations in the academy, the wood carving, brick carvings ,stone carvings,ceramic sculptures, lime sculptures, iron castings and paintings are of varied topics and super workmanship, which make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 exquisite folk arts and handicrafts of the local province.(中國廣州陳家祠:《陳氏書院》)
原文對陳家祠的介紹可謂惟妙惟肖,尤其文中的詩句為其增色不少,但目的語讀者感興趣的是有關陳家祠景點描繪的一些情況,而非濃墨重彩的詩句。更何況應用型文本重在文本信息的準確傳遞,以簡潔易記取人。若原文中的信息在譯文中得到了有效傳遞,並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了,譯者就可將讀者不感興趣且對翻譯目的無裨益的詩句進行刪減。文中前兩句就對陳氏書院進行了完整的描繪,至此讓譯文讀者對書院的構建、技藝和色澤等都有所知曉,而郭沫若先生的讚句隻是對書院巧奪天工之技藝的讚許,而對外國遊客遊覽的景點並無多大益處。
2. 增譯法
該譯法是在源語結構上增添一些必要的詞語,以便譯文能將源語中深層結構的含義完整地呈現出來。縱觀古今,旅遊景點介紹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吸引旅客的不僅僅是秀麗的風景、壯觀的山河以及名勝古跡,而且還有它們背後所涵蓋的文化知識,它們令人癡迷不已。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漢語讀者一般對於源語結構中省略的一些成分心知肚明,但對於西方譯文讀者來講,他們難以理解源語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若譯者照字麵直譯,會因譯語文化的缺損而導致譯文讀者對源語文化的誤解或歪曲,因而也達不到旅遊景介“傳遞信息,誘導行動”的功效。
例1嶽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
譯文:Yuelu Academy was established by ZhuDong, magistrate of Tanzhou prefecture, in 976 A.D. at the tim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s about 233 years earlier than the establishment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Ancient Tanzhou Prefecture is Changsha city of today.)
原文寥寥一句便勾勒出一幅具有文化氣息的景象。文中點明了書院所建的時間和人物,但要把中國文化準確傳遞給西方讀者,被他們理解和把握,那麼增添翻譯策略必不可少。諸如譯文所增加的“比劍橋大學還早223年”,以及“古潭州就是今日長沙”等,這些確切的時間、地點在西方讀者的腦海裏就有清晰的輪廓,並使他們認識到景點的曆史文化價值。而對於那些還不太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的西方讀者而言,他們就不知“北宋”為何時,“古潭州”為何地。此時,譯者應設身處地的為目的語接受者考慮,對文化負載詞加以注釋,此種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譯文文化缺損現象。
例2紹興市是越瓷的產地。
譯文: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Yue is a stat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馮偉年,2005:321)
旅遊文本中涉及中國文化底蘊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長期的曆史長河當中,英、漢讀者早已形成了各自固有的文化特征和欣賞習慣,而這種文化特征和欣賞習慣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在旅遊對外翻譯中,為了傳遞信息,感染受眾,譯者要站在受眾者的立場上來考慮譯文的翻譯效果。如例2所示,“越”是指中國古代紹興地區,譯者在翻譯時若不對具有文化內涵的景點加以注釋,不站在他們的立場去考慮譯文的接受效果,恐怕西方讀者就會對文化知識一頭霧水,不明“越”有何曆史淵源。
3. 合譯法
旅遊景點介紹是一種讓讀者“喜樂見聞”,而又能“雅俗共賞”的通俗文本,漢譯英時應順從英語簡約通俗的風格,突出信息的傳遞和讀者反應,類似漢語辭藻堆砌的譯文不易於被讀者接受,也幹擾了信息的傳達。(賈文波,2008:224)由此,漢譯英時,譯者可將意義重疊及意義相近的語句進行合並,以更加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
例1由桂林至陽朔84公裏的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風光旖旎,猶如一幅百裏畫卷(《漓江》畫冊,2005)。
譯文:The Lijiang River offers a natural art gallery in the 84-km section from Guilin to Yangsuo along which the green ribbon of water winds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cliffs, with their images reflected in water(賈文波,2008:195).
漢語如同行雲流水般洋洋灑灑,連珠四字接連不斷,字裏行間詩情畫意彰顯。譯者稍加對原文內涵進行斟酌推敲,便可知其中出現了意義的重疊,即“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其實就是“奇峰夾岸,碧水縈回,削壁垂河”連珠四字含義的總括,譯者可以把這兩句話進行合並,就無需再費周折畫蛇添足。從古至今,作者借漢語描繪景物之時,他們慣用連珠四字來增強氣勢,營造氣氛,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但英語力求簡潔明了,直接了當。如此看來,譯文需迎合譯文接受者的口味來吸引他們的眼球,達到宣傳交際的目的。
例2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鬆巨石的烘托,雲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我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泰山景點網頁介紹,2005)
譯文:Mt. Tai is well-known for its magnificent scenery. Enchanted by its layer-heaped huge mass, rocks, aged pines, and clouds and mists drifting in the mountains, it takes in the best of the landscapes in China.(賈文波,2008:224)
由原文和譯文對照可知,譯文簡潔明了,且將原文意義重疊的語句進行了合並,即厚重的形體和累疊的山勢合譯為層層堆積的龐大山體,原文中“烘托”和“變化”二詞實則在譯文中用“enhanced”一詞即可把兩者的意義詮釋出來;“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一句則是對前文具體景象的總彙及稱讚,平添了作者的主觀色彩,來極力渲染泰山風景之壯美。相比之下,簡練的譯文字裏行間已顯露出了泰山的壯觀,擺脫了逐字逐句的對等直譯,使譯文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四、結語
縱觀全文可知,目的決定手段,即翻譯的目的和功能決定了翻譯策略。翻譯前,譯者必須了解翻譯的目的和譯文的功能,對原文的文內、文外因素進行分析。(張美芳,2006:29~34)旅遊文本屬於應用型文本,旨在準確傳遞信息,以吸收更多外來遊客。若譯者缺乏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在翻譯過程中不明晰其翻譯目的,則譯文恐怕難以讓讀者接受。借此,在實際的翻譯當中,譯者應把旅遊翻譯視為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翻譯,應重視譯文的交際功能,且聚焦於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接受者,然後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來處理所遇到的翻譯問題。本文隻是對旅遊翻譯中的一部分翻譯策略作了淺析,隨著時代的進步,翻譯理論也跟隨著時代的步伐在發展,對於不同的旅遊文本或許有更恰當的翻譯策略來應對,隻需譯者及學者在今後的歲月裏作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Nord, Christina.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 陳宏薇. 漢英翻譯基礎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28
[4] 陳小慰. 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 中國翻譯,2000(4):9~12
[5] 陳剛. 旅遊翻譯與涉外導遊[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9
[6] 馮偉年. 最新漢英翻譯實例評析[M]. 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321
[7] 毛榮貴. 新世紀大學英語翻譯教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8] 賈文波. 漢英時文翻譯教程[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9] 張美芳. 澳門公共牌示語言及其翻譯研究[J]. 上海翻譯,2006(1):29~34
[10] 仲偉合,鍾鈺. 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 [J]. 中國翻譯,1999(3):47~49
(陳雄利: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