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翻譯研究(四)(2 / 3)

(二) 委婉語與意美

為了作出好的翻譯,譯者必須同時將言語規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這三個要素銘記於心,同時還要注意兩種語言的不同思維方式及文化差異。電影片名的翻譯必須在的語中意義通順。悠久的曆史使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彩,對這一優勢的巧妙運用堪稱一門藝術。翻譯界不乏對此藝術運用嫻熟的大師。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這部電影講述了一段發生在一年長養父和其14歲養女Lolita(洛麗塔)之間的不道德愛情故事。“一樹梨花壓海棠”出自著名詩人蘇軾的同名詩歌。他在這首詩中嘲笑其80歲的老朋友與年僅18歲的少女結婚。他在詩裏寫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指雪白的梨花蓋在奈李樹紅色的花朵上,暗示著白發老人與麵色紅潤的少女共度洞房花燭夜。語言表達十分委婉而其所描繪的形象卻生動有趣。

由好萊塢著名影星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主演的經典電影Pretty Woman在中國備受歡迎。這部電影被成功地翻譯成《風月俏佳人》,影片中的“Pretty Woman”開始是一名妓女。“風月”二字透徹而委婉地暗示了主人公之前為街頭拉客妓女的身份。類似的成功翻譯還有:Mr. Holland’s Opus 《春風化雨》,Stealing Beauty 《偷香》,Ghost 《人鬼情未了》,The Mission: Impossible 《碟中諜》,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 《廊橋遺夢》。

(三)音美

英語電影片名十分講究韻律,為達到音美效果,片名中經常使用頭韻和節奏感較強的詞語。如:Picture Perfect(《純屬虛構》),Rock and Roll(《萬世魔星》),Limelight(《舞台生涯》)。如何處理片名中詞的韻律,對片名的翻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音律的和諧在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譯者往往可以運用詞語的節奏、音調和韻律使譯名更加流暢悅耳。

每一個中國漢字都有其音調,如何處理音調對音律的美感至關重要。Ants是一部美國卡通動畫,講述的是螞蟻王國麵臨著一場嚴峻的危機,在這場危機中,蟻族的團隊力量及其巨大的勇氣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讚揚。把它翻譯成《蟲蟲危機》比直譯為《螞蟻》更具語言美感。“蟲蟲”正好與“重重”(危機)諧音,暗示了電影的主題同時也激發了觀眾的消費興趣。

《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比“逃婚新娘”更容易讓人接受,它保持音韻的和諧。把Outland翻譯成《天外天》,保證標題的韻律和對稱美。把Sing in the Rain翻譯成《雨中曲》,從而保持了押韻。同樣,把Courage under Fire翻譯成《生死豪情》也是出於對音律美的追求。這些都是靈活使用成語優勢的成功翻譯。另外,Unforgiven(《殺無赦》),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The Read Shoes(《紅菱豔》)都保持了音美,不愧為佳譯。

(四)簡練美

一些英語電影片名由幾個較長的詞組構成,鑒於中國電影很少片名冗長,因此,在翻譯那些較長的英語電影片名時應盡可能把它譯成觀眾能夠接受的簡潔片名。

為了便於觀眾記憶,一些譯者抓住原影片名的主要意思把它翻譯成簡練的中文,如: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 (《欲言又止》),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愛與死》),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掛河橋》),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怒海爭峰》).

四、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六種方法

為了譯出在語言、文化都恰到好處的片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遵從一定的方法,在大家廣為接受的“忠實”和“創新”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上,筆者針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提出了六種翻譯方法,並通過對佳譯片名的賞析說明如何在翻譯過程中運用這些方法。

(一) 直譯

忠實於原文被視為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則,也有不少中國翻譯家利用直譯法創造出了好的譯本。“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張培基,1980:12)。直譯也是對源語信息的充分表達,換句話說,當源語與漢語在詞彙順序、語法結構和修辭手法等方麵大致相同時,應采用直譯法。紐馬克說:“當的語和源語在指稱意義及語用層麵對等時,用直譯法是正確的,而且是不應回避的。”例如:

Dances with Wolves《與狼共舞》 Memories of a Geisha《藝妓回憶錄》

The Lion King《獅子王》 Air Force One《空軍一號》

Brave Heart《勇敢的心》 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

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 Love Story《愛情故事》

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 American Sweet Hearts《美國甜心》

Mystic River《神秘河》 Beauty and Beast《美女與野獸》

Pearl Harbor 《珍珠港》 Corpse Bride《僵屍新娘》

Whale Rider《鯨騎士》 Million Dollar Baby《百萬寶貝》

The Constant Gardener《不朽的園丁》 Scent of Woman《女人香》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線無戰事》 The Godfather《教父》

How’s Moving Castle《哈爾的移動城堡》 Clash of the Titans 《諸神之戰》

(二) 意譯

“每一個民族語言都有它自己的詞彙、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譯法處理時,就應采用意譯法。意譯要求譯文能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但可以不拘泥於原文的形式”(張培基,1980:13)。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有以下兩種意譯法:

1. 基於原標題的意譯

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Top Gun的中文翻譯為《壯誌淩雲》,這部電影使飛行員成為20世紀80年代最受美國年輕人歡迎的職業。 “Top Gun”是一個美國俚語,意為領域內最成功的人,它同樣也暗示了主人公要成為最出色的飛行員的決心,即“壯誌”。作為戰鬥機的飛行員,他們的武器——戰鬥機是高空機械,淩駕於雲層之上,即“淩雲”。使用四字結構——《壯誌淩雲》,不僅傳達了源語的意思,而且保留了具有雙關意義的修辭格,譯得恰到好處。

另一個例子為Mr.Hollands Opus,是一場描述美國大學校園生活的影片,講述了荷蘭德先生(Mr.Holland),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的故事。他教音樂30年之久,桃李滿天下,其教學影響和激勵著他的所有學生。在這部影片中,荷蘭德先生被比喻成切斯特(Chester)交響樂的指揮,而他的學生們則是一個個音符。所有的學生都是他的作品,其中譯標題《春風化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荷蘭德先生在培育其學生的過程中默默作出的貢獻。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春風化雨”, 指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出自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有如時春風雨化之者。”

這種成功的意譯並不少見:

Finding Nemo《海底總動員》 Closer《偷心》

Big Mommas House 《臥底肥媽》 Hanging up《電話情未了》

Something Gotta Give《愛是妥協》 Home Alone《小鬼當家》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 Of Mice and Man《芸芸眾生》

The Cooler《倒黴鬼》 Stealing Beauty《偷香》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Mary《我為瑪莉狂》

2. 重命名

傳統的翻譯理論注重忠實於原文,重命名在傳統翻譯中是不允許的。然而,重命名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經常出現。由於電影片名翻譯的最終目的為交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時不得不采用重命名的翻譯手法。

紐馬克說:“翻譯並非簡單的書寫,而是以的語讀者為導向,譯者應幫助讀者。簡而言之,把原文的意義表達出來往往比簡單地將其‘正確’地翻譯,從而逃避問題更為重要。”因此,為使電影片名的中譯更易於接受,有必要采取重命名手法。將影片Thelma and Louise譯為《末路狂花》,比將其譯為《塞爾瑪與路易斯》更合適。這兩個人名中國觀眾並不熟悉,這樣會使電影失去潛在的影迷。塞爾瑪與路易斯是電影中的兩個女主人公,她們在一次短期旅行中不幸遭到多次性騷擾和暴力侵犯,這讓她們最終忍無可忍,殺人潛逃。這部電影呼籲社會要保障女性安全,宣揚男女平等思想。該類其他例子還有:

Rebecca 《蝴蝶夢》 Lolita 《一樹梨花壓海棠》

The Others 《小島驚魂》 Sabrina 《情歸巴黎》

Annatasia《真假公主》 Cleopatra《埃及豔後》

Kate and Leopold《隔世情緣》 Oliver Twist《霧都孤兒》

Cast Away《荒島餘生》 The Lake House《跳躍時空的情書》

Peter Pan《小飛俠》 Cinderella Man《鐵拳男人》

Pinocchio《木偶奇遇記》 Patch Adoms《妙手真情》

The Bachelor《億萬未婚夫》

(三) 音譯

音譯,即把一種語言的語詞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它發音相同或近似的語音表示出來。這種用於譯音的字詞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隻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當電影片名為人名或地名時,尤其是人們熟悉的人名或地名或某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名稱時,必須采用音譯法。 魯迅先生也曾在《熱風·不懂的音譯》中寫道:“翻外國人的姓名用音譯,原是一件極正當、極平常的事。”

Mulan是美國迪斯尼製作的一部卡通動畫,這一故事情節援引於中國古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木蘭從軍。因此,隻要將其直接音譯成《花木蘭》即可給中國影迷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中不少名片就是采用音譯,如:

Jane Eyre 《簡愛》 Avatar 《阿凡達》

Macbeth 《麥克白》 Casablanc《卡薩布蘭卡》

Othello《奧塞羅》 Hamlet 《哈姆雷特》

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

Troy(《特洛伊》)及其他一些電影片名對中國影迷來說,可能並不熟悉,但由於它極為簡短,音譯也不失為可取的方法。另如:Elary(《埃拉瑞》),Chicago(《芝加哥》), Munich(《慕尼黑》),Capote(《卡波特》),Syrina(《幸瑞納》), Rosetta(《羅塞塔》)。

(四) 直譯與意譯結合

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指在部分保留原標題意義的同時添加一些概括性的信息。由於這一方法既無直譯的“忠實”,也無意譯的“創新”,在進行文學翻譯時許多譯者都不選用。但電影片名的翻譯與其他類型的翻譯不盡相同,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可取兩者之長,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忠於原文的同時也利於觀眾理解影片內容。

因此,恰當地運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部由好萊塢著名的導演和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導演的經典電影——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講述了男主人公和一位已婚女子的婚外戀情。雖然他們兩人都深愛著對方,但為了維護女方的婚姻和她的孩子,他們最終選擇了分手,將這段刻骨的愛情深埋於心。把它翻譯成《廊橋遺夢》是十分恰當的,“廊橋”提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地點,而“遺夢”則暗示了這段愛情的不完美和留下的遺憾。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翻譯的片名還有:

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 Volcano《地火危城》

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歲月》 Bandits《完美盜賊》

The Fugitive《亡命天涯》 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

Speed《生死時速》 The pianist《戰地琴人》

Ants《蟲蟲危機》 The Terminal《幸福終點站》

Platoon《野戰排》 The Net《網絡情緣》

The Independence Day《獨立日烽火》 Ghost《人鬼情未了》

Thirteen《芳齡十三》 The Village《神秘村》

The Sea Inside《深海長眠》 The Watcher《偷窺殺手》

(五) 直譯與音譯相結合

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有時必須將多種翻譯結合使用,直譯與音譯相結合的方法對於翻譯那些由人名或地名與其他詞語組合而成的影片名是翻譯界廣為認可的行之有效的譯法。如:

The Great Gastsby《了不起的蓋茨比》 Madam Curio《居裏夫人》

Notting Hill《諾丁山》 Schindle’s List《幸德勒的名單》

The Legend of Zorro《佐羅傳奇》 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納尼亞傳奇》 King Arthur《亞瑟王》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六) 意譯與音譯相結合

先前曾提到過,當涉及西方國家一些中國人所熟悉的名人或名勝古跡時,應該采用音譯法。但是,當人名或地名並非中國觀眾所熟悉的事物時,僅僅使用音譯法是不夠的。靈活運用音譯技巧,如增加和省略,可使譯名更順暢。以美國卡通動畫Shrek為例,若隻將其音譯為《史瑞克》,則不能實現其信息功能,因為觀眾不知“史瑞克”所指何物。可以采用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將其翻譯為《怪物史瑞克》。“怪物”一詞揭示了卡通動畫的類型,同時也激起了觀眾的興趣。用同種方法翻譯的電影片名還有:

Titanic《泰坦尼克號》 Elizabeth《伊莉沙白女王》

Tarzan《人猿泰山》 Philadelphia《費城故事》

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Joebirt《喬德特曆險記》

Staurt Little《小老鼠斯圖爾特》 Ben-Har《賓虛傳》

Alexander《亞曆山大帝》 JFK《刺殺肯尼迪》

Garfield《加菲貓》 Havana《情迷夏灣拿》

五、 結語

近年來,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翻譯活動是發生在社會環境下的一種交際行為”(Basil Hatim & Ian Mason,2001:1 )。電影片名翻譯的最終目的毫無疑問是交際。由於源語和的語在詞彙、語法以及發音係統中存在差異,有時在兩種語言中不可避免地無法找到對等的翻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挑選合適的詞條和語法機構來達到這些目的。“譯文對的語讀者造成的影響要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構成的影響相當”(Arnord,2001:445)。

本文簡要論述了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現狀及其所存在的問題,並介紹了它的重要功能及其價值。筆者采用了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如語音學、美學、文化、跨文化交際、語言學等,分析了英語電影片名中譯的不同版本,特別是對一些典型的誤譯例子作了較詳盡的分析,同時給出許多有趣的佳譯片名作為例證。

眾所周知,翻譯研究有其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每一種語言都受到心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它是一項十分深奧而艱難的任務,但它對跨文化交際卻是十分有益的。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也意義重大,因為影片名對電影的票房十分關鍵。一個好的電影片名可能會有助於電影獲得高票房。

研究電影片名的翻譯對人們,尤其是譯者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提供了六種主要的翻譯方法以嚐試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希望這些建議對該領域的譯者有所幫助,需要指出的是,筆者對於該論題的研究尚不夠透徹全麵,該論題在今後依然值得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A Century of Movies美國本世紀百部名片片名. 最後更新時間:2009-12-20http://www.englishw.cn/KAOYANYINGYU/KAOYANFUDAOWZ/200702/8394_2.html

[2] Basil Hatim,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5

[3] E.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6~35

[4]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or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5~78

[5] 單偉紅.電影片名翻澤與商業效應[J].電影文學 , 2007(08):53~54

[6] 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對策[J].上海科技翻譯,1997(3):41~43

[7] 何寧.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縱橫談[J].上海科技翻譯,1998(3):37~38

[8] 連淑能.英譯漢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5~354

[9] 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1999:26~35

[10] 毛發生. 兩岸三地外語片片名的翻譯比較[J].西安外國語學院報,2002(4):19~23

[11]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地[J]. 中國翻譯2000(10):61~63

[12] 申雨平.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2~246

[13] 王建軍,方文麗. 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談英語電影的片名翻譯[J].電影評介.2007(02):57~58

[14] 許淵衝. 翻譯的藝術[M]. 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1984:56~79

[15] 陽鯤.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比較[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64~65

[16] 張培基.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12~13

[17] 鄭玉琪,王曉冬.小議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J] .中國翻譯,2006(2):21~23

(侯啟鳳: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英語代詞it的漢譯冼柳豔 一、引言

代詞是英語的重要成分。人們常使用代詞,以達到連貫等作用。根據《牛津高級英譯漢字典第六版》的定義,代詞是指用於代替名詞或名詞短語的詞。例如:he, it, hers, me, them 等(Oxford: 2004, 938)。而it作為其中一員,通常用在動詞的主語或賓語和介詞之後。但是,代詞it非常活躍,除了一般代詞的功能外,還具備其他代詞所沒有的功能。代詞it功能多樣化給譯者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此前,學者王宏印(2002)和胡明亮(2007)等人都做了相關的研究。王宏印曾說過,代詞it在英語中十分活躍,給翻譯帶來了困難。除了擁有實義之外,它還可以用在句首作形式主語。無獨有偶,胡明亮也提過,代詞it能在翻譯中帶來困擾,同時他還列舉了一些誤譯的例子。由此可見,代詞it的漢譯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因為我們如果總是把該詞譯為“它”,可能會引起指代不明的惡果。盡管這些學者指出了代詞it在翻譯工作的困難,但是他們並沒有全麵係統地深入研究代詞it的翻譯。

為了解決代詞it這個難題,本文主要研究it的翻譯,提出恰當的譯法和對等詞,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討論代詞的定義,回顧相關文獻;第二部分分析代詞it的意義及用法;第三部分討論it的漢譯;第四部分探討it漢譯對語境連貫的重要作用;最後一部分對全文簡單總結。

二、代詞it的意義及用法

一般來說,it常常被譯為“它”。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代詞it用法變化多端,並不存在固定的對等詞,所以譯者應根據不同的用法采取不同的譯法。為了找到恰當的對等詞,了解代詞it的用法迫在眉睫。代詞it的用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指代性代詞it和非指代性代詞it。

(一)指代性代詞it

指代性代詞it常用於指代人、動物、上下文提及的物體、時間、天氣、距離、地點等,代詞it的這種用法已經成為英語國家人們的共識。大多數句子中的it所指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要找出其意義並不難。例如:

(1) a. That is your baby! How lovely it is! (it指代人)

b. Look at that cat. It is so cute. (it指代動物) (張,2005: 758)

c. It’s two miles to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from here. (it指代距離)

(二)非指代性代詞it

非指代性代詞和指代性代詞有所不同,它通常用於代替上下文中所提及的相對複雜的短語或從句,形式主語it和形式賓語it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

(2) a.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for you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if you lay your head on it. (it放在句首作形式主語,代替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b. I find it hard to sleep when my dorm mate is walking around in the room. (it作形式賓語,代替to sleep)

三、代詞it的漢譯

英語和漢語的句子結構區別極大。從本質上說,英語是形合的語言,而漢語卻是意合的語言。所謂形合,是指句子成分通過形式化的語言成分(如介詞、連詞等連接詞)連接起來,連接詞和語法標記明確地表現出句子成分之間的語法和邏輯關係(何、唐、範,2006: 134)。而意合即是指漢語能使用多種方法達到連貫的效果,如可通過代詞和連接詞的刪減等方法。因此這也決定了英語代詞it的漢譯並無固定的對等詞,並無捷徑可走,譯者隻能清楚了解代詞it的用法和其所在的相關語境,才能找到恰當的譯文。

(三)指代性代詞it

指代性代詞it主要用於指代人、動物、時間、天氣、距離、地點、上下文提及的事物等。根據所指代物體不同,筆者將其分為兩種,一是慣用指代;二是語境指代。

1.慣用指代

慣用指代也就是人們無需在上下文提及,但是聽話者或讀者不會誤解說話者或作者的原意,這種指代已經成為英語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代詞it指代時間、天氣、距離、地點等。

(3) a. It’s late autumn now. (it指代時間)

b. 現在是深秋。 (趙、鄭,2006: 81)

(4) a. It was twilight when they came out of the hall. (it指代時間)

b. 他們從大廳出來已是黃昏。 (劉、偉,2000: 8)

(5) a. It was very cold, because it snowed last night. (it指代天氣)

b. 昨晚天氣非常冷,因為還下了雪。 (劉、偉,2000:8)

(6) a. It’s high temperature in Urumqi these days. (it指代天氣)

b. 烏魯木齊這些日子氣溫很高。 (劉、偉,2000:8)

(7) a.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office to the bank? (it指代距離)

b. 從你辦公室到銀行有多遠?

(8) a. It’ll be lovely in the garden tonight. (it指代地點)

b. 今晚花園一定很美。 (劉、偉,2000:8~9)

從例(3)-(8)可以看出,不管代詞所指的是時間、天氣、距離還是地點,句子後半部分總是有相應的狀語提醒我們,因此,譯者在工作過程中,必須要先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然後抓住這一語言細節特點,理清代詞it所指,重組句子的語序,用代詞所指之物代替代詞it原來的位置即可,如例(3)-(6)和例(8)。另外譯者亦可采取直譯的辦法,如例(7),進行翻譯。

2.語境指代

語境指代一般在上下文中有所提及,否則容易造成聽話者或讀者的誤解。語境指代一般用於指代上下文提及的人、動物、上下文提及的事物等。

(9) a. I picked up the baby because it was crying.

b. 我把寶寶抱起來,因為他/她在哭。 (張,2005: 758)

在例(9)中特別要指出的是,英語國家的人常常用代詞it指代嬰幼兒,以示其嬌小可愛。但是,遇到代詞it指代嬰幼兒的時候,譯者應該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嬰幼兒的性別,才能選擇對等詞。

(10) a. It is a fine dog?

b. 它是條好狗? (張,2005: 758)

譯者把例(10a)的代詞it譯為“它”。在英美語大多數國家,人們和動物都比較親近,甚至有些人把動物當作家庭中的一員。了解這些風俗習慣後,譯者還需要從上下文中尋找線索,判斷說話者或作者和動物之間的感情,才能找到恰當的對等詞。但是例(10a)中的問號告訴我們,說話者對這條狗並無好感,所以譯者將其譯為“它”再貼切不過了。

(11) a. The rice in the bowl fell to the ground. I wanted to sweep it away, but Grandpa bent down to pick it up and told me a story about it.

b. 碗裏的米掉到了地上,我想把它們掃到一邊去,但爺爺卻彎下腰,把它們撿了起來,給我講了一個米的故事。 (李,2006: 151)

c. 碗裏的米掉到了地上,我想掃到一邊去,但爺爺卻彎下腰,撿了起來,給我講了一個米的故事。

例(11)中代詞it指代the rice。值得一提的是,例(11b)的譯者意識到中西文化中單複數的問題,把代詞it譯為“它們”。但是(11c)的譯者不僅意識到中西文化的異同,而且也考慮到了漢語意合的特點,采取略譯的手段處理,省略了部分代詞,譯文簡潔明了,更勝一籌。

總之,在翻譯代詞it的過程中,譯者必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和中西語言特點異同,從能使譯文達到“信”“達”“雅”的效果。

(二)非指代性代詞it

非指代性代詞it通常用於代替上下文中比較複雜的句子成分,句子頭重腳輕。非指代性代詞it主要有兩種:形式主語it和形式賓語it。

1.形式主語it的漢譯

代詞it放在句首作形式主語,無自帶意義,真正主語是句子後半部分的短語或從句。根據真正主語的特點,該用法可分為三種:不定式作主語、動名詞作主語和從句作主語。一般這種用法都有固定的句子模式:

It + 謂語 + n./adj. + to do sth./動名詞.

It + 謂語 +that (clause).

(12) a. It is foolish for you to be still worrying.

b. 你真傻,還在著急。 (梁、黃,1998: 68)

(13) a. It’s impossible to say exactly how big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Even counting all the words in a dictionary won’t give you an accurate figure.

b. 我們不可能準確地說出英語的詞彙數量,即使統計詞典中所有的詞彙也不能給出精確的數字。 (常,2005: 155)

(14) a. It’s been a great pleasure talking to you. (張,2005: 758)

b. 和你談話真高興。

(15) 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all kinds of matter consist of atoms.

b. 人們已經發現,各種物質都由原子組成。 (李,1996: 23)

(16) a.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oil originates in marine plant and animal life.

b. 通常認為石油來源於海生植物和動物。(李,1996: 23)

例(12)和例(13)中不定式作真正的主語,例(14)中動名詞作真正的主語,而例(15)和(16)則是從句作主語。不管是哪種結構作主語,譯法是大同小異的。譯者可以通過分析句子的成分,找出真正的主語,然後把真正的主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采取增譯,如例(15)或直譯的方法即可。類似於例(15)和(16)這類型的句型還有:

It is well known that... 眾所周知

It is claimed that... 據說,有人說

It is supposed that... 據推測,人們猜測

It is considered that... 據估計,人們認為

It is rumored that... 聽說,謠傳

It is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人們普遍認為

It is thought that... 有人認為

It is taken that... 有人認為,人們認為

It is regarded that... 人們認為

It has been announced that... 已經宣布

It is asserted that... 有人主張

It is suggested that... 建議,有人建議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據證實,已經證明

It is recommended that... 有人建議

It is proposed that... 有人提出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見,因此可見

It was noticed above that... 人們注意到,前麵已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須承認,老實說

It has been illustrated that... 據說明,據圖示

It is stressed that... 人們/有人強調說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不可否認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人們有時會問

It was felt that... 有人感覺到了

It is calculated that... 據計算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我們應該認識到

It is pointed out that... 有人指出,人們指出

It is estimated that... 據估計,有人估計

2.形式賓語it的漢譯

代詞it處於賓語位置作形式賓語,真正的賓語是句子中的不定式或從句,和代詞it作主語一樣,它也有其固定的形式:

主語+謂語+形式賓語it+賓語補足語 + 不定式

主語+ 謂語 + 形式賓語it + 從句(that)

例如:

(17) a. This young people made it their business to take care of old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b. 這些年輕人把照顧臨近的老人視為自己的義務。 (任、張,1999: 244)

(18) a. You may depend upon it that they will support your proposal.

b. 你可以相信,他們會支持你的建議。 (梁,1998: 69)

例(17)的真正賓語是不定式to take care of old people,而例(18)的真正的賓語則是句子中that引導的從句。代詞it作為形式賓語的譯法和其作形式主語的譯法是類似的,故不再重複。

3.分裂句中代詞it的漢譯

分裂句“It is(was)+被強調的部分+that(who)+原句其他部分”能強調句中除謂語之外的任何成分。和其他句子結構不同的是,這種句子去掉“It is/was...that/who...”這些詞後,剩下的句子成分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譯者可以根據分裂句的這個特點判斷。分裂句主要分為三種:強調主語、強調賓語和強調狀語。盡管三種句子有所不同,但是其譯法卻是大同小異的。譯者可通過三個步驟找到上佳的譯文:(1)分析句子的結構;(2)重組源語語序;(3)翻譯並添加必要的詞語表示強調。請看下例(19)-(21):

(19) a. It is man’s social being that determines his thinking. (強調主語)

b. 正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 (徐,2002: 145)

(20) a. It is why compounds obey this law that the next chapter will deal with. (強調賓語)

b.下一章研究的是化合物為什麼受這一定律的支配。 (徐,2002: 146)

(21) a. It is where electrical charges are not wanted that we use insulators to prevent them from going. (強調狀語)

b. 正是為了防止電荷跑到不需要的地方去,我們才使用絕緣子。

c. 我們使用絕緣子,正是為了防止電荷跑到不需要的地方去。

從例(19-21)可以觀察得知,不管是強調主語、賓語還是狀語的分裂句,其翻譯方法都大同小異,常采取略譯,即刪除分裂句的基本結構(It +...+ that/ who...)和重組的手法處理,然後在目標語中添加表示強調的詞語即可。

四、代詞it的漢譯和語篇連貫

英語常使用代詞it達到語篇連貫的效果。盡管我們了解了一些翻譯技巧,但是,翻譯工作真正的攔路虎卻是語境。魯迅先生曾經在《“題未定”草》中說過:“我向來總以為翻譯比創作容易,因為至少是無需構想。但到真的一譯,就會遇著難關,譬如一個名詞或動詞,寫不出,創作時候可以回避,翻譯上卻不成,也還得想,一直弄到頭昏眼花,好像在腦子裏麵摸一個急於要開箱子的鑰匙,卻沒有。”由此可見翻譯不同於寫作。翻譯必須要跟著源語作者的思路進行,翻譯才可能達到“信”這個基本要求。鑒於此,該部分將著重討論語境的相關問題。

(一)代詞it的誤譯

不能完全正確解讀全文是翻譯的大忌。下麵是譯者誤解源語,導致代詞it錯譯的一些例子:

(22) a. In many respects psychoanalysis has been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Every psychoanalytic truth has become a cliché, something we have always known; every mistaken inference a “news item”, taken to discredit the whole. It has always been the whipping boy for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it had the temerity to expose. (Wilson,2002: 214~215)

b. 在許多方麵,精神分析學是它自己成功的犧牲品。每一個精神分析事實都已成了陳詞濫調,一種我們一直都了解的東西;每一個被錯誤推論的“新聞”都被用來懷疑整體。總是那個有著人類本性的替罪羊冒失地來暴露。

胡明亮 (2007: 18~19)分析了例(22a)後指出,句中代詞it指上文提及的“psychoanalysis”,所以代詞it應該譯為“精神分析學一直為自己大膽揭露人的本性的陰暗麵,而充當替罪羔羊”,然而,例(22b)的譯者卻誤把源語句子理解成分裂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