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華在《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一書中對原作中出現的特色高頻進行了語料統計,列舉出了原作中高頻詞出現的頻率以及霍克斯譯本中的高頻詞,而“風流”作為高頻詞之一,吸引了作者的注意,不僅是因為其豐富的語義,更是因為兩位譯者針對同一詞的不同翻譯選擇,從側麵反映出譯者的翻譯風格及特色。
二、“風流”一詞的賞析
在《紅樓夢》中該詞共出現了55次,其意義有時不止於字典上的解釋,有延伸的意義。由於版本不同,楊氏夫婦和霍克斯都翻譯了的“風流”是有48次,前八十回出現了43次,在後四十回中出現了5次。本文從兩位譯者都翻譯了的48次作為研究對象,綜合分析了他們的翻譯特色。描述對象方麵也不盡相同,描述男性的“風流”,也有描述女性“風流”,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沒有具體指稱對象的“風流”。“風流”的使用方式也不同,有口語方式以及書麵語方式。包涵的感情也不相同,有時是褒義,有時又是貶義。正是這麼多的不盡相同,造成了翻譯的困難。那麼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風流”的詞義。“風流”一詞意蘊豐富,現代人普遍認為這是個貶義詞,殊不知該詞的大部分含義都是褒義的。《現代漢語詞典》有以下含義:(1)有功績又有文采的;英俊傑出的。(2)隻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3)指跟男女情愛有關的。新華詞典中解釋也是大致相同:(1)傑出的。(2)舊指有文采而不受禮法約束的。(3)有關男女間的放蕩行為的。《漢典》中的釋義比較多,有以下含義:(1)風流動或流逝。 (2)風行;流傳。 (3)風尚習俗。 (4)猶遺風;流風餘韻。 (5)灑脫放逸;風雅瀟灑。 (6)形容文學作品超逸佳妙。 (7)傑出不凡。 (8)指傑出不凡的人物。 (9)風度。 (10)風操;品格。 (11)榮寵。 (12)風格;流派。(13)謂風韻美好動人。 (14)花哨輕浮。 (15)指男女私情事。
三、源語語境
“語境”的概念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斯諾夫斯基提出,幾經發展,最初的語境概念已經從語言上升到語言使用時的主客觀環境。言辭上下文可以稱為“言內語境”,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稱為“言外語境”,“言外語境”又可以分為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指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發生的事、交際的渠道、交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交際者的心理情感等。社會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曆史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知及社會心理等。
源語語境影響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這是翻譯的第一步。我們首先需要對原文進行分析,然後才能確定詞的具體意義。下麵,作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麵看語境在譯者理解原文方麵的影響。
(一)言內語境
言內語境即指上下文,從風流的釋義,我們可以看出,它的意義是很廣泛的,在《紅樓夢》中,“風流”的意義也是十分豐富,在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下,它們可以被理解為不同的意思。
例1那道人道:“原來近日風流冤孽又將造劫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於何方何處?”(第一回)
例2那寶玉素日就曾聽得父兄親友人等說閑話時,讚水溶是個賢王,且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每不以官俗國體所縛。(第十四回)
例3由是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來,想到《莊子》上的話,虛無縹緲,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不禁的大哭起來。(第一百一十三回)
這三個句子中的“風流”,由於它所處的語境不同,所以它的意義各不一樣。第一句“風流冤孽”是指男女情事而造成的冤仇罪孽,那麼在這裏“風流”可以解釋為花哨輕浮;第 二句中“風流瀟灑”所指人物是指北靜王,該習語主要用來形容北靜王的兩個方麵,即“才”和“貌”,所以“風流”可以解釋為灑脫放逸、風雅瀟灑;第三句“風流雲散”大致是指像風一樣流動,像雲一樣飄散,蹤跡全消。可以用來比喻人的飄零離散。它有許多出處,後漢王粲 《贈蔡子篤》詩:“悠悠世路,亂離多阻,濟岱江行,邈焉異處,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宋王沂孫《長亭怨·重過中庵故園》詞:“自約賞花人,別後總風流雲散。”可見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言內語境下,意義是不同的。翻譯時,必須要先分析言內語境,才能夠正確處理詞的多義情況。
(二)情景語境
語言交際的客觀環境不同,其意義可能會產生差異,請看下麵的例子。
例4如今這兩三個姑娘既然無父無母,家鄉又遠,他們既經了這富貴,又想從小兒命苦入了這風流行次,將來知道終身怎麼樣,所以苦海回頭,出家修修來世,也是他們的高意。(第七十七回)
“風流行次”,如果沒有具體的情景,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有很多種理解,在古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妓女、戲子、舞姬等,在現代,我們也許會理解成賭徒、演員、歌手等,但是在這個具體的情景語境中,“這兩三個姑娘”是賈家養的女伶,即元妃省親時,買的十二三歲的女孩,專門為其演戲、唱戲的女孩。她們入的這個“風流行次”即指的是“戲子”。戲子在當時是地位十分低下的。《紅樓夢》中各個人物對她們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王夫人就罵道:“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地位低下的趙姨娘也可以明目張膽的罵芳官:“小淫婦!你是我銀子錢買來學戲的,不過娼婦粉頭之流!我家裏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黛玉才會因為湘雲說她與唱戲的小旦相似而不高興。所有的都是由於這是一個受人歧視的、沒有未來的職業。
(三)社會文化語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決定了語言的深層含義,不同的民族由於具有不同的傳統、風俗、價值觀、藝術、法律、心理思維等,所以反映在語言上其意義也不盡相同。《紅樓夢》中的文化背景博大精深,濃縮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書中詞語的理解也應該挖掘出原文映射的豐富內涵。
例5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第七十回)
這是黛玉作的《唐多令》,講的是每到春天,柳絮飄飛在庭院之中,卷成一團,又飄到講堂之中,簇簇團團。柳絮沒有人珍惜,隨風飄落,柳絮漂泊,好像有那麼多情思,而且在地上滾來滾去,是團團旋轉,可是沒有人珍惜它,它的多情繾綣是沒有結果的,隻是空自多情。這正與林黛玉的命運相似,她父母雙亡,隻身一人寄居在賈府。“風流”在此就不僅是講柳絮了,講的也是黛玉,以柳絮哀歎自己悲涼的命運,對寶玉的愛情是空自多情,不會有結果。 一句“空繾綣,說風流”內涵豐富,形象細膩,意境深遠,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總的來說,理解一個詞語的含義,必須通過分析言內語境,言外語境,即情景語境與社會文化語境,才能得出結論,切記望文生義。
四、譯語語境
譯語語境是譯者理解的言內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的綜合,如果兩種語言的言內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共享程度越高,關聯就越大,那麼翻譯就越準確。同時作為原作與譯作,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橋梁,譯者也就具有了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為了實現翻譯目的,譯文總是會體現出譯者的自覺文化意識、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審美創造性,而譯者也受其所處的時代、自身的文化、語言能力和審美取向的影響。譯者的翻譯過程是實現原文的交際信息及其相關的文化語境與讀者的認知的最佳關聯。譯者是整個過程的主體,譯者在理解了原文後,通過個人努力,重新構建了譯語語境。下麵,作者主要從貶褒“風流”、詩詞“風流”和避諱語“風流”的翻譯來窺探兩位譯者構建的譯語語境及其風格。
(一)貶褒“風流”及其翻譯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一個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她敏感多疑,孤傲自尊,同時又冰雪聰穎,悲豔動人。楊氏夫婦和霍克斯都深深地被黛玉打動了,同時也對她同情、愛憐。書中描寫黛玉風流的共有兩處,原作傳達的是黛玉的風韻美好,儀態動人。兩位譯者的用詞都忠實地描述了黛玉的美麗、可人,使得這個人物形象熠熠生輝,令人難以忘懷。
例6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麵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第三回)
Y: All present had been struck by Daiyus good breeding. For in spite of her tender years and evident delicate health, she had an air of natural distinction. Observing how frail she looked they asked what medicine or treatment she had been having.
H: They also noticed the frail body which seemed scarcely strong enough to bear the weight of its clothes, but which yet had an inexpressible grace about it, and realizing that she must be suffering from some deficiency, asked her what medicine she took for it and why it was still not better.
例7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裏。(第二十五回)
Y: Then, his eye suddenly falling on Daiyu, he was so enraptured by her charms that he almost melted on the spot.
H: Then he caught sight of Dai-yu (whom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 and forgot his anxiety in gawping admiration of that ethereal beauty.
此處,兩位譯者都對源語語境有了深入的了解,根據源語語境,用不同的詞譯出了黛玉的美,兩位的雙語造詣極高,各有千秋,使得翻譯具有了個人特色。但是對於尤三姐風流的理解,楊氏與霍氏就大不相同了,表現在譯文方麵,一褒一貶。
例8誰知這尤三姐天生脾氣不堪,仗著自己風流標致,偏要打扮的出色,另式作出許多萬人不及的淫情浪態來,哄的男子們垂涎落魄,欲近不能,欲遠不舍,迷離顛倒,他以為樂。(第六十五回)
Y: Being good-looking and romantic, she liked to dress strikingly and behave more lasciviously and seductively than all other girls to infatuate men until they were fairly drooling, unable either to approach her or stay away.
H: She took a perverse pleasure in enhancing her natural beauty by affecting a striking style of dress and by adopting every conceivable kind of outrageously seductive attitude.
尤三姐的形象是性格剛烈,我行我素,是絕色的尤物,也是賈府裏酒色子弟的獵物,經常與賈珍等作出下流淫蕩之事。她最初行為雖然放蕩不羈,但是最終內心還是滿懷柔情,期待能與柳湘蓮結婚,並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實無情地擊破了她最後的希望,悲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楊氏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認為尤三姐式的“風流”就是一種女人的輕浮,所以他毫不掩飾地選擇了“romantic”一詞來形容她,根據筆者統計分析,“romantic”在翻譯中多是具有一些色情特點的語境。楊氏對於尤三姐形象理解是很符合源語的文化背景的,而且在當時“文化大革命”剛過去不久的社會背景下,尤三姐這樣一個違反社會道德的人物,她的風流是不可能被楊氏理解為美的,所以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楊憲益選擇了“romantic”這樣的翻譯。但是霍氏作為西方人,比較開放,所以他把尤三姐的這種“風流”理解為了她的自然之美,並沒有認為這是色情。所以霍氏譯為“natural beauty”。這也不難理解,東西方由於受到不同文化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社會組織形式、法律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社會文化差異較大,即使對於同一詞,東西方人對其貶褒意義的理解都可能會很不相同。由此可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透過語言我們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而翻譯不可避免地會帶上某種民族文化的烙印。此處,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語境對譯語的選擇影響深刻,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
(二)詩詞中的“風流”及其翻譯
《紅樓夢》中詩詞曲賦也是體現曹雪芹先生非凡才華的一個重要方麵,他一人根據所寫人物性格及其文化水平的不同,作出眾多不同的詩歌,真可謂奇人。“風流”一詞在他所著人物的詩歌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對於曹雪芹的詩歌才華,兩位譯者應該都是十分認可,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們采用的策略卻不盡相同。
例9文采風流(第十八回)
秀水明山抱複回,風流文采勝蓬萊。
綠裁歌扇迷芳草,紅襯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應傳盛世,神仙何幸下瑤台。
名園一自邀遊賞,未許凡人到此來。
Y: Fair and Fine
Bright hills and crystal water intertwine,
No fairy isle is half as fair or fine.
Green fans of singers mid sweet herbs are lost,
Plum-petals by red skirts of dancers tossed.
Rare verses should record this golden hour ——
Our joy at the nymphs descent from jasper tower.
Once she has visited these lovely grounds
No mortal foot may overstep their bounds.
H: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The finished garden is a wondrous sight.
Unlettered and unskilled, I blush to write.
Its marvels are not in one phrase expressed,
Yet ‘Bright and Beautiful’ I judge the best.
“風流”在李紈的這首詩中出現了兩次,分別是在標題中和詩句中。“文采風流”這首詩兩個譯者都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而是一種新的創作,兩位譯者都運用了頭韻,例如楊氏的“fair and fine”和霍氏的“Bright and Beautiful”。從效果講,兩位譯者都很成功,他們運用英語詩歌的模式、方法,創作的詩很有韻味,很美。但是從“風流”的原義來講,這裏並沒有兩位譯者所譯之意,所以兩位譯者都是從詩歌的總體意義入手,犧牲了“風流”單個詞的詞義。在詩句中的“風流文采”,楊譯為了句尾押韻工整,所以把“fair and fine”放在了句尾。而霍克斯把整個詩進行了重新創作,從形美的角度講,霍譯還是略勝一籌。如果從譯語語境角度賞析,霍譯詩歌讀者更易接受。
例10未若錦囊收豔骨,一堆淨土掩風流。(第二十七回)
Y:Better shroud the fair petals in silk
With clean earth for their outer attire;
H: But better their remains in silk to lay
And bury underneath the wholesome clay,
這句詩摘自黛玉的《葬花詞》,是黛玉書寫心境、哀歎自身悲慘命運的一首絕美詩。此句中“風流”不僅是指美豔凋零的花兒,也是“風流的人,黛玉自己”,自歎少女多情,君子無意,等到自己死了,希望也能有一方淨土遮蓋住自己的軀體。楊氏沒有直接翻譯出“風流”,但是我們可以從詩句中推測出來,而霍氏翻譯成了“their remains”就很貼切,一語雙關,不僅可以指飄落的花瓣,也可以指人死後的軀體,所以很絕妙。而且從詞語安排方麵,霍克斯句尾以“lay, clay”結尾,非常押韻,不僅意美,而且音美。從句式對應角度講,楊氏的翻譯很是工整的,符合原著的特點,但是不符合譯入語詩詞特征,西方讀者還是更容易接受霍克斯的譯文。
從以上的詩歌中的“風流”翻譯,可以看出霍克斯作為英語為母語的人,還是很有優勢,翻譯起來不僅用詞恰當,而且翻譯出來的詩歌很流暢,富有韻律感。
(三)避諱語“風流”及其翻譯
避諱是所有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風流”還有一個意義是指男女情愛的私事,東西方人對於性事都是很避諱,盡量不直接講。在兩位譯者翻譯《紅樓夢》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翻譯原則,那就是避開,用婉轉、委婉的方式表達。
例11今忽見寶玉亦有麒麟,便因此生隙,同史湘雲也做出那些風流佳事來。(第三十二回)
Y: So Baoyu’s possession of a gold unicorn like Xiangyuns might lead to a romance between them.
H: And since the fate and future happiness of those fortunate beings seemed to depend wholly on the instrumentality of such trifling objects, it was natural for her to suppose that Bao-yu’s acquisition of the gold kylin would become the occasion of a dramatic rupture with her and the beginning of an association with Xiang-yun in which he and Xiang-yun would do together all those delightful things that she had read about in the romances.
楊氏與霍克斯分別將“風流佳事”譯為“romance”和“do together all those delightful things”。筆者認為此處楊譯不如霍譯,因為從原文的語境來分析,這個“風流佳事”是指男女之間的情事。“romance”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有類似的解釋:love story, love affair resembling this。楊氏的翻譯僅僅是傳達了基本意義。而霍克斯譯為“do together all those delightful things”簡單而含蓄,使讀者能夠輕鬆猜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出彩的翻譯。
《紅樓夢》是一部描寫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那麼裏麵涉及避諱的內容也方方麵麵,與情愛之事相關的“風流”不僅存在於異性之間,同性之間也不乏“風流”之事。兩位譯者具有不同的態度。
例12 更又有兩個多情的小學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親眷,亦未考真名姓,隻因生得嫵媚風流,滿學中都送了他兩個外號,一個叫“香憐”,一個叫“玉愛”。(第九回)
Y: But on account of their good looks and charm they were nick-named Sweetie and Lovely.
H: Among them were two amorous young creatures whose names and parentage escape us but who, because of their glamorous looks and affected manners, were universally known by the nicknames of“Darling”and“Precious.”
私塾的學生都是男孩子,這兩個多情的小學生,肯定也是男孩,但是因為生得好看,惹得私塾中其他男孩子對他們產生了同性之愛,他們的“風流”楊氏譯為“charm”,霍克斯譯為“affected manners”,我們可以從其選詞看出兩者的態度,楊氏比較傳統,認為這是男孩子因為外貌美麗,而迷人,有魅力,因為“charm”一般是用來形容女孩子的,這些男孩子是被當成漂亮的女孩子一樣被男孩子所喜愛的。而霍克斯作為西方人相對比較開放,認為這是男孩子做作,使得其他男孩子被他們的姿態所吸引,他們是被當作男孩子喜歡的,性質還是很不相同的。西方相對中國來說,比較開放,同性戀可以被接受的程度高,所以為了體現忠實地傳達原作的精神,筆者認為霍克斯的翻譯比較好。
五、結語
同一部經典兩個譯者的翻譯大不相同,是有很多原因的,翻譯語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特別是翻譯時期的社會文化語境,當然譯者個人的知識水平、語言能力及其主觀傾向性、翻譯目的、目標讀者、原著在譯者心中的地位都可能會對譯者的翻譯產生影響,使得翻譯極具個人特色。楊憲益夫婦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在翻譯時總是很保守,恪守原文,而霍克斯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翻譯時大膽,有創新。而這也造成了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構造的翻譯語境也不同。
《紅樓夢》研究沒有窮盡,筆者僅是取得冰山一角,希望能對楊、霍翻譯特色研究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England, 1973
[2] Halliday , M.A.K and Ruqaiya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Yang Xianyi,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5] 包惠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6] 曹雪芹, 高鄂.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紅樓夢[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7] 馮慶華. 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 馮慶華. 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9]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10] 彭利元.翻譯語境化論稿[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 薑海清. 語境與翻譯[J]. 外語研究, 2004(5)
[12] 李青雲.沉淪與救贖——尤三姐悲劇形象再討論.鄂州大學學報,2007(11)
[13] 王少娣. 《紅樓夢》高頻詞“風月”的翻譯賞析[J]. 紅樓夢學刊, 2007(3)
[14]魏瑾. 從文學文體視角看林黛玉形象在翻譯中的再現[J]. 安徽文學, 2007(5)
[15]楊蒙. 語境順應與文化翻譯[J].外語教學, 2006(5)
(郭娜: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
張映先: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英漢語中的豬及相關習語的翻譯文華珍李延林一、引言
人類與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關係由來已久,對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征都能產生豐富的聯想。豬是人類為了保證食肉而專門馴養的動物,人類馴養豬的曆史已近萬年。在與豬相依相存的過程中,人類掌握了豬的習性、特征,對豬產生了特定的情感和聯想意義,進而用豬的某些特征或聯想意義來表達或解釋周圍的客觀世界。這些表達法因為廣泛使用而被固定下來,形成生動的習語和諺語,成為一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英漢語中豬的形象和喻義基本一致。豬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肮髒、貪婪、愚蠢、懶惰和粗俗。英美人和大多數中國人都深知日常生活離不開豬,可還是在大嚼豬肉的同時對豬惡語相加。但是,英漢語中“豬”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發展軌跡。豬在英漢語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涵義,即使是在同一種語言文化中,有關豬的聯想意義和文化內涵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多樣性。這些富含文化意義的習語在展現英漢兩種語言獨特韻味的同時,也給譯者選擇翻譯方法上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二、豬在漢英文化中的文化內涵
(一)豬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豬的國家,也是第一養豬大國,“豬”文化特別豐富。
無“豬”不成家。漢字會意字“家”就是由 “宀”和“豕”組合而成,“豕”即為豬,在中國古代是家境殷實的表現。在當時,不管是家豬還是野豬都被視作有靈之物,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豬象征著正義、光明,所以太陽神、火神其實就是豬神,如長沙市有名的“火神廟”“火宮殿”裏敬奉的火神實際上都是豬神。因為母豬一胎能生8到12頭小豬,豬還象征強盛的繁殖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古代還有豬靈生殖崇拜。野豬生性勇猛剛烈,豬在古代還是勇武堅毅等品質的象征,這從“毅”“豪”“蒙”等字就可見一斑。西漢末年的王莽把他的精銳部隊取名“豬突豨勇”,取其勇猛精銳之意。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的戰艦被命名為“野豬”,表示威猛無敵和必勝的信心。古代也有不少人喜歡取名叫豬,漢武帝的原名就叫“劉彘”,按現在的說法也就是“劉豬”,叫“陳豬”“孔豚”“傅野豬”“薛野豬”“張豬兒”“完顏豬兒”“寕豬狗”的大有人在。這在現代人看來有點匪夷所思,但是在古代,豬是聰明、智慧、威儀、剛烈、勇猛、繁殖力強的象征。
豬在漢語文化裏還有驅祟求吉的作用,因此被認作是吉祥的動物。有些地方將“肥豬拱門”作為吉祥的象征,肥豬是傳送福氣的使者。所以有句俗語就叫“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裏金”。儲錢罐多為豬的形狀就是因為豬還代表了財運。據說從唐代開始,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音諧,豬開始成為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物。所以每當有人趕考,親友們都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趕考人“朱筆題名”。
但是,人們逐漸忘了豬所代表的吉祥意義,記住的大多是豬的負麵聯想意義。
在現代中國人眼中,豬即是蠢笨、懶惰、貪婪、膽小、醜陋的代名詞。人們平常話語中使用的最傷自尊的罵語多與豬相關,如充斥於耳的“蠢豬”“豬頭”“豬玀”“死豬不怕開水燙”“豬腦子”“豬鼻子插根蔥——裝象”等等。 “豬肝色”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臉色之難看,成語“狼奔豬突”比喻成群的壞人胡闖亂串,“泥豬瓦狗”指無用之物。舊時工頭稱呼包身工為“豬玀”,簡單的兩個字充分顯示他們對包身工的歧視和侮辱。清末民初,大批的中國人被拐賣到海外做苦役,被外國人蔑稱“豬仔”。即便是在我國四大經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 豬八戒也被刻畫成無本事、好色、嘴饞又懶惰的不人不豬的形象。即使在十二生肖的排序中,豬也被排在了末尾,看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豬是最為愚蠢懶惰而又貪婪的動物了。
叫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豬”文化再度吸引了人們的注意。“瘋狂的豬”“豬之歌”“豬流感之歌”“三隻小豬”,以及汶川大地震後出現的“豬堅強”及“豬堅強之歌”在網絡上紅極一時。每到大年初始,我國各地幾乎都有用豬祭祀的習俗,很多偏遠農村仍保留著用豬頭答謝媒人的風俗習慣。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豬的文化館,如唐人神集團在湖南株洲建立了我國最早、最大的“唐人神豬文化博物館”,並進入世界吉尼斯記錄。此外,不少生豬產區還紛紛舉辦了豬的文化節,如重慶榮昌“年豬文化節”中舉行的“豬歌PK賽”、“香豬美女”、“拱豬競技賽”,重慶、廣西陸川的“陸川明豬文化節” 等。
(二)豬在英語中的文化意義
和中國古代一樣,西方古代的人們也賦予豬權力、聰明、勇猛、幸運等文化內涵。豬在西方最初是被認作神獸的,是至高神聖的。英語中的水神和豬神其實都是豬神,如希臘神話中掌管農業、結婚、豐饒的得墨忒耳(Demeter)女神,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Mercury),以及凱爾特人神話中的Moccus神等。在古羅馬,公豬作為祭祀用的祭品用於Suobetaurilia祭祀活動中,即使在現在的羅馬,豬仍然是鄉間祭祀活動中的必用供品之一。古代歐洲的紋章也有很多用豬作為圖案,表示威猛和萬夫莫開之意。英格蘭王查理三世的徽章是兩頭豬拱衛著盾牌,蘇格蘭亞蓋公爵的徽章上,豬頭像置於圖案上方,當時豬在歐洲的文化象征地位可見一斑。在德國,豬代表著幸運,人們現在還會在新年除夕夜互贈一種稱為Marzipan的糖果,以祝福親朋好友來年好運連連。在大西洋彼岸的紐約也是一樣,人們在聖誕晚宴之後合家分享一種豬狀薄荷味的硬糖,以此祝福家人在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財源廣進。美國甚至還有不少中學和大學把豬作為自己的吉祥物,美國的許多中學和大學也將豬作為自己的福神(吉祥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University of Arkansas Razorbacks,該大學在公開比賽中將豬作為校隊的福神。
但是,與中國文化中的遭遇一樣,豬在西方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正麵意義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而多被認作是肮髒、貪婪、邪惡的貶義符號。猶太教民認為豬是吃人的屍體的,是肮髒的,因而不能拿來食用。在伊斯蘭教中也是一樣,豬是不潔的象征。英國東北部的漁民至今還相信豬是厄運的象征,豬或者像豬的用具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漁船上的。一旦有誰在去捕魚的路上碰見豬,他都會扭頭打道回府。他們甚至不允許在船上提到pig(豬)這個詞,如果不得不提起這種動物時,人們便會以“gissies” 或“the thing”替代。有意思的是,《西遊記》中天篷元帥被貶民間的故事也出現在英美文化中,如在史詩The Odyssey中,瑟茜女巫就用法術把人變成豬。美國史上著名的林肯總統麵對那些向他要政府工作的人時忍不住說“Too many pigs. Not enough tits.” 而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則用豬來形容人的品質:“Dogs look up to man. Cats look down to man. Pigs look us straight in the eye and see an equal”,這與我國常用“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品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上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中,豬被用來稱呼那些擁護現有社會狀態的人,如警察、士兵和男性盲目愛國主義者等。
在英語文化中,豬代表著“貪婪、懶惰、肮髒、愚蠢、粗俗、固執”,有時還讓人產生“色”和“性”的聯想意義。除了大家熟悉的pig之外,英語中的豬還有多種說法。swine 是舊時豬的統稱,常用於聖經故事、詩歌和約定俗成的習語、諺語等用語中,多含貶義,指“下流胚子、豬玀或令人不快的東西”。hog專指養來供宰殺食用的、重達120磅以上的食用豬、閹公豬,讓人聯想到自私、貪婪、懶惰、粗鄙或肮髒。boar 尤指未閹割的公豬或野豬,是野性的象征,“肉欲、殘忍和凶猛”。sow 指母豬,還用於比喻懶惰、邋遢而又嘴饞的胖女人。piglet或piggy用來指稱可愛的小豬,說到豬群時用herd 。
Pig常用來指代貪吃或肮髒的人,不愛幹淨的人的居所也就理所當然地被稱作pigpen, pigsty 或piggery了。哪個人要是有著和豬一樣的習性就是piggish,執拗愚蠢則是pigheaded。 豬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征,所以賣豬所得的大錢存進銀行(pig bank), 零錢就給小孩子放入存錢罐(piggy bank)。形容一個人貪婪就說“as greedy as a pig”。俚語“When pigs fly”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所表達的意義和漢語中的“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大致相當。“in a pigs eye”是“in a pigs ass”的委婉說法,意思是絕不相信。如果一個人呼嚕打得很響,那他就“drive ones pigs to market”了,一個很有效的阻止辦法是給他cold pig(用冷水把睡著的人潑醒),不過這可會讓他“go hog wild”(氣得發瘋),小心他下次“give you a pig of your own sow”(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真要這樣,你可就“go to pigs and whistle”(完蛋)了。在報紙上看到“blind pig”時,您可千萬別認為這是在說瞎眼的豬,這個詞是指“非法賣酒的酒館”。滿清時男性背後拖著的長辮被稱為pigtail, 17世紀西方人把紮成一束束的煙草也稱為pigtail,兩者都因形狀像豬尾巴而得名。下麵有關pig的習語則和豬沒有什麼關係了。在煉鋼鐵時,爐堂裏流出的鐵水稱為sow,成塊的生鐵是pig iron, 粗加工後的鐵錠則是pigs。
hog 除了給人們提供美味的豬肉外,還大大豐富了英語的習語用法。“hog” 比喻粗鄙、肮髒、貪婪的人,“hoggish”形容這種人的品質,“to hog” 是說一個人自私攫取、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而“to hog it” 則表示大吃大喝、狼吞虎咽的意思。以下兩個詞語則沒有貪婪和自私的意思:hoghead(豬大頭)是容量約為63至140加侖的大桶,hogback(豬背嶺)是因這座山形狀像豬的脊背而得名。人們根據長成的豬被綁起來拉到屠宰場時掙紮嚎叫的樣子,創造出hog-tied和to go hog-wild兩個習語,前者表示束縛和障礙,後一個詞表達瘋狂、放縱的意思。傳統中,人們都用殘羹剩水喂豬,所以現代人們在表達“剩菜泔腳、劣質酒”時就用hogwash, 後來這個詞還用來指空洞拙劣的作品或胡說八道。要說一個人笨拙或尷尬無助,用a hog on ice 是不是很形象呢?
盡管豬在英美文化中所傳達的文化內涵並不積極,當今的英美人好像漸棄“前嫌”,對豬的喜愛慢慢增多。越來越多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以豬為主角,如 “夏洛特的網”“小豬曆險記”“三隻小豬”等等。世界各地不少國家還舉辦一年一度的賽豬活動,如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市舉行的肥豬比賽、全阿拉斯加豬比賽(All-Alaskan Pig Race)、英國諾森伯蘭郡的賽豬比賽等。由此可見,英美國家的“豬”文化的熱度絲毫不亞於中國。
三、有關豬的習語和諺語的翻譯方法
從古至今,豬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英美國家,“豬”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衍生出的有關豬的習慣表達法充分體現了中英文化的曆史淵源和各自的語言及文化特色。為了保存漢英兩種語言的特色和文化內涵,譯者在翻譯有關豬的習語和諺語時應特別注意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不管英漢語對豬的說法有多少不同,不管是英語中的pig, swine,hog還是漢語中的大豬、小豬、公豬、母豬,人們對這種“平趾有蹄的雜食性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品質特征未見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而見其對豬所產生的語義聯想卻存在很多的共同點。當英漢兩種語言產生的比喻或用法相近或相同時,就可以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比如“as fat as a pig”或“as greedy as a pig”就可以直接翻譯成“肥得像頭豬”,“貪得跟頭豬一樣”, 漢語讀者一看譯文就會馬上在腦中形成畫麵,想象譯文中所說的人有多肥,有多貪。直譯法既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不會引起理解上的混亂,無形中拉近了兩種語言的距離。
1. She said she would come to see me from Beijing. Pigs might 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