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蹊田奪牛(2 / 3)

於是,他一邊遣使與晉結盟;一邊發展生產,救貧扶弱,並在鄭楚邊境布滿了軍隊。

俗諺不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楚莊王聞聽鄭國與晉國結盟,十分惱火,當即傳諭三軍,整頓器械,於春二月某日伐鄭。

“大王,古今之製,征伐多在秋天進行,您卻要在春季出兵,這合適嗎?”伍參一臉擔憂地問道。

楚莊王道:“這汝就不懂了。用兵之道,貴在隨時隨地而變化,若是泥古不化,寡人豈不成了第二個宋襄公了嗎?”

凡學過曆史的,沒有不知道宋襄公的。其人乃宋國國君。齊桓公駕薨,霸主之位暫缺,他竟然萌生了要做霸主的念頭,又是發邀請,又是搭棚子、擺音響、設禮儀,忙乎了三個多月,衣裳大會*在齊國之鹿地如期舉行。其結果,霸主未當成,反做了楚成王的俘虜。後經宋之司馬公子固等人全力營救,方又回到宋國。宋襄公氣啊,連頭都氣昏了,歸國後不自量力,竟要率傾國之兵,與楚一搏。雙方戰於泓水。未戰之前,宋軍列於泓水之南,楚軍尚未渡河。當楚軍正在渡河之時,公子固勸他擊鼓擊敵,宋襄公曰:“半濟而擊,豈是仁人之軍所為!”放棄了進攻楚軍的大好機會。當楚軍渡過泓水之後,公子固又勸他擊鼓擊敵,宋襄公唾其麵曰:“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雙方即將開戰之時,宋襄公又傳一旨:“不重二傷,不擒二毛*。”其結果,為楚軍所敗,宋襄公亦身受重傷,不治而亡。後人便把宋襄公的仁義,稱之為蠢豬式的仁義。

伍參可能不知道宋襄公,沒有湊腔。

楚莊王今日心情特好,見伍參沒有湊腔,繼續開導道:“寡人為什麼這麼急著伐鄭,乃鄭國投靠了晉國的緣故。就國力而言,晉國並不比我大楚差,鄭晉若是真的聯起手來,我大楚怕是不敵呢!而今,晉、鄭剛剛結盟,還需一個時期的磨合,這是其一。其二,晉國最強勢的主政者趙盾死了,繼任者郤缺雖說不如趙盾,也死了。再繼者為荀林父,威望不足,難以服眾,我若出兵伐鄭,晉必救之,看起來是與鄭戰,真正的對手是晉。而晉又因荀林父剛剛主政,政局不穩,我若與之相戰,勝算不說有十,也有七八。若等荀林父站穩了腳跟,再與之戰,是勝是負,怕是難以預料了。”

聽了楚莊王這一番高論,把個伍參佩服得五體投地,由衷地讚道:“大王用兵之道,就是薑太公重生,也會自歎不如!”

楚莊王得了伍參這一句話,更加堅定了伐鄭的決心,於公元前597年春二月甲午日出兵伐鄭。此次伐鄭,最高統帥楚莊王;右軍主帥公子重;左軍主帥公子反,官居楚國司馬;中軍主帥虞邱;楚王卒“左廣”:禦者彭名,車右屈蕩;楚王卒“右廣”:禦者許偃,車右養由基;隨軍文官:令尹孫叔敖、寵臣伍參、箴尹蔡鳩居,隨軍武將:潘尪、屈巫臣、樂伯、許伯、攝叔以及莊王之子公子穀臣等。新婚燕爾的新郎官連尹襄老主動請纓,擔任伐鄭的先鋒官。楚軍將發之時,副將唐狡自告奮勇說:“鄭區區小國,無須勞師動眾,屬下願自率部下百人,前行一日,為三軍開路。”襄老壯其誌,許之。

唐狡這個人說到做到,他率著一百多名部下,一路橫掃,所向披靡,銳不可當,每下一地,則掃除營地,以待大軍。莊王親率大軍直抵鄭都,一路未遇一兵之阻,一日之滯。莊王心中奇怪,鄭國人肯定打不過我們。不過,勝利來得也未免有些太快了吧,襄老怎麼會變得這麼厲害,難道真是美人兒夏姬給了他力量,讓他老樹開花,恢複了生命的第二春?

於是,莊王對襄老大加讚賞:“誰說老年人打仗不如年輕人?卿老當益壯,年輕人不及也!”

襄老是個好人,不願抹殺別人的功勞,於是回答莊王道:“大王謬獎了,此非臣之能,乃副將唐狡力戰所致也。”

聽他這麼一說,莊王當即將唐狡召到中軍大帳,見他英武偉岸,也不過二十幾歲的年紀,心中十分歡喜,問之曰:“唐將軍,寡人初鳴之時,便認定汝是一位戰將,但未曾重用。今聽連尹襄老之言,說汝一路衝殺,為大軍順利到達鄭都,開辟了通道,汝的功勞不小,寡人想重重地賞汝一次,汝做何想?”

唐狡道:“大王重賞末將,末將不敢當。”

“為甚?”

“末將受君恩甚厚,理當報效,不能再要賞賜了。”

楚莊王感到奇怪:“寡人封汝為將軍,隻是聽人言講將軍勇猛,乃是出於公義,何恩於將軍?”

唐狡苦笑了一下說道:“大王還記不記得那次絕纓大會?有人對許姬非禮,許姬絕其纓而告大王。實話告訴大王,那個對許姬無禮之人,便是末將。”

在場的將軍和大夫們都還記得那一幕,許多人隻知道大王要求把盔纓取下,卻不知其中竟有如此之故事,今聞唐狡之言,如夢方醒。

楚莊王亦是一聲苦笑,點了點頭,眼睛有些發澀,歎息一聲說道:“這麼多年了,寡人時常琢磨王孫滿的話,欲成就霸業,在德不在鼎。幸虧那次酒宴之上寡人沒有忘記王孫滿的話。假如當時明燭治卿之罪,就會失去卿這麼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了。卿此次立了大功,待平鄭之後,寡人重重地賞卿,不隻給卿加官晉爵,連許彩兒也一並賜汝。”

唐狡謝恩而出,回到大帳,思考再三,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竟留下了一封信,連夜遁去。信是這麼寫的:“臣得死罪於大王,大王隱而不誅,是以舍身報之。然既已明言,不敢以罪人之身邀日後之賞,更不敢奪大王之愛。”

楚莊王看了唐狡的信,默然良久,歎道:“受德則報之以功,逃賞則潔身而去,似唐狡這樣的人,堪可與介子推媲美了!”——介子推者,晉國之名士,晉文公重耳未曾為君之時,在國外流浪了十九年,介子推追隨了十九年。某一日行於五鹿,重耳又饑又困,棲於樹下,奄奄一息,介子推割其股為羹,獻於重耳,把個重耳感動得涕淚交流。十九年後重耳得以為君,大封功臣,以從亡者為首功,封了一百多個,卻把介子推給漏了,鄰人解張懸書宮門,為介子推鳴屈。重耳遣使來召介子推,子推背負老母,隱於綿山。重耳為了逼出介子推,放火燒山。子推終不肯出,子母相抱,死於枯柳之下。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國人思慕子推,以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稱之為寒食節。遇節,家家插柳於門,以招子推之魂。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