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鄭和碑和高蹺漁夫(1 / 2)

當踏入廟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白色的佛塔,不算特別高大,但是通體的雪白讓人突然的精神一震,浮躁的心瞬間平靜下來,眉宇間也不經意的流露出些許敬畏,這也許就是中國人骨子裏的一種東西,雖然表麵上可以放肆的說著我不信佛,我是無神論者,但是當你真的站在這樣一座神聖的殿堂裏的時候,有誰還敢放肆呢,心裏多少都會生出些恭敬之情,蘇童也不例外。

佛塔旁就是正殿,僅有一間,裏麵也隻供奉著一座菩薩,蘇童看了一眼,也不隻是哪路神仙,就在瓊芝的攙扶下跪拜了一番。大殿的另一側是一顆不算茂盛的菩提樹,圓弧飽滿的葉片卻有著尖尖的像個小尾巴似的葉尖,有著多年旅行經驗蘇童認得這是顆菩提,誰叫一般的組團旅行都要被導遊拉去寺廟或是茶園呢。這顆菩提不算粗壯碩大,看來也是才種了沒幾年的。

樹下立著一塊碑。走近一看,蘇童就明白了此廟的意義,怪不得這座廟離海邊如此之近,物件也都是嶄新透亮的,果然建了沒幾年。

這碑高約一米五,有蘇童的兩個身體之寬,十幾公分的厚度,碑的頂端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兩條龍。碑文明顯的刻有三種語言,蘇童隻認得其中的中文漢字。

“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清濂等昭告於佛世尊。曰:仰維慈尊,圓明廣大;道德玄妙,法濟群倫;魔劫河沙,約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惟錫蘭山,介乎海南;信言梵刹,靈應翕彰。比者遣使,詔諭諸番。海道口開,鴻頤慈佑;人無災劫,來往無虞;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謹以金銀、織金彩絲寶幡、香爐、花瓶、彩絲表裏、燈燭等物,布施佛尊,以光供奉,惟世尊鑒之。”這段文字,寫的是鄭和等受明代皇帝派遣,下西洋時來到斯裏蘭卡巡禮聖跡,布施香禮,以豎碑記之的情況,後麵列有清單,碑文的落款是永樂七年二月,也就是三年前。

一直站在不遠處的李越看見蘇童立於碑前閱讀上麵的碑文,臉上時而露出疑惑,或又恍然大悟,更甚者帶著一絲驕傲,種種神情交替變化,讓他愈發的移不開眼。本已經黯然的心又重新跳動起來,一段時間未見,她變得更迷人了,粉紅透亮的肌膚泛著水嫩的光澤,一笑起來眼兒就彎彎的,睫毛忽閃忽閃,讓人忍不住想去親吻,撫摸。

身材也豐滿了一些,從側麵看來曲線很美,之前的日子是太遭罪了,雖瘦的一把骨頭,也是讓人憐惜之美,如今心境不同,人也健康了,這才是真正的豐韻娉婷,綽約多姿,處處透露著靈動清新之美。

李越眯起那雙足以讓人驚豔的桃花眼,抿著嘴走了過去。

“想知道這塊碑的來曆?”

清冷的聲音在蘇童耳邊綻放,要說蘇童認識的男人裏聲音最好聽的那就數李越了,平凡的樣貌配上了那雙驚人的桃花眼以及這副好嗓音真的是讓普通變得獨特,平凡變成非凡。

蘇童扭過頭看他,依舊是低調的青灰色長衫,束發,完全掩蓋住光芒。

“是義父上回出海帶來的吧。”

李越挑眉歪了歪嘴角,“看出來了?皇上特地尋人刻的,上回帶來,還引發了一場大戰呢。”

蘇童瞟他一眼,“上麵寫著呢,就是其他兩種文字看不出來,應該是一個意思吧。”

“嗬嗬,”李越笑起來,“沒錯,左邊那個是波斯語,右邊那個是泰米爾語。”

蘇童哦了一聲,沒弄明白。

李越繼續解釋道:“波斯語是表示對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給予敬仰之情,泰米爾語是對天竺的泰米爾人所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敬獻,兩種文字都說了大明向他們的神靈敬獻祭品的情況。”

啊,蘇童內心小小驚歎了一把。在一塊碑上以三種宗教為對象刻的碑文,既反映出對各民族國家的尊重和對其他宗教寬容性;又表明皇帝希望鄭和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不致於受到宗教對立的影響。可以說,這塊石碑是大明皇帝和平寬容精神的體現和象征。老皇帝的世界觀頗有前瞻性啊,唉要是他能代替清朝的幾任皇帝統治,組建這麼強大的海軍,不閉關鎖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那是不是中國就不會有那麼屈辱的近代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