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後世英女皇禦用茶葉的錫蘭紅茶世界聞名,可惜是在十九世紀淪為殖民地後的事情了,蘇童本來還想著能不能改變曆史,先下手為強,在錫蘭種植紅茶,可是詢問過沈清揚後,見他興趣不大,轉念一想自己不是舍近求遠了麼,中國那麼大的土地上又不是沒好的紅茶產地,有必要來回折騰嘛。
再一問,傻了,人家根本不知道紅茶為何物,蘇童記得紅茶的起源是在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隻知道清朝是有的,可什麼時候被發明出來的還真不清楚。蘇童心潮澎湃,難掩激動的心情,抱著小起在地上轉圈。
小起才吃好東西,正是想睡覺的時候,被折騰的不耐煩,喵的一爪子拍在蘇童臉上,還好指甲才剪過,要不就破相了。
蘇童抓著小起的兩個前爪搖啊搖,“乖寶貝,乖寶貝,如果我能把紅茶給發明出來,是不是就發財了,哈哈。”
小起困的不行,耷拉著小耳朵,腦袋一點一點的,絲毫不理會這個偶爾會發發神經的媽媽。
“小起,你說我是不是應該提前把紅茶弄出來呢?你點頭就是應該對吧?”蘇童自說自話,小起繼續迷糊。
“讓我想想看,紅茶是全發酵的茶葉,和咖啡一樣要先烘焙的。”蘇童憑借以前記憶將紅茶的製作方法在腦海中大致過了一遍,可惜現在沒有新鮮茶葉,沒辦法試驗。
先想想產地,紅茶自己是產自高山上的才好,福建武夷山上的正山小種,還有安徽的祁門紅茶,應該就在祁門縣附近,又要寫計劃書了,上回和清揚合作的沉香木計劃收效頗豐,給了蘇童無比的信心。
選地有了,具體的製作工藝呢,蘇童努力回憶著以前從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上看到的畫麵,蘇童以前一直有喝茶的習慣,夏天喝綠茶,冬天喝紅茶,偶爾做做奶茶,甜的鹹的她都自己動手,用新鮮的牛奶調製的美味可比超市裏一包粉衝出來的強多了。冬日的午後,煮上一壺,約上三兩個好友談天,看漫畫,小說,聊八卦。。。。想到從前蘇童嘴角不自覺的上翹,直到後來家裏出了事,才漸漸舍棄了很多愛好。
紅茶的製作工藝複雜,由於手邊沒有實物,蘇童也隻能憑借記憶一點一點回憶,正山小種和祁門紅茶的製作工藝又不完全相同,而且在現在全手工的製作條件下,要想做出後世的味道估計有些難度。
先說正山小種,選地得是生長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福建武夷山上,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濕度高,霧日多都是正山小種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采摘下的茶葉要經過采青—萎凋—揉撚—發酵—過紅鍋—複揉—熏焙—複火—毛茶,毛茶還要經過定級歸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篩分—風選—揀製—烘焙—勻堆—裝箱—成品。這才是正山小種的全部流程。
祁門紅茶相對簡單一些,可同樣要經過許多道步驟,一、采摘工序:采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二、萎凋:將采下的生葉薄攤在曬簟上,在日光下涼曬直至葉色暗綠。三、揉撚:將萎凋後的生葉用人工揉成條狀,適度揉出茶汁。四、發酵:將揉撚葉置於木桶或竹簍中,加力壓緊,上蓋濕布放在日光下焐曬至葉及葉柄呈古銅色並散發茶香,即成毛茶濕坯。五、烘幹:舊時茶農將濕坯用太陽曬,遇陰雨用炭火烘培,至五、六成幹,俗稱毛茶。再將毛茶製成商品茶,目的是整飭細致、分別等級、剔除雜物、減除水分,使茶葉達到外型整齊與內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