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小飯館裏的笑聲(1 / 2)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家所住的胡同東口有一家小飯館。這家小飯館規模不大,隻有一間門臉,內有四五張飯桌。經營飯館的是一對年齡40多歲的夫妻和男掌櫃的老母親共三人。這家飯館每天早晨經營炸豆腐、粳米粥、油條、燒餅、饅頭等早點;中午和晚上則經營米飯、炒菜和麵條,菜是家常菜,價格便宜且合理。那時候,小飯館所在的這條街過往的行人不算多,但在當時那個年代看來,這裏就算是較熱鬧的地方了。就是這樣一家小飯館,卻每天“座上客常滿”,生意興隆,而且小小的飯館裏經常充滿笑聲,透著有人氣,吸引著附近的鄰居住戶和過往的行人進來用餐。

現在回憶起來,這“笑聲”似乎有人為製造的因素,其目的就是:用笑聲烘托出飯館的熱鬧氣氛,以招攬客人。你還別說,這招兒還真靈!這家小飯館的生意確實一直很“火”。我認為小飯館生意之所以這樣“火”,除此之外,主要還因為這三位掌櫃的經營有道、和氣生財,他們充滿人情味的待人接物的方法更使人願意光顧此店。我那時正值童年,由於與飯館的主人是鄰居,所以經常到這裏來吃早點,或中午、晚上沒什麼事兒,就到這裏看“熱鬧”,即看掌櫃的怎麼接待客人。為什麼呢?因為以我小小的年紀,在飯館裏經常看到有趣和引人發笑的事兒。當時主要還是好奇吧!另外,由於是鄰居,父母讓我管飯館的男女主人分別叫“大爺”、“大媽”,管那位老人則叫“奶奶”。這三位長輩對待客人非常和氣,對我們這些孩子呢,則不僅和氣可親,而且還關心和疼愛。舉個例子吧!當每天早晨我去吃早點時,大爺或大媽立刻熱情招呼:“來、來,小子坐這兒來!今兒想吃什麼,跟大爺(大媽)說!”當我點出要吃的東西後,不一會兒大爺(大媽)就端到我麵前,還囑咐:“慢慢兒吃,別燙著!”他們還關注我吃時的情況,如我在吃炸豆腐湯泡饅頭時,當他們發現我碗裏的湯少了,便主動在一隻空碗裏舀勺熱湯再倒在我的碗裏,使我免得“幹嚥”。對我如此,對別的孩子也如此。總讓我們感到他們和藹可親。這樣,每天都願到這裏吃早點。

說這裏有趣或“熱鬧”,主要是因為這三位主人接客和待客的經營招數很有意思,且說話親切中聽。這家飯館裏沒有夥計,客人要什麼,全憑主人口述報賬,就是收錢,也由某個主人(一般是大媽)口述。客人點完所要的食品後,大媽就用比一般說話聲調高一點兒的聲音傳述,如:“米飯一碗、溜豆腐一盤兒!”不一會兒,客人所要之物便端放到客人麵前。貨真價實、份量充足、鹹淡適中,客人吃了幾乎沒有不滿意的。不管是賣早點還是中午和晚上的飯食,客人吃完後結賬時,大媽便笑眯眯地對客人用較高而適當的聲音報賬,如“您這頓飯一共是兩毛八分錢,請交‘錢’!”或“一共是五毛錢,您請交‘款’!”請注意,同樣的唱賬卻使用兩個不同的字,即“錢”和“款”。這也是大媽潛藏著小幽默的一個“段子”。果然,大媽喊過幾個客人的賬後,就有“聰明”點兒的客人或好事者聽出“味兒”來了,其中擅逗樂者(一般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便對大媽說:“大媽,我聽出來了,錢少了您就說‘交錢’,錢多了您就說‘交款’,您這兒還有區別呀!”大媽聞聽馬上一樂,說:“年輕人就是聰明,這麼報賬省得您聽了枯燥,交錢、交款都一回事兒,要緊的是一視同仁,讓您吃了滿意就成!是不是您哪!”其實,大媽就是有意這麼報賬,又希望有人“鑽這個‘空子’”,借此活躍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