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看人行事,投其所好(1 / 3)

“看人行事,投其所好”這八個字用來形容老北京一些商家的經營之道,我認為還是很恰當的。如果沒有靈活的頭腦、豐富的閱曆和高超的手段,一般還真做不到。我認為,這八個字的靈魂是:看準客戶的心理和身份,有針對性地推銷自家的商品。我小時候和一些店鋪或小商販打過交道,在這些方麵,有些人和事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一:精明的菜販

我們所住的胡同裏有個經常推著車子來賣菜的小販。那時候,走街串巷做生意的小商販還很多,特別是幹同一行生意的小販,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俗話說:不打饞的,不打懶的,專打沒眼的。用在小商販身上,就是看你能不能瞅準機會,抓住“買主”。經常來我們所住胡同的幾個菜販子中,有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我隻知道他姓滿,在此就稱他“老滿”吧。

都說過去做買賣的人在經營中“不分貧富一樣看待”,其實這隻不過是一句麵兒上的話。作為商人,目光瞄準的當然是有錢的買主,就是現在的商家,一般不也是盯著“大客戶”嗎?不過,我佩服過去一些商人和小販,他們對富戶不顯出奉迎巴結、溜須拍馬,對貧窮人家也不顯出“看人低”來,真是上下兼顧、左右逢源,讓你看不出對人有什麼不一致來。

就拿老滿來說吧,有幾個例子能說明他處事的精明。我們胡同裏住著一戶有錢人家,是大家公認的富戶。老滿會抓住時機向這家富戶顯示出對他們的另眼看待。如那時候剛上市的一種名叫“野雞脖兒”的韭菜價格很貴,老滿會瞅準時機將韭菜送到富戶家,並說上幾句“這是頭茬兒的野雞脖兒,您貴人吃貴菜,給您先嚐嚐鮮兒”之類的話。對方聽著既順耳,又正想吃,於是肯定會買幾斤。老滿專找這樣的富戶推銷價格貴的菜,自然不愁“貨物積壓”或滯銷。

對於生活條件差的人家,老滿決不會說出蔑視性的詞語,而且會把話說得更“動聽”。有一次,我看見老滿把剩下不多的小白菜(大概有十幾斤)主動送到一家生活較困難且孩子較多的人家,他一進院就說:“大嫂子,我特意給您留了點兒新鮮的小白菜兒,您孩子多,這要摻點肉末兒或蝦米皮包包子,嘿!孩子們準愛吃這鮮勁兒!咱們是熟人,我給您便宜點兒,您看怎麼樣?”你看,明明是剩餘的菜,讓他說成了“特意留的”;明明知道對方購買能力差,卻說成“我給您便宜點兒”,整句話帶不出一點兒影射對方貧困的意思,既讓對方咬著牙花錢買了菜,心理還得到了滿足,說不出什麼話來。你說,老滿“高不高”?

在這裏也舉一個老滿和我家打交道的例子。我母親是一個善良、寬厚、富有同情心和好強的人。我想,老滿通過幾次和我母親打交道,肯定了解了我母親的為人。有個例子可以證明。在一年“打春”的前兩天傍晚,老滿端著一笸籮菜送進我們屋,說:“馬太太,後兒個打春,給您送點兒吃薄餅(春餅)的菜,省得您大冷天還得出去買!”看著那裝著韭菜、豆芽菜、菠菜等蔬菜的笸籮,我母親二話沒說就付了錢,而且還很高興。接著,母親問老滿:“滿師傅,該收車(指賣完菜回家)了吧?”老滿說:“還得待會兒,車上還有一點兒菜,賣完了就收。”母親問他還有什麼菜,老滿說也就是一點兒韭黃和幾個蘿卜,沒多少了。母親讓他搬進屋來看看。看看笸籮裏大約有十幾斤蘿卜、兩三斤韭黃和幾斤藕等。我母親認為天冷這些菜肯定不容易壞,於是說:“幹脆,我都買下了,您好趕緊收車,多少錢?”母親付完錢後,老滿說了聲“回見您呐”,就高高興興地走了。看著老滿遠去的背影,我母親還感慨地說:“咳!這大冷的天兒,真不容易!”包圓了老滿的剩菜,還同情老滿“不容易”,這就是我母親的為人。老滿肯定摸準了我母親的為人,不然胡同裏那麼多住家,為什麼單單給我們家送吃春餅的菜呢!肯定是知道:往我家送菜,剩下的菜我母親肯定會買。

其二:“誰沒有走窄了的時候!”

我家胡同東口右邊不遠處有一家飯館,早上經營的早點是燒餅、油餅、炸丸子湯等,午、晚經營米飯、饅頭、花卷兒和炒菜。掌櫃的是個見了人不笑不說話的和氣的中年人。時間長了,飯館近鄰的人們中,大人稱他大哥,孩子稱他大爺。對女主人的稱呼,自然分別是大嫂、大媽了。大爺人緣兒很好,做生意總是那麼和氣待人,服務周到。

一天早上,我和家長在鋪子裏吃早點時,看見門外有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不斷地往店鋪裏麵探頭,欲進又不進的一副猶豫的樣子。這時,掌櫃的看見了,便主動迎出去說:“怎麼啦?年輕人,有什麼事兒嗎?”那位年輕人欲言又止,搖了搖頭似乎想走,但卻遲遲不邁步。掌櫃的說:“您八成有什麼難處吧?沒事兒,您要不介意跟我說說好嗎?”看到掌櫃的誠懇的態度,那年輕人終於向掌櫃的述說了他的事兒。原來這是位來北京投親的人,在前門火車站下火車後,不慎把自己的包袱丟了,而所帶的東西和錢都在包袱裏麵。小夥子第一次出門就遇到了這種事兒,隻好從前門火車站一步步走到這裏。據他說,他的親戚住在北新橋附近的一條胡同,他一路打聽著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這家飯館門前。由於肚子餓,身上又沒錢,所以站在門外不好意思進來。正在吃早點的人聽了他的遭遇,都很同情,還沒等大家說什麼,隻聽掌櫃的說:“嗨!就這麼點兒事呀,年輕人,別著急,您先進來,我給您盛碗熱丸子湯先解解渴!”(丸子湯明明可以充饑,卻偏偏說“解渴”,可見掌櫃的考慮到了這年輕人的自尊心)說著,掌櫃的把年輕人讓進鋪子,讓他坐在一張桌子旁的凳子上,又盛了一碗熱丸子湯,拿了兩個熱燒餅,讓年輕人吃。這時,一位吃飯的客人說:“掌櫃的,這小夥子的錢我給!”隻聽掌櫃的說:“大哥,謝謝您啦!一碗湯沒幾個錢(不提燒餅),您要這麼做可就把我看扁了,孩子遇到這事我能袖手旁觀嗎?誰沒有走窄了的時候!您說是不是呀,大哥!”聽得那位客人一個勁兒地衝掌櫃的伸大拇指,連聲說:“佩服,佩服!”掌櫃的和幾個客人在詳細地問了年輕人親戚的住址後,給了那年輕人一元錢,說:“年輕人,你那位親戚的住處離我這兒還真不太遠,幹脆你雇車去吧,我給您找個熟臉兒,花不了幾個錢!”說完,掌櫃的在店鋪門口找了一個他熟悉的蹬三輪車的師傅,又用紙給年輕人包了兩個燒餅,把他送上了三輪車。感動得那位年輕人連說“謝謝”,滿懷感激之情離開了這家飯館。客人們開始了議論,議論的內容肯定是讚揚掌櫃的義舉。聽說,過了兩天,那個年輕人和他的親戚特意來向掌櫃的道謝。原來那個年輕人還是個高中畢業生,他的親戚在當時也算個有頭有臉兒的人物。你想,這麼一來,掌櫃的不是“牆頭上吹喇叭,名聲在外”了嗎?記得當時那位年輕人說話很文明,樣子也很規矩,掌櫃的八成看準了人。另外,在中國人當中自古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即“人在難中你幫他一把,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不管怎麼說,人家掌櫃的在這年輕人落難時,主動出手幫助,慷慨解囊,這種做法,誰見了、聽了都得稱讚。後來,這家店鋪的生意越來越“火”,應該與此類事兒不無關係吧!而且,似乎聽有人說過:後來這小夥子和他的親戚和掌櫃的走得還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