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曆史的發展,風水四象一直被傳承下來,並影響著華夏的民俗文化。五色土:東為青色土(青龍色),西為白色土(白虎色),南為紅色土(朱雀色),北為黑色土(玄武色),中間為黃色土(象征黃種人)。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極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衝氣所結也。
以上道出了四象與五行的關係:水火即太陰太陽,金木即少陰少陽,土者木金水火所衝結。說明五行由四象演化而來,而這四象又是從陰陽衍生出的。古代有土生萬物、土養萬物、土載萬物、土納萬物之說。這萬物自然是指可以歸類於“木火金水”四象的萬物。
實質就是——土生木火金水,土養木火金水,土載木火金水,土納木火金水。“木火金水”的產生都來源於“土”,其繼續存在也依賴於“土”。“木火金水”的產生都來源於“土”——這個“土”是先天之“土”。“木火金水”的繼續存在也依賴於土——這個“土”是後天之“土”。將五行對應一年四季,“木火金水”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土為陰陽——就是日月。
日月分則為陰陽,合則為太極。有日月,才有春夏秋冬四季。將來,太陽月亮的壽命到了盡頭,日月沒有了,“春夏秋冬”自然就沒有了——這是因為後天太極變化了。將五行對應四方,“木火金水”分別對應“東南西北”,土為中央。
中央可以無限小,小到一個點;可以無限大,大到與天地相同。“土”,可以理解為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四方,沒有天地就沒有四方。其實,即使簡單的隻將“土”理解為“中央”,四方也是由中央生發的,沒有中央原點,根本無法劃分東南西北四方。
在五行中,“土”為太極,太極分兩儀,就是陰陽(也可說是陰土,陽土),陰陽分四象,就是“木火金水”。“土”不一分為二時,是“太極”。“土”一分為二時,是“陰,陽”,是“陰土”和“陽土”。“土”可四分為“木火金水”,是太極(陰陽)分為四象;“木火金水”可以合為“土”,是四象統一回歸到太極。——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實質,本質。
四象顏色,二十八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種顏色、五種四組動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係如下:東方蒼龍,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紅色。
二十八宿,天元氣,萬物之精也。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為四神;麒麟、鳳、龍、龜,是為四靈。它們之間區別就在於四靈有麟,四象有虎。按照華夏古代的生物分類來說,將生物分為鱗、羽、介、毛、裸五大類,這是按體表特征分的。
四靈就是鱗羽介毛四類生物金字塔的最頂端生物。四陸其實是四象的中間部位,也就是四象星象中各自最重要的一個星官(星座),有言:“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觀測星、心、虛、昴四個星官(星座)在黃昏時正處於南中天的日子,來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為劃分一年的標準,這才是四陸。
有趣的是,這四個星官後世大都被冠以“日”之名,當然,心宿不同,但它臨近房宿,所以並不是沒道理的。
隨著道教神係的逐漸豐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鎮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龍王取代,而青龍白虎,在民間故事中,降生為人間大將,生生世世互為仇敵,不過一直是白虎克青龍(金克木),最後,他們就成了道觀門神。朱雀幾乎在神話中消失了,而玄武,一躍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