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玄武在宋代身價培增,並被人格化。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後,厭惡塵世,舍位入武當山上修行,成功飛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
四象分類,古人把東、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宮蒼龍”。
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宮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宮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隻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宮朱雀”。
在華夏古代星相學,指的是東方蒼龍(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道教護衛神中,有一種專門用於鎮守道觀山門的天神,他們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象”,亦稱“四靈”。
在巍峨的山門前麵,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龍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監兵神君。
四象和陰陽也是有一定關係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生兩儀,是宇宙根本力量的第一變。在這一變完成以後,就產生了一個一級的“陰”和一級的“陽”。然而這兩個一級的“陰”和“陽”內部仍然存在陰陽的力量的作用,還是會繼續演變。這樣的結果,一級的“陰”就產生了“陰中之陰”——太陰和“陰中之陽”——少陽;一級的“陽”就產生了“陽中之陰”——少陰和“陽中之陽”——太陽。
太陰、少陽、少陰、太陽是第二級的陰陽組合,統稱為“四象”。這個過程就叫做“兩儀生四象”。在四象的基礎上,由於陰陽力量的繼續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陰陽組合。太陽分解為太陽之陽——“乾”和太陽之陰——“兌”;少陰分解為少陰之陽——“離”和少陰之陰——“震”;少陽分解為少陽之陽——“巽”和少陽之陰——“坎”;太陰分解為太陰之陽——“艮”和太陰之陰——“坤”。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級的陰陽組合,統稱為“八卦”。這個過程則稱為“四象生八卦”。
八卦不過是陰陽,四象不過是二物,太極動生陰陽,天地不過一陰一陽而已!
八卦係統與五行係統,根源都是太極、陰陽、四象學說。四象學說之後,出現五行學說與八卦學說兩個發展方向。
“象”,就是以“象”類物,是古人的一種分類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四象是指: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分別可以代表春、夏、秋、冬;生、長、老、死等等四類事物和現象,將事物和現象分成四個階段、四種相聯係的情況。這四種常見的事物就是“木火金水”。
具體代替方法就是:木——少陽;火——太陽;金——少陰;水——太陰。“木火金水”代替“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以後,就不再是具體的生活中的這四種常見事物,它們變成了“四象”,被人為地賦予了概念,變成了哲學理論上的東西。
以後,當古人認為其它事物和現象分別與“木、火、金、水”類似時,就可以分別被歸類於“木火金水”四象了。
“木火金水”,就是後來五行學說中的“四行”。以四象為例,陽氣分為“木、火”,陰氣分為“金、水”。木、火、金、水”四象循環,就是一個陽氣與陰氣不斷地互根互生的過程。“水”為陰氣的極點,“陰極陽生”,所以“水”變化為“木”,即生“木”;“木”陽氣繼續上升,變化為“火”;“火”為陽氣極點,“陽極陰生”,所以“火”變為“金”,即火生金;“金”陰氣繼續上升,變化為“水”,金生水。
四象對應一年四季,明顯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如果將植物的種子、動物的後代看作生命的特殊再生方式,那麼,四象對應生命的生、長、老、死四個階段,生命也是具有周期性的。風水學後來將四象運用到地形地勢上,用來預測地形的吉凶,趨福避禍。